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莫希干人》主要讲述了哪些内容?
《最后的莫希干人》是美国作家库珀的长篇小说,发表于1826年。故事发生在18世纪中叶,英、法殖民者正为瓜分美洲大陆进行激烈的战斗。英军少校海沃德带着上司的两个女儿科拉和艾丽丝等人前去威廉·亨利要塞。途中遭到印第安部落马夸斯人的袭击后被俘,酋长马古亚欲和科拉结婚以报复其父对他的羞辱,遭到拒绝。在印第安人安卡斯、赫克等人的援助下,科拉等人逃了出来。马吉亚带领休伦族人和英军进行激战后,科拉等人重又被俘。科拉被关在雷那匹族的村庄里,马古亚骗取了雷那匹人的信任,企图占有科拉。当雷那匹人知道安卡斯才是莫希干族的真正酋长时,十分气愤,在安卡斯的带领下歼灭了休伦族人,安卡斯、科拉也被杀死。小说生动地再现了美国18世纪的风土人情,对破坏大自然原始风光的所谓文明者进行了批评和谴责,着力塑造了印第安人英勇顽强、行侠仗义、热爱大自然的光辉形象,突破了以往作品中对印第安人的丑化描写,写作上虽然情节曲折但有些生硬刻板,略嫌粗糙牵强。
《最后的莫希干人》乐曲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
近几年,一位印第安艺术家在街头表演了一段音乐,一段空灵而苍凉的音乐视频——《最后的莫希干人》已经是在各大网上疯传。身穿着印第安服饰,脸上涂着油彩,头顶鹰冠的原住民演奏家亚历桑德罗·奎瑞瓦鲁双膝跪地,用着一种古老膜拜的方式,表达他肉身和灵魂对原土地的皈依。
在他的正前方还摆放着另一个印第安着装盘膝而坐的小木偶人。
这段音乐视频,没有一句歌词,都是简单的音符音调,却准确地表达了各种情绪——
那是对生命深处的呼唤,那是无可奈何的祈求,那是对美好过往的怀念,那是对自由欢乐的向往,那是对命运不公的控诉。
当这位灵魂艺术家,吹奏起“瓦拉嚯”(印第安笛),那印第安独有的鼓声配上电音效果,又结合那种摄人灵魂的空灵笛音,一下子把人带进一个悠远而神秘,大气而苍凉的世界。
每一声呼唤,每一个乐符,都仿佛在讲述着欧洲瓜分北美殖民地时期的故事,都在默默地诉说着一个土著民族的落没史……
故事发生在18世纪中叶冷热兵器混用的时代,英法两国为争夺北美殖民地而进行的“七年战争”的第三年。
地点是在赫德森河的源头和乔治湖一带。
这片深邃幽远、磅礴起伏的山峦,这片苍翠茂密、生机无限的森林,已经是一片腥风血雨的战场。
威廉·亨利堡司令孟罗上校的两个女儿科拉和艾丽斯,前往堡垒探望父亲途中被劫持。
英军的侦察员纳蒂·邦波,和他的老友莫希干族酋长钦加哥,以及钦加哥的儿子恩卡斯挺身而出,为了救出姐妹俩,和劫持者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斗争。
在残酷的厮杀中,恩卡斯和科拉也深深地爱上了对方。
阴谋与爱情在炮火中撕裂,在这阴谋里,爱情越发显得高贵纯洁。
暗夜里,彼此交付,心影相随。
这表面上像一个浪漫的爱情故事,背后,却掩藏着一个真相:
殖民主义者是一切罪恶的根源。
他们为了掠夺印第安人土地发动了战争。
他们对印第安人实行诈骗、暴虐乃至骇人听闻的种族灭绝政策。
影片中,他们用高价收购印第安人的头皮;
用“火水”和《圣经》麻醉印第安人的斗志;
用欺骗和胁迫印第安人充当炮灰,恶毒地挑拨印第安各部落互相残杀。
影片中,大酋长钦加哥向老友邦波伤心地诉说道:
英国人来到这儿之前……我们的部落团结一致,我们生活得很幸福。
盐湖给我们鲜鱼,森林给我们麋鹿,天空给我们飞鸟,我们娶了老婆,而老婆又给我们生了孩子……
那些荷兰人登陆后,把火水给了我的人民,一直到让他们喝得天地也分不清……
后来他们就被迫离开了自己的土地,一步步被赶离了可爱的河岸,最后落到了这样的地步。
我作为一个首领和大酋长,也只能从树缝里见到阳光,而一直不能去看一下自己的祖坟!
