电影勒热夫

时间:2024-09-24 23:31:39编辑:优化君

二战时的电影有哪些?

1、《无命运的人生》:讲述了一个14岁匈牙利犹太小男孩被驱逐出家乡布达佩斯后在奥斯威辛等纳粹集中营辗转受压迫的痛苦人生。由于凯尔泰斯本人也曾在奥斯威辛集中营有过死里逃生的经历,因此这部小说也可以看作是凯尔泰斯自传体的作品。2、《善意的谎言》:当波兰陷入德国纳粹手中后,大批的犹太人被囚禁在集中营的高墙内,无法得到外界的任何消息。犹太人被德国人囚禁后,除了被德国人强迫着劳动外,剩下的时间就是坐着等待死亡。3、《逃离索比堡》:1944年,二战临近结束时,纳粹军队在波兰东部建立了三个关押死囚犯的集中营,其中一个就叫索比堡。另外有一个集中营发生了集体逃亡事件,因而看管索比堡集中营的官员发誓决不让这种事情发生在索比堡集中营。在这个充满酷刑的集中营里,逃跑却是唯一的出路。而更为严峻的是,如果有一伙囚犯逃跑,德国人将屠杀掉相应数量的囚犯。任何一次较大规模的逃亡将意味着负责的门卫和德方的政府官员性命不保。一个死囚犯却在这种看守异常严密的集中营里,率领600人集体越狱,其中300人成功,成为历史上的奇迹。4、《辛德勒名单》:经典中的经典。5、《集中营血泪》:描述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犹太人在集中营挣扎求存的真实事迹。范妮原为巴黎著名歌星,战争期间,她跟其它犹太人被送到慕尼黑的一个劳工营囚禁。所有的女囚犯,全部要脱光衣服,剃光头,在手臂上刺上编号,才发配到集中营。

一场几乎被遗忘的战役,为何称之为“勒热夫绞肉机”?

