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双锦衣》赏析
道尽人间悲欢离合
演绎经典和浪漫
文/罗汉
七月九日晚,雨后的铜城,凉风习习,天降祥瑞。百年易俗社十代名家精心打磨、历经百年传演不衰的秦腔大戏《双锦衣》在白银登台亮相。九、十日两晚分上下本华丽绽放。这部巨作穿越百年依旧精彩纷呈,熠熠生辉、引人入胜。这是一部需要用心去看的大戏,灯光一起,大幕拉开,人生百态粉墨登场,一段南宋时期的往事浮现于戏台上,观众很快被带入,情绪也随着剧情的发展变化波澜起伏。
该剧以南宋抗击金兵为背景,讲述了姜家两位女儿的爱情故事。大致讲的是,宋时洛阳乡臣姜景范有二女,长女雪春,许配王善,次女琴秋,许配吴给。姜公命二女各绣锦衣一件,送给各自未婚夫婿。吴、王的同学纨绔子弟蒋成史、许本德见而羡之,同谋杀吴、王而夺其妻。一日,蒋、许约王、吴同去钓鱼,蒋乘机推吴落水,然后托媒求婚,琴秋不允,姜公设宴招待王、许、蒋三人,令琴秋一见。 三人于园中各居一室,蒋临时强与王换房,琴秋来窥,王发觉室外有人,冒然出,恰将灯笼碰灭,琴秋仓皇离去。黑暗中,尾随琴秋的许便冒充雪春的声音,强求与王苟合,企图抹黑雪春达到拆其婚姻的门目的。王中计怒留休书而去。 同时,蒋又冒充王至雪春房中求欢,被雪春以镜击死。姜公怒责,雪春为保门楣,意欲投河,被乡宦周济生夫妇相救,认为义女。姜公又误认琴秋不贞,琴秋携丫鬟香玉逃入尼庵出家。金兵入侵,战乱中琴秋与刚见面的父母被冲散。周公夫妇随南逃的百姓一路南下寻找女儿。(上本)
琴秋与香玉亦逃至江南,不久患疾,老尼请来冒充郎中的许本德,被琴秋与香玉撵走。许又串通恶僧来劫二女。适逢太后路过,救二女 ,太后认琴秋为义女。王善离姜府后率义军抗金,后归降宗泽,封经略使,正好护送太后,徐本德供出当初与蒋成史合谋陷害吴、王二位公子,并与宴会当晚的行径,真相大白。王善方知当日错休了雪春。雪春随周氏夫妇归故里,蒋之父蒋有渊买官做了知县,横征暴敛,手下上行下效,打死生员抛尸周家期图讹诈。蒋公堂上认出雪春,公报私仇,强赖雪春杀人,判成死罪。吴给落水被救,辅佐康王,官拜御史。见雪春之案,星夜前去复审,乃明其冤。 姜公乞讨寻女,路遇王善奉命护送琴秋归乡,父女相会。是夜,琴秋及父母与王善同乘一舟;雪春及周济生夫妇与吴同乘一舟,在江中相遇,共庆团圆。(下本)
剧中人物繁多,情节枝枝蔓蔓,犹如福尔摩斯的推理剧。上本,抛出案情。两小姐被栽赃,两女婿一逃一难,姜家遭难。下本,解决案件,理清头绪,惩治恶人,有情人终成眷属。
大型秦腔传统剧《双锦衣》,是易俗社老社长吕南仲先生的作品,该剧首演于1920年元月,由老教练陈雨农执导。鲁迅先生曾亲临观看并给与好评。以后多次复排,屡经打磨,方成经典。台上的唱念做打,是正宗的易俗社风味,保持着易俗社百年来的唱腔味道风格,演出了易俗社百年不变的人文情怀。因此成为易俗社独有的原产看家戏,近百年来广为流传,以至于易俗社只要挂牌此剧,必然座无虚席。
距上次排演相隔二十年后,2015年听说《双锦衣》第八次复排,由王芷华任总导演,心向往之,心心念念想一睹为快,终于在去年国庆期间专程追至甘谷大像山下欣赏到这部大戏。今日在白银再次相遇,心中有久别重逢的喜悦,锣鼓胡琴一响起,我便沉醉其中。