最后,连他唯一的孩子恩卡斯,也死在同为印第安人的麦格瓦刀下。
同莫希干族的遭遇一样,受法国殖民当局利用的另一族,在最后的一场大厮杀中,也被消灭在美丽的霍里肯湖畔。
这部影片让我们看到,北美殖民地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印第安人的血泪史。
阴谋与爱情在炮火中撕裂,也在炮火里变得无所畏惧。
残酷的寒荒暗夜里,彼此心影相随。
只是在这惨痛的征服里,莫西干人,被视为低等生物,灵与肉同时遭遇毁灭。
没有人格,没有任何余地,在入侵者的侵占里,直接毁灭。
就像那战斧砍在身体、劈入头颅,枪托撞击在脸部、侧击在头部,刀刃捅入身体、割破衣服一样,
带给他们的,除了绝望,还是绝望!
网上曾经有人问过这样一个问题:
为什么欧洲人选择屠杀而不是奴役印第安人?
有人说是因为印第安人难以管教,容易反抗;
有人说是因为欧洲人带来了大量的瘟疫、疾病,绝大多数印第安人都病死了;
也有人说因为无法进行商业交易,就只有屠杀了。
不管怎样道貌岸然地洗地,都掩盖不了入侵和屠杀的事实。
印第安人在入侵者的眼里,连同化的价值都不存在。
铁蹄踏过,寸草不生。
直到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只剩下最后三个莫西干人。
在侵略者的手里,自由、敬畏、爱情和美好,最终会死于贪婪、阴谋和仇恨。
森林、河畔、湖水、田野,最终将变成不可理喻的坟墓。
据史料记载:
莫西干人,是北美印第安人的一个分支。
1664年被摩和克人驱赶而迁移到现在的马萨诸塞州斯托克布里奇。
在那里,他们被称为斯托克布里奇印第安人。
后来又迁往威斯康辛州,现在人数仅约1000人。
每个种族都有自己的说书人,向同类、向后世诉说着本种族的历史。
印第安人的说书方式,不是语言,而是音乐。
那音乐,是与苍天的交流,是一个个鲜活生命的写照,是听起来就能让人热泪盈眶的悲鸣。
那面对苍天的呐喊,是一个失落的民族穿透灵魂与欲望的天籁之音。
他们聆听着文明从辉煌到衰亡,唱出民族的凄凉和无助:
哪里才是我安稳的家!
曾经的一个与世无争的种族,北美洲的一个本土人种,从被入侵被屠杀到几乎灭绝,从曾经捕猎为生到如今沦落街头卖艺,不过三百年。
三百年啊,一个民族就这样被毁灭!
一声声无助的呐喊,是在哭泣命运的不公,在乞求苍天的垂怜。
一首曲子,道尽一个种族的诞生、崛起,衰亡。
我们中华民族,不是也有过这样惨痛的回忆吗?
那一次次的迁徙,那一次次的被奴役,那一次次的被屠杀,那一次次的国破家亡,无不是一段段民族的血泪史!
在这段视频的下面,有这样一句评论:
如果当年的抗日战争失败,我们是否也会像他一样在日本的街道上拉起二胡,弹起古筝。
正在阅读中的我潸然泪下,悲痛不能自已。
当年的印第安人救了第一批英国人,最后却被无情的屠杀。
当年的中华民族对日本热情以待,却被他们到处骚扰,直至侵略。
曾经有人在网上说:“日本人并不坏,他们在侵略中国的时候经常给小孩子糖吃。”
这句话就和“感恩强奸犯给你礼物”一样愚蠢!
