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里的沙子是怎么形成来的?
是土壤沙化的后果
“土壤沙化”是土地沙漠化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通常是土壤遭受水力、风力或者化学侵蚀后,土壤中的粘粒流失,剩下粗粒物质,发生土壤结构破坏、功能退化的过程。砂子是最初岩石风化形成土壤过程中产生的,通常是含二氧化硅、石英等不容易风化分解的矿物组成。土壤粘粒流失后砂的比例增高,所以表现出土壤砂化现象。砂子可以被植物根系分泌的物质以及自然界其它物理化学过程分解,但是这一过程非常缓慢,很难观测到沙子被植物分解成土壤的过程
“五滥”等人为因素是造成土地沙化扩展的根本原因。
一是滥牧。据统计,我国沙区草场牲畜超载率为50-120%,个别地区高达300%,致使草场“三化”严重,内蒙古草原牧草亩产量由60年代的109公斤降到80年代的43公斤,昔日“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地方,变成“老鼠跑过见脊梁”。1999年国家林业局监测区域61.9%(115.2万平方公里)的草地沙化、退化,是由于超载过牧造成的;
二是滥伐。局部地区因滥伐导致土地沙化十分严重。新疆和田地区因樵采烧柴,使胡杨、灰杨等天然荒漠林5年共破坏5.7万亩,青海柴达木盆地原有固沙植被3000万亩,80年代中期因樵采破坏致使1/3的土地沙化;内蒙古兰泰镇盐湖西北部105万亩天然梭梭林仅剩30万亩,5.6万亩盐矿床已有一半被流沙埋没;
三是滥挖。沙区滥挖中药材,搂发菜及无序采矿等破坏植被现象十分突出。每年进入阿拉善盟搂发菜的农牧民达10万人,内蒙全区因搂发菜破坏草原面积达1.95亿亩,其中6000万亩已经沙化。陕西榆林地区因煤田开发就使26万亩植被被毁,土地沙化。甘肃省因挖甘草5年间破坏草场502万亩;
四是滥垦。1994-1999年全国在固定沙地及草地上开垦的耕地面积达1.7万平方公里,年均开垦3400平方公里,其中变成流动和半固定沙地的面积约占一半,当地群众痛心地说:“一年开草场,二年打点粮,三年变沙梁”;
五是水资源的无序利用。上游截水,大水漫灌、浪费水资源、造成土地盐渍化,下游缺水,荒漠植被死亡。塔里木河及下游270公里河道断流,530万亩胡杨林枯死;黑河进入内蒙古绿洲的水量由过去的9亿立方米降至2亿立方米,东西居延海已干涸,1400万亩梭梭林枯死,沙化加剧。民勤绿洲,由于大规模开采地下水,造成地下水位急剧下降,大片沙生植被干枯死亡,沙丘活化。
沙漠的沙子怎么形成的?
沙子是天然石在自然状态下,经水的作用力长时间反复冲撞、摩擦产生的,其成份较为复杂、表面有一定光滑性,杂质含量多的非金属矿石。河沙颗粒圆滑,比较洁净,来源广;河沙没有味道,海沙有盐味。河沙经烘干筛分后可广泛用于各种干粉砂浆;比如保温砂浆、粘接砂浆和抹面砂浆就是以水洗、烘干、分级河沙为主要骨料的。强度近似于用石英砂做的砂浆。所以河沙一般在建筑,装修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沙漠是怎么形成的
沙漠是由风化形成的,因为昼夜温差巨大让岩石碎片化。虽然在沙漠中很少发生降雨,但偶尔会有倾盆大雨导致山洪暴发。雨水落在炎热的岩石上会导致它们破碎,散落在沙漠地面上的碎片和碎石会被风侵蚀。沙尘颗粒和沙子飘荡在空中,形成了沙尘暴。风沙粒撞击路径上的任何固体物体都会磨损表面。岩石被平滑下来,风将沙子分成均匀的沉积物。人造沙漠则是由于地下水的广泛使用,森林砍伐,土壤退化,灌溉技术不足,过度放牧,河流转移,全球变暖导致土地荒漠化。沙漠亦作“沙幕”,干旱缺水,植物稀少的地区。沙漠地域大多是沙滩或沙丘,沙下岩石也经常出现。和别的区域相比,沙漠中生命并不多,但是仔细看看,就会发现沙漠中藏着很多动物,尤其是晚上才出来的动物。
沙漠是怎样形成的?