这出戏场面宏大,主副两线,剧情曲折复杂,人物庞多,生旦净末丑行当齐全,光剧中出场的主要人物就多达40余位。惠敏莉饰演姜琴秋,朱海娥饰演姜雪春,陈超武饰演吴给,李东峰饰演王善,王宏义饰演周济生、韩利霞饰演施氏,屈鹏饰演姜景范,尹小莲饰演苏氏,李洪刚饰演蒋有渊,李卫平饰演蒋成史,田博饰演许本德,张萍饰演香玉,易俗社几乎所有实力演员悉数登场,除主要角色外,其他配角也是由易俗社的中坚力量担纲,如晁红勃、冉星、王辉、马一排、祁建茹、王小荣、米蓉、任惠灵等等,有些演员还是一人多角。
后台人头攒动,沸反盈天,很难想象演员在幕后换装更衣是多么的忙碌。不仅如此,剧目角色设置更为复 杂,双小生、双小旦、双丑角、双须生,双青衣,每个人的戏份分布比较均等,对演员和社团的实力是绝对的考验。而且,在两个小旦和小生身上动足了脑筋,大小姐温婉通达,二小姐坚强果敢,两位小生一文一武,性格鲜明,辨识度高,对人物刻画相当成功。
梅花奖得主、国家一级演员、易俗社掌门人惠敏莉扮演的蒋琴秋,扮相端庄俊秀,唱腔委婉多情,圆润甜美,刚柔相济,韵味纯正。以前,对《双锦衣》的印象仅停留在巜数罗汉》一折,“一个儿、两个儿、三个、四个、五个、六个,三六一十八位尊罗汉。我问你喜的、笑的、怒的、愁的都是为那般?难道说喜我、笑我、怒我、愁我情根未能断,怎知我心似冰雪寒。"听过肖若兰老师的这段唱,演唱委婉细腻、缠绵悱恻,脍炙人口,很经典。很多时候看到其它演员这段唱,总习惯与经典相比照,看演得像不像。细品惠敏莉饰演琴秋的这段唱,表演收放自如,游刃有余,娓娓道来,以声带情,声情并茂,缠绵中满含着苍凉,哀怨中充盈着甜美,她微蹙眉头,边歌边舞,以歌舞演故事,高度的韵律性和富有节奏感的舞台动作,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诗化的舞台表现,把琴秋遁入空门的无奈、哀婉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也展现了惠敏莉细腻柔美的表演特色和扎实的艺术功底。由于对角色准确的把握,对每个细节认真雕琢,演绎出了惊艳的惠子版"数罗汉",不由人击节叫好。我也由此悟出一个道理,像惠敏莉这么优秀的演员,不会停留在模仿前人的层面上,一定会不断的挖掘人物内心深处,融入自己的风格和情感,不断的在塑造人物形象上下功夫,演出自己独有的版本。这也正是古老戏剧常演常新、让人百看不厌的原因。
姜雪春的扮演者国家一级演员、秦腔余派弟子朱海娥,表演清新流畅,唱腔优美,做工高雅大方,不温不火,恰到好处,秀丽委婉而饱蘸情韵。细品,是介于婉约与豪放之间,柔中带刚,抑扬顿挫,层次分明,胜在情韵。朱海娥的表演有魅力、有分寸、有气魄,沉静大气,绵里藏针,塑造出了丰满圆润、打动人心的蒋雪春的形象。看她的表演,动静之间,有雕塑般的感染力和冲击力,这在旦行中独树一帜。
百年易俗社刘毓中艺术流派的传承人,国家一级演员,著名秦腔表演艺术家王宏义。被行内外称为“当代文武兼备,黑白不挡的当红须生,‘衰派’艺术的传承人”,成为当今陕西秦腔须生行列中的翘楚,在群众中有着广泛的影响。他唱做并重,做工扎实,敬畏先贤,恪守传统,是一位很规矩演戏的演员。他潜心继承,精益求精,力求把每一出戏,每一个动作,每一个唱段从剧情出发,从人物内心和特征出发,通过唱,念,做,打这些程式技巧充分的准确的表现在舞台上。王宏义在继承中善于体会推敲,在实践中勤于规范总结,他塑造了好多忠义、勇敢、正直、个性鲜明的舞台人物形象,充分的体现出“衰派”艺术声情交融、神形一致、自然鲜活的独特魅力。看他的表演,既有激楚之繁音,又有热耳之真情,他很会利用他自身的嗓音条件,低回处如双玉击撞,清晰悦耳,高亢时又如画家运笔,劲勾重皴,令人感到格外酣畅淋漓,能让观众有感官的满足和心灵的震撼。几年前看了秦腔《三滴血》中他所饰演的周仁瑞后, 真是余音绕梁, 我一个从来不开口唱秦腔的人也对他的“五台县官太懵”和“在陕西经商二十年"这两段情有独钟,经常会情不自禁地哼唱起来了。王宏义在《双锦衣》中饰演周济生,将人物情绪渲染得恰到好处,唱腔慷慨激昂,表演细腻传神,扮相儒雅稳健,水袖、抖须、搜门等戏曲绝活,恢弘洗练,凝重大气。