所幸,我们没有被灭种。
可是,对入侵者保持冷静理性的警惕,才会让我们文明的舞台永不落幕。
在演奏者亚历桑德罗·奎瑞瓦鲁的脸书主页,他写着:
停止国家主义,停止种族歧视,我们都是兄弟。
印第安经历了太多苦难,他一直致力于传播印第安文化。
在他的音乐里,我们恍惚看到:
他站在广袤的密林中,身后是他热爱的部落;
他站在倒下的尸体旁,身后是他死去的伙伴;
他站在敌人的枪口前,身后是他心爱的女人。
他的音乐,是莫西干人最后的哀嚎,最后的哭喊,最后的长啸……
最后的莫西干人
后记:
在英法等欧洲国家未到达美洲大陆之前,美洲大陆居住8000万印第安人,其中美国区域有1000万以上。16世纪后,欧洲人大量屠杀印第安人:西班牙所属的领地杀了1300万,巴西地区杀了1000万,美国西进运动中又杀了100万。如今,整个美洲的印第安人不超过400万,美国仅剩20万(不包括混血者)。
怎么评价《最后的莫西干人》?
导演迈克尔·曼把镜头对准了深邃幽远、磅礴起伏的山峦,让故事在苍翠茂密、生机无限的森林中发生,配上带有战鼓节奏的主题曲,首先给观众以美轮美奂的视听感受。在战争场面戏上,迈克尔·曼还原了18世纪中叶那种冷热兵器混用的血腥与惨烈,尤为值得注意的是,《最后一个莫希干人》的音效极其细腻,战斧砍在身体、劈入头颅、枪托撞击在脸部、侧击在头部、刀刃捅入身体、割破衣服等等细节音效呈现的层次分明,是该片高出其它同类型片的一大亮点。拍摄花絮:影片原来长度3小时,但福克斯要求导演把它剪短,这也导致影片上映日期由1992年夏天推迟到9月。导演迈克尔·曼对这个2小时版本很不满,认为它是时间紧迫的情况下仓促完成的。后来福克斯同意了他在1999年的DVD版中重新剪辑,尽管此版本仅长了几分钟,变化也不大,但它却是导演的首选版本,也是在美国发行的唯一DVD版。
《最后的莫西干人》影评
一起仰望星空,女主听男主分享他的故事,播下爱情的种子,二是男主去看正在给伤员疗伤的女主,然后目不转睛的望着女主,女主问他在看什么,他说我在看你,爱情发芽了*第三爱情开花是在男主放弃可以逃生的机会,留下来,女主问他为什么不和那些盟友一起走,他说“因为这里有我感兴趣的东西”最后的结果就是在瀑帘洞里,也是剧本台词灵魂所在,男主对女主说的话,直抵心灵“你要活下去,武论多远我都要找到你……难能可贵的是,男主对女主说的“你很坚强”这是触碰我灵魂的地方。”
影片中的转折,令人想不到的是另一位喜欢女主的男人,在最后生死攸关挺身身身身身身身而出,舍身取义,还对男主说了一句“这是我的贺礼”,我觉得没有比这更伟大的了,自己代替别人死,还成全别人的爱情,升华了影片的内涵。
结尾我想说,这部电影类似泰坦尼克号在芋杰克对肉丝说,你要活下去,还要生一大堆孩子之类的话,另外两部影片的相同之处就是,女主都没选择有钱有势的较男主前更早认识的追求者,一个选择了自由不羁的画家,一个选择让她血液能够沸腾的稳重的勇士,两位都是有思想有远见卓识的传奇美女子,此外我想起电影《傲慢与偏见》的女主角,面对种种,她成熟独立有主见,在封建年代,拒绝牧师的求婚,最经典的当数她在雨天和男主的唇枪舌战,真真是极品中的极品,令人钦佩。
原来心情差劲时看电影会豁然开朗许多
《最后的莫西干人》简介 《最后的莫西干人》赏析
