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药部位
地上部分。
性味
味淡、苦,性平。
功效
疏风清热,解毒消肿。
主治
用于感冒发热,咽喉肿痛,牙疳,风湿痹痛,水肿,肝脾肿大,跌打肿痛,毒虫咬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5g,鲜品60~120g;或浸酒。外用:捣敷。
排钱草
禁忌
孕妇慎服。过量或长期服用可致呕吐。
采集加工
7~8月采收,鲜用或切片晒干。
形态特征灌木,高0.5~2米。小枝被白色或灰色短柔毛。托叶三角形,长约5毫米,基部宽2毫米;叶柄长5~7毫米,密被灰黄色柔毛;[1]小叶革质,顶生小叶卵形,椭圆形或倒卵形,长6~10厘米,宽2.5~4.5厘米,侧生小叶约比顶生小叶小1倍,先端钝或急尖,基部圆或钝,侧生小叶基部偏斜,边缘稍呈浅波状,上面近无毛,下面疏被短柔毛,侧脉每边6~10条,在叶缘处相连接,下面网脉明显;小托叶钻形,长l毫米;小叶柄长1毫米,密被黄色柔毛。
伞形花序有花5~6朵,藏于叶状苞片内,叶状苞片排列成总状圆锥花序状,长8~30厘米或更长;叶状苞片圆形,直径1~1.5厘米,两面略被短柔毛及缘毛,具羽状脉;花梗长2~3毫米,被短柔毛;花萼长约2毫米,被短柔毛;花冠白色或淡黄色旗瓣长5~6毫米,基部渐狭,具短宽的瓣柄,翼瓣长约5毫米,宽约1毫米,基部具耳,具瓣柄,龙骨瓣长约6毫米,宽约2毫米,基部无耳,但具瓣柄;雌蕊长6~7毫米,花柱长4.5~5.5毫米,近基部处有柔毛。荚果长6毫米,宽2.5毫米,腹、背两缝线均稍缢缩,通常有荚节2,成熟时无毛或有疏短柔毛及缘毛;种子宽椭圆形或近圆形,长2.2~2.8毫米,宽2毫米。花期7~9月,果期10~11月。
分布范围产于福建、江西南部、广东、海南、广西、云南南部及台湾。
生长环境生于丘陵荒地、路旁或山坡疏林中,海拔160~2000米印度、斯里兰卡、缅甸、泰国、越南、老挝、柬埔寨、马来西亚、澳大利亚北部也有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