国家一级演员、深受甘肃戏迷爱戴、名冠西北的大青衣韩丽霞饰演周济生的妇人施氏,她贯以人物激情驾驭声腔,善于表现人物心理,无论是波涛汹涌的大起大落还是细致幽微的微妙变化,她都能够得心应手。她表演质朴, 唱腔饱满,转折跌宕,疾徐有致,演唱深情而亲切,好似在向观众诉说心肠,扣人心弦。
“双探监”一场与“数罗汉”并称为《双锦衣》戏魂,是剧作者的神来之笔。这场戏中,韩丽霞饰演的施氏唱腔高亢温婉,气韵生动,在丈夫和义女之间来回盘桓,与朱海娥演的姜雪春、王宏义扮的周济生三人以情动人,一改秦腔常见的慷慨激昂的哭戏,时而如泣如诉,悲悲切切,时而浅唱低吟,一呼三叹,对人物内心刻画相当细腻。把危难之中夫妇之间、母女之间、父女之间的关怀、担忧,思念展现得淋漓尽致,精彩绝伦,达到了撼人心魄的艺术效果,点燃了全场的情绪。
剧中饰演姜景范的国家一级演员屈鹏,嗓音宏厚宽广,行腔气息控制恰当,丹田音十足,苍劲挺拔,慷慨激越,韵味淳郁,善于处理大段唱腔的节奏及感情起伏,给人以酣畅淋漓、气势雄浑的艺术享受,念白喷口遒劲,表演质朴稳健。
国家一级演员、优秀旦角演员尹小莲饰演的苏氏唱腔甜润,清丽缠绵,表演细腻入情,张弛有度,和屈鹏一起完成了姜景范夫妇的对手戏。
国破家亡,亲人失散,姜景范夫妇为寻女,裹挟在逃难的百娃当中,从北到南,奔走呼嚎,呼天抢地,几近疯癫,屈鹏恰当地利用了抖须、摆须、圆场、磋步、吊毛等技巧程式,把寻女的焦急、懊悔、悲愤表演得入木三分,与尹小莲一起演得让人揪心、让人泪奔。
最后一场“团圆”戏,在皎洁月光下,波光粼粼中,易俗社的双旦双生同时出场,加上侍卫仆从船工,把舞台站得满满当当,船工号子嘹亮,极尽繁华热闹。江山如画,映衬着两对未婚男女的内心境界,把意气风发的家国情怀和思念情人的痛苦心境,表现得极有画面感,美女帅哥亮瞎眼,梦幻飘逸,浪漫忧伤。
易俗社演员的表演水平整体高超,没有短板,剧中其他花脸、武生、老生及丑角的表演都可圈可点,每个角色都很入戏,都能通过演员的唱词、动作、舞蹈、服装、化妆表达得入木三分,淋漓尽致,塑造的人物个个丰满,尽显百年易俗社的传统与风范。只是由于篇幅的原因,不能一一评述。
值得一提的是,一台锣鼓半台戏,作为整场戏曲文武场面的总指挥王志强,很好的控制了抑扬顿挫、起伏跌宕的戏剧情节和进展速度,他的指挥和演奏融入了感情,渗透到剧中每个环节。我看到他从头到尾都充满激情,双手在舞蹈,演奏或明快豪放,或低沉苍劲,为表演者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成为本部戏不可分割的艺术部分。
新复排的剧本更加精炼,剧情推进迅速,简洁明快,场面转换快,时空跨度大。金兵进犯、朝廷更迭、奸佞作恶,绝不拖泥带水。而感情戏深夜花园相婿、尼姑庵里《数罗汉》、双探监等感情戏及唱段,则不吝笔墨,尽情铺垫渲染。注重人物内心刻画与程式的运用。继承了原有的主题音乐,加强色彩乐器烘托气氛,突出唱腔。舞美以写意为主,实虚结合,背景画面达到了诗化的意境,传统艺术用运了现代审美理念的表达方式,比起去年甘谷看到的舞台调动更加诗意唯美。