沙漠形成的条件之一就是干旱的气候。当你打开世界地图的时候,会发现有沙漠的地区大多在北回归线和南回归线之间。南、北回归线间的位置就是太阳在一年之中能够直接照射到的地方,所以与其他地方相比,沙漠的温度较高。气温高了,泥土中的水分蒸发得就比较快,最终逐渐变成了干燥的沙子。除此之外,稀少的降水量也是形成沙漠的主要原因。据科学家们统计,沙漠地区的年降水量一般都小于50毫米,有的地方甚至常年没有一滴雨。这些没有雨水滋润的地区,终日经受太阳的炙烤,慢慢就变成了沙漠。在电视中看到沙漠时,我们不禁感叹于那一眼望不到边的壮观。这要归功于风对沙土的搬运了。沙漠地区的风力十分强盛,将地面的泥沙吹跑后,在风力减弱或遇到障碍物时堆成许多沙丘,掩盖在地面上,最终形成沙漠。因此,沙漠的地表会随着风的吹动而变化出不同的形态。扩展资料沙漠化逆转优点①土地的可用性增大,土壤获得充分的水分养分。②大面积林地能提供林木的来源,保持林木成长率大于开发率。③林木提供更多的氧气供生物使用并协助降低暖化现象。④林木的防风保护使得部分沙漠化逆转的地区可再兴建建筑物,增加土地的容积与使用率。⑤可以改善环境,保护珍稀动植物,改善因沙漠而出现的不良气候。⑥吸收二氧化碳,及有毒气体,改善空气质量,减小温室效应。⑦帮助鞘膜地带,国家的繁荣和发展。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沙漠
描写戈壁滩的句子有哪些?
描写戈壁滩的句子有:走进戈壁滩,犹如进入原始荒野,满目苍凉,毫无生气。然而,那麻黄草为了寻找水源,把根深深扎进粗砂砾石里。2.戈壁滩时而静悄悄,静得让人窒息,偶尔一股旋风卷起一柱黄沙悠悠升空,更有一股莫名的静寂气氛。时而狂风大作,飞砂走石,那气势似要把整个自然界消灭在它的淫威之下,令人畏惧而又无奈。3. 风日好,帽檐斜,蛮歌踏踏认儿家。4. 山川殊物候,风壤异凉温。戍古秋尘合,沙塞宿雾繁。5. 征人自诩得巨观,奇气奔逸无牢笼。6. 峥泓萧瑟不著一草木,狞风拗怒都向空中号。7. 野营万里无城廓,雨雪纷纷连朔漠。8.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9.戈壁滩常起风,那风格外凶猛。你坐在驾驶室内,只听得无数细砂石“沙沙”作响,有时候甚至会把一辆车的油漆剥个精光。10.戈壁滩是磨炼意志的地方,更是开拓者跃马扬鞭、建功立业的理想世界。随着西部开发的冲天号角阵阵吹起,茫茫戈壁已荡起层层“绿波”。富庶的王国不久将会变成现实。11.黄昏的戈壁石那么的壮美,那么的绮丽,这时,当天空不在湛蓝,当夕阳已经西沉,天空便失去了最后一丝激荡,只有那驮着孤旅的骆驼。山谷里金黄的旗帜在大风里飘啊飘啊,我看见山鹰在寂寞两鱼上飞。12.走进戈壁滩,犹如进入原始荒野,满目苍凉,毫无生气。然而,那麻黄草为了寻找水源,把根深深扎进粗砂砾石里。
描写戈壁滩辽阔的句子有哪些?