小说《最后的莫希干人》相信很多喜欢读书的朋友们已经看过了,这是哦库柏著作小说中被认为《皮袜子故事集》中最出色的一部。这本书创作于1826年,也正是历史上英国与法国在北美殖民地进行的七年战争时期的第三年。他们以武力驱逐印第安人,对原著印第安人进行着残酷的种族灭绝政策,所以这部作品突出了印第安部落灭绝这一主题。
内容简介
《最后的莫希干人》被认为是库柏代表作《皮裹腿故事集》中最出色的一部。故事发生在十八世纪五十年代末期,英法两国为争夺北美殖民地而进行的“七年战争”的第三年,地点是在赫德森河的源头和乔治湖一带。当时,这儿是一片腥风血雨的战场。
小说以威廉・亨一场场利堡司令孟罗上校的两个女儿科拉和艾丽斯,前往堡垒探望父亲途中被劫持的经历为主线,展开了在原始森林中追踪、伏击、战斗等一系列惊险情节的描写。
主人公纳蒂・邦波,此时已做了英军的侦察员,并已获得“鹰眼”的绰号,他和他的老友莫希干族大酋长“大蟒蛇”钦加哥,以及钦加哥的儿子“快腿鹿”恩卡斯挺身而出。
为了救出姐妹俩,和劫持者展开了惊心动魄的斗争,其间穿插恩卡斯、海沃德与科拉姐妹的爱情故事,并通过对话等描写忠实再现了殖民地时期印第安人的血泪史。
小说的高潮也是尾声,是一场激战。姐姐科拉为修伦族战士所杀,恩卡斯为救科拉死于麦格瓦之手,麦格瓦被鹰眼射杀,海沃德将艾丽丝安全送回英国殖民区,而最后的莫希干人——钦加戈则在鹰眼的陪伴下孤独地生活在美洲丛林中。
作者简介
作者:库珀,J.F(James Fenimore Cooperl789-1851),小说家。1789年9月15日生于新泽西州的伯灵顿。2岁时,全家迁移至纽约州的库珀斯敦。附近的湖泊森林以及有关印第安人的传说,都深深吸引着他。
1806年到商船上学习航海,后在安大略湖畔一海军基地参加造船工作,曾被任为海军上尉。1811年辞去海军职务,同一个地主的女儿结婚,定居在库珀斯敦。
31岁时开始写小说。第1部小说《戒备》于1820年自费出版,很不成功。在妻子鼓励下,他改变方向,写了一部他认为“应当是纯粹美国式的以爱国为主题的书”,即《间谍》。
小说在1821年出版后受到欢迎。以后又写了反映边疆生活的《拓荒者》(1823)和反映航海生活的《舵手》(1824),在美国文学史上开创了3种不同类型的小说,即革命历史小说《间谍》、边疆冒险小说《拓荒者》和海上冒险小说《舵手》。
《最后的莫希干人》赏析
最后的莫希干人创作于 1826年,正是英法两国为争夺北美殖民地而进行的“七年战争”的第三年。英法以武力驱逐印第安人,对其实行残酷种族灭绝政策。作品题目“最后的”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突出了印第安部落灭绝这一主题。
库珀向读者宣示了土著印第安人的悲惨命运。作为北美移民的原住民,曾经创造辉煌美洲文明的印第安人由于大量欧洲人的侵入却无家可归。他们被迫向西迁移。他们的文化由于外界的冲击正在不断被稀释而很可能会逐步消亡。
重写那段历史,库珀表达了他对印第安人的遭遇的同情,同时给了印第安人以及全世界一个警训,警示印第安人和其他正在被外来文化,语言和习俗同化的部落或国家。如何在吸纳外来文化的同时保护本民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