该剧将爱情纠葛所牵扯出的一系列复杂故事,放在抵抗金兵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中,演绎出一系列复杂桥段。吴给辅佐南宋康王、王善率义军抵抗金兵侵略,历史大事贯穿全剧,把个人情感置于国家民族的安危之中,传递出“国安家亦安”、无国便无家的理念。周济生夫妇的善良和抗争,姜景范夫妇的艰难寻女路,传递着惩恶扬善、正义战胜邪恶的主题,也让人感同身受地体会到天下父母的苦心。蒋氏父子,父亲恶毒儿子凶狠;宗泽将军,老师正直学生忠诚。讴歌吴给、王善及宗泽等人赤胆忠心、一心报国的家国情怀,鞭挞了蒋氏父子等人见利忘义、残害无辜的丑恶行径。恶有恶报,善有善报,最后害人者或死或罪,忠善者终得圆满。
看完这部戏,不得不为伟大的剧作者点赞,说实话剧本太牛。该剧戏核、戏眼、戏魂突出,集思想性与艺术性为一体。国破山河在,家散人失离,国势衰微,百姓途穷,在恢宏的史诗般背景下,写男女爱情,写悲欢离合,剧中人物的命运与时代休戚相关、紧紧相连。有正义与良善的美好,也有算计、贪腐、诬陷的丑恶,有人性的光辉和温暖,也有深深的哀伤与悲悯。
该剧娴熟地用运误会巧合穿织关目。中国式叙事方式及传统戏剧化的手法如巧合法、误会法在剧中充足的表现。没有误会,吴给、春雪、琴秋就不会离散;没有巧合,他们更不会团圆。大团圆的结尾,更是中国人的最爱。
该剧不仅有鞭挞封建恶势力,崇尚忠贞爱情的“正能量”主题,而且故事情节曲折离奇,结构盘根错节,尤其是几段脍炙人口的经典唱段,更是引人神往。这部戏集家事、国事、爱情、爱国反腐倡廉为一体,虽然没有刻意讲道理,但大到国家命运,民族危亡,小到人性善恶,爱国、孝顺、友善等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尽在其中。剧中情景及传递的人文意识穿越千年居然与我们当今的"正能量"接轨,依然符合当下的时代精神。这正是这部现实主义伟大作品的伟大所在。
秦腔不仅给了灾难深重的中国老百姓精神食粮,而且抚慰着那些千疮百孔受伤的心灵,给身处困境逆境中的人们以力量。看秦腔也让我们明白了如何坦然面对一生的艰难挫折和荣辱得失,然后以德为美,与善结缘,云淡风轻,做一个好人。
秦腔是我们身处的这块荒凉贫脊土地上盛开出的一朵寒梅,而且已经成为大西北的文化符号和地理标志。当今各级政府都在忙着扶贫,这是走向共同富裕、实现中国梦的伟大部署,可是千万别忽视了精神扶贫,多送戏下乡,多给老百姓演几场好戏,也是扶贫。精神扶贫,也是当务之急。(2018.7.13日完稿于兰州)
感人的视频
1、强烈建议老师你让学生们看CCTV电视散文《毕业了,我的大学》 ,相当经典的视频,很适合学生们看,肯定会有很多收获的。 第一章:流金岁月 第二章:梦开始的地方 第三章:朋友别哭 第四章:别了,我的大学 【 青春散场 ,我想高三这样的一个集体对于他们来说可能是最重要的一个集体,而我有幸成为他们中的一员】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Y3Nzc5NTc2.html 优酷上这个视频不太顺畅,到时候你再找找分段的,或者联系我,我给你发过去)2005年的一个非常好非常好的视频,对比其他类似的视频我个人觉得是最好的,我至今仍然保留着,等到我大学毕业的时候重新在看一遍,我想感触会更多的。