在这个远离繁荣、喧哗的边塞上,伫立着一座古老的城市,任凭风沙的吹打,那高大的古老城墙依旧像卫士一样守护着城中的生灵。他的身上充满了古朴的气息,岁月沧桑,饱受战火摧残的黝黑城墙依旧泛着渗人的凶光,如一头荒古巨兽,犹如一把尚无完全出鞘的剑令人望而止步。一眼望去,到处都是单调的黄色,连一棵树木都没有,沙漠的广阔使我们每一个人都感到疲倦,似乎永远走不出去似的。时近中午,太阳升得老高老高,晒得沙漠直冒烟。我们下车休息,支起凉篷,但沙子热得烫人,叫我们站不是坐不是。我第一次感到沙漠的可怕。在火辣辣的太阳底下,戈壁滩犹如在炉上烤着,灼人的热浪席卷着每一寸土地,使人喘不过气来。第一次见到这样浩瀚无垠的戈壁滩,他粗犷豪放、雄浑壮阔的神韵让人震撼。了望茫茫戈壁满是粗砂、砾石与盐减,一种耐旱的沙枣树与杨树稀疏地生长着,孤独地守望着干涸的戈壁滩;偶尔有一簇簇一米多高的密密的已被秋风染成红黄色的芨芨草,似都市里时髦女郎的美发,在凛冽的秋风中飞舞。向人们展示着生命的顽强与活力。站在沙山上,俯视下方,连绵不断、高低起伏的沙山下面是郁郁葱葱的树林,林中花团锦簇,点缀着这绿色的“海洋”。苍茫戈壁虽有鸟飞绝,人踪灭的苍凉,也许这贫瘠而厚重的戈壁下面蕴含着丰富的宝藏,茫茫戈壁留给我的记忆胜过高山、大海。真正的感受到了什么叫空旷与辽阔。沉重的时间压满大戈壁。戈壁滩太苍老了,苍老得难以寻觅一缕青丝,难以撷到一缕年轻的记忆,仿佛历史就蹲在这里不再走了,昨天,今天,还有明天都凝固在一起。沙漠处处热浪袭人,仿佛燃烧着熊熊火焰,游人会感到酷热,瞬间大汗淋漓,热气饶身,给人一种置身于桑拿室的感受。在一望无际的的大漠之中,凄凉孤寂、漫天风沙终年弥漫在这片荒凉孤寂的被世人所遗忘的土地之上,天地间尽是黄沙,如大的大漠之中似乎只有那几棵枯树能为这片土地增添一点微不足道的生机,偶尔寂静的天宇中回荡起北归大雁的嘹亮叫声……在从嘉峪关通往敦煌的路途中,远望祁连雪山,晶莹沁心,近瞻戈壁沙漠,伸展无垠。戈壁滩,意即寸草不生的地方。塞外雨少,全靠渠水灌田,每遇山洪暴发,裹石而下,沟渠四溢,碎石成滩,年久即成戈壁。这里杳无杨树,满地坚沙卵石自由地翻滚着,唱着孤独的歌。忽然,远处一片漫漫黄沙映入我的眼帘,更远处是连绵起伏的山丘,也是由清一色的黄沙堆砌而成,这里是黄沙的世界,黄沙的海洋,绵绵的黄沙与天际相接,根本想像不出哪里才是沙的尽头!在这个城市与沙漠相连的沙漠上,绿洲与黄沙相伴,飞鸟伴驼玲起舞,极高气温与正常温度仅一步之遥,十分独特,沙漠的沙丘轮廓清晰、层次分明,丘脊线平滑流畅,迎风面沙坡似水,背风面流沙如泻。在大漠深处的沙山之巅,可静观大漠日出的绚丽,目睹夕阳染沙的景色。这是纯种的戈壁,没有一点杂质,旷达的蓝天,缥缈的白云,一目荒旷的沉寂,一目宏阔的悲壮,粗莽零乱的线条,浮躁忧郁的色彩,构成浩瀚、壮美、沉郁、苍凉和富有野性的大写意,一种慑人心魄的大写意。成片成片灰褐色的砾石,面孔严肃,严肃得令人惊惶,令人悚然。这是大戈壁面靥上的痔瘤,还是层层叠叠的老年斑?五月的戈壁,蔓草绿了。绿了的蔓草湿漉漉的。上午下过大雨,黄昏乍晴便起了地雾。一缕缕一缕缕地雾,天上的洁白的云朵似的,排着队在滩上轻轻飘动、轻轻飘动。如果稍微站远点,会以为整个滩似乎都在动,远处的山似乎也在动。啊,看到你了,西北大漠,无边的黄沙蔓延在这片无边的土地上,凭你耗尽眼力寻啊,也看不到一丝绿意,没有潺潺流水,没有巍巍斑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