1942年1月,天寒地冻的苏德战场上,德军的“闪击”战术第一次在莫斯科城下失灵,并在苏军的全线反攻下开始撤退。与其说是撤退,不如说是溃败,德军中央集团军群10天后退165公里,在勒热夫地区附近站稳了脚跟。期间,指挥德军第41摩托化军的莫德尔上将,由于临危不惧、指挥有方,不时地组织小规模反攻,有效迟缓了对手的追击,成为当时东线唯一一个在撤退中坚持反攻的人。危难之际,他接任了第9集团军司令,这离他当上军长仅过了3个月。收拾“烂摊子”,提倡“最好的防守就是进攻”。第9集团军从莫斯科一路败退下来,满编26万人的部队,如今只剩下不足6万残兵败将,坦克和自行火炮只有5辆,尤其是各部队联系中断,分不清哪里是前线哪里是后方。更麻烦的是,在周围聚集了苏军14个师,形式十分严峻。莫德尔奔波于各部队之间,首先要做的是,稳定军心。一个军人军事素养的高低,往往体现在关键时刻,莫德尔以往表情严肃、骂骂咧咧的坏脾气,反而在混乱的撤退中,给人处事冷静、心理素质过硬的印象,官兵们很快从慌乱中稳定了下来。其次,查漏补缺,敦促构建防线。整合被打散的部队,是莫德尔这段时期的工作重心,他将没有坦克的装甲兵集合起来,充当步兵填充防线空档;将散乱的小部队组合成战斗集体,派往防区。很快,第9集团军的防线稳固了下来。更重要的是,他坚持“最好的防守就是进攻”。官兵们对这种提议,起初并没有太大的兴趣,甚至是质疑。但当他组织起两个战斗群,向当面的对手发起反冲锋以后,苏军大规模的进攻消失了,这让他们十分拥戴这位“有勇有谋”的新司令。然而,莫德尔并不满足于此。他认为,德军的失利在于“该死的”冬天,以及糟糕的后勤补给,从战斗素养和指挥水平上来说,苏军根本不是对手。于是,他一面收拢部队,一面向上级要求补充力量,他要扩大进攻规模,挽回属于德军的尊严。他每天会在地图前分析战局、研判形势。但更多的是来往于防线各个部队,掌握第一手资料,同时鼓舞斗志。莫德尔粗话连篇的不讲情面,以及以身作则,在官兵们中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他们开始重塑德军的“威武”。莫德尔的特点就是进攻,却显示出极高的防守能力。在勒热夫地区,从莫斯科一路追过来的苏军,也成了“强弩之末”。 他们缺少空军和坦克的掩护,补给困难、弹尽粮绝,攻击势头越来越弱。这对莫德尔看来,是绝好的反击机会,他命令对苏军的侧翼发起了进攻。双方在零下40多度的冰天雪地里进行着厮杀,莫德尔的部队很快突破、并包围了苏军2个集团军9个师。这让所有人为之惊讶,在他们看来,恶劣的天气下,能够保住防线就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哪里还有心思和能力去反攻呢?但莫德尔做到了,他一面应对苏军的突围,一面阻击对手的援军。苏军两个集团军被歼灭,损失3万多人,这对兵败莫斯科的德军来说,无疑是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同时,这场围歼战,彻底终止了苏军的进攻,稳固了脆弱的防线,危机解除了。这场难得的胜利,德军统帅部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莫德尔不仅晋升为大将,还被誉为“转危为安的人物”、“具有奇特指挥魅力的人”、“伏尔加河奇迹”。但他认为,无论是硬仗,还是恶仗,指挥官的首要任务,就是掌握战场自主权。莫德尔倡导“掌握战场主动权”的理念,很好地诠释了“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含义。当然,他也是努力坚持的。在“狼穴”召开的军事会议上,莫德尔如愿以偿地争取到第46摩托化军,这个军实际上是一支装甲军,战斗力十分强悍。但附加条件是,这个军只能部署在勒热夫以外的地区。当即遭到莫德尔的拒绝:“到底是谁指挥第9集团军?作为前线指挥官,我拒绝执行这一命令”。要知道,还没有哪个将军敢这样强硬地拒绝命令。说白了,他就是不允许有人干涉指挥。当然,事后证明他是对的,“防御专家”的名声越来越大。1942年3月,稳定下来的勒热夫防线形成一个宽约150公里,纵深约100公里的突出部。在苏军不断地冲杀下,莫德尔的第9集团军总兵力只有剩下了5万人,他不止一次地向统帅部要求放弃突出部,但都被严词拒绝。在他们看来,一方面,勒热夫距离莫斯科最近,只有200公里,一旦放弃,不仅在军事上失去有利态势,而且在政治上有损于德国的威望,动摇军心;另一方面,这个突出部势必牵制大量的苏军,有利于其他战线上的攻势。事已至此,莫德尔只得全身心地组织防御。首先,他十分重视收集情报。包括无线电侦听、捕捉“舌头”,战术侦察等,在三面受敌的情况下,他必须及时掌握对手的一举一动,并认真筹划分析,有的放矢。其次,在防线后方挖掘多条备用战壕,加强防御深度。尽管其数量远远超过常规的部署数量,但莫德尔依然强迫官兵们这么做。同时,构筑碉堡等火力支撑点,形成层层防御的态势,以此减缓苏军的冲击力,确保防线安全。关键的是,组建预备队。不仅有集团军直属的预备队,而且还要求师、团、营级都要准备预备队,在战斗最关键的时候,往往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并且在对手进攻时,这些预备队还可以实施反冲锋,迟缓和消耗对手的势头。之所以莫德尔选择这样的模式,其实也是无奈之举。斯大林以及他的将领们都认为德军进攻莫斯科失利后,不会“善罢甘休”,由此在中路摆下了重兵。德军统帅部决定“将计就计”,将战略重点转向南方,夺取高加索地区的石油。莫德尔手里的大部分火炮和坦克都被调往南方集团军群,他只得尽其所能,坚守阵地,第9集团军尽管承受着巨大的压力,防区在不断缩小,但勒热夫城始终未丢,并牵制了大量苏军,掩护了德军在高加索的行动。抛开正义与非正义,第9集团军在勒热夫地区一守就是一年多,苏军损失了上百万的官兵,成为不折不扣的“勒热夫绞肉机”,这样的损失苏军不愿再提;而1:4的伤亡比,也铸就了莫德尔“防御专家”的美名。大家怎么看呢?欢迎讨论和留言。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希特勒的救火队员》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二战的电影有哪些

《最后一百天》((美) 约翰·托兰)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H2Y6m5-bb9OXNwN2Tu2zbA 提取码: 9ovn 书名:最后一百天作者:(美) 约翰·托兰译者:刘永刚豆瓣评分:9.4出版社: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年份:2018-1页数:672内容简介:现在应该做的是揭露,而非控诉。二十一个国家的亲历者,数百次采访,数千份第一手资料全景展现“二战”欧洲战场的最后一百天,揭开希特勒第三帝国毁灭的秘密。作者简介:[美]约翰·托兰美国著名历史学家、作家。1912年出生于威斯康辛州,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其主要作品有《阿登之役:恐惧中的勇气》《希特勒传——从乞丐到元首》《从珍珠港事件到中途岛之战的180天》《最后一百天:希特勒第三帝国覆亡记》《约翰·托兰自传:我眼中动荡的20世纪》托兰认为,好的历史著作就是“活的历史”。他的写作信条是“不应当以自己的观点来讲述,而是像一出戏那样,让实际上发生过的事情重演,这才是所谓活的历史。”托兰的作品摒弃了传统史学著作的生涩与枯燥,代之以丰富的细节描写和对话,使读者犹如身临其境。《最后100天:希特勒第三帝国覆亡记》是约翰·托兰的代表作之一,也被认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历史纪实作品之一。为了写这本书,托兰和他的日本籍妻子寿子驾车穿越铁幕,去了当时还很少有西方人涉足的东欧各国。

上一篇:美好的人生 电影

下一篇:网剧 悬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