我们高三的时候,班主任放给我们看的,因为我们是寄宿制的学校,看过后,感触良多,虽然那时还没有步入大学的殿堂,但是已经被里面的此情此景打动了,到现在还是记忆犹新,我想我们班的五十六名学生绝不会忘记的,不会忘你那段高三那段人生中最耀眼最充实的时光, 青春散场,我们等待下一场开幕。等待我们在前面的旅途里,迎着阳光,勇敢地飞向心里的梦想;等待我们在前面的故事里,就着星光,回忆这生命中最美好的高中三年年,盛开过的花…… 2《高三》纪录片----我的回忆 “凄厉的北风吹过,漫漫的黄沙掠过。我只有咬着冷冷的牙,报以两声长啸……” 高三开学第一天,班主任老师就一遍遍地告诫自己的学生:“你们要像一头狼那样勇往直前,向前,你们别无选择。”家长一次次在孩子的耳边念着:“如果你不想像爸爸妈妈一样做农民,这是改变你们命运的唯一机会。” 福建省武平县一中是当地最好的学校,学校80%的同学来自农村。 高考,几乎每一个中国家庭都可能面对的问题。 十七、八岁的花季,他们能像“花儿”一样开放吗? 一所普通的山区县城中学,一个有78位同学的班级。 《高三》讲述了这群孩子参加高考的故事。 “高考,那是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如果重来一次,我想,我不敢。”你看过纪录片《高三》吗? 这是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拍摄的纪录片,催人泪下! 出品人是中国最著名的新闻人沈颢,导演与拍摄是21的记者(原南方周末的记者)周浩,此人也是国内最为顶尖级的拍摄记者。 这部片子,绝对真实地再现了中国高三学生那段难忘而又令人诅咒的岁月。但周浩认为,那段岁月,作为中国的应试教育,“是每一个中国学生,尤其是山区或贫穷地区的学生,或许就是一生中惟一一次获得相对公平的竞争机会”。如果没有应试教育,而是另一种教育方式,相信绝大多数贫穷或山区学生将更不可能进入大学之门。 这部影片当然不会去赞扬应试教育,但它记录了发生在中国的这段许多中国人所经历的历史。你经历了高三吗,也许没经历过高三的人生是一个不完整的人生,也许经历过的人才会发出如此感慨。熟悉的情景在纪录片里出现,和我当年的情况一摸一样,勾起我的回忆。我不得不承认,那个老师的话是多么正确,也许我这一生感到最苦的就是高三那一年,从我出生到现在,工作后即使加班也不能和当时那种辛苦的程度相比。也许以后的生活多了些单纯以外的东西,又或者学会了调整自己的心态。当时情况的我也许比纪录片里的学生更辛苦,我的高三生涯正常的作息时间是早6晚1,天不亮就被爸爸拖起来,晚上下了晚自习回到家继续挑灯夜战,进行题海战术,记得中途因为吃了不干净的早点大病一场,等我好了回到教室打开抽屉迎接我的是一堆厚厚的试卷。现在回想起来有一点欣慰的是那是心理感觉不错,没出现纪录片里面的心里紧张什么的问题。我们班属于慢班,年级最烂,没办法,小生不才竟然还混了个第一,总算有点心理安慰,也许这也是我心里有底的一个因素吧,我这个第一跑到实验班那算倒数,我妈当时还想把我转过去,我不愿意,也许真过去了,我估计和纪录片的有些人一样成逃兵了。后来上了大学因为专业不好老是抱怨,我妈说你回来复读再考吧,我想,我不敢。我不想在经历一次高三,我想我受够了。两个中必有你所想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