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全面发展

时间:2024-11-03 10:32:06编辑:优化君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基本内涵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基本内涵   在学习和工作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论文了吧,论文是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你所见过的论文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基本内涵,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基本内涵 篇1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摘要: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马克思主义不仅阐明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含义,而且认为人的发展是一个与社会发展相统一的历史过程。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只有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和谐社会建设,才能真正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历来是马克思主义所关注的一个重大课题。同以往的人的发展理论不同,马克思不仅把论证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一个理想的价值目标,而且还十分注重对人的全面发展实现途径的探索。本文在论述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基本内涵的基础上,重点探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的全面发展的实践途径。   一、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基本内涵   什么是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将其定义为:“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那么,何谓“全面的本质”?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理论告诉我们,人的本质是丰富的、多层次的,是在人的需要、劳动、能力、社会关系和个性的全面发展的历史过程中不断生成的,人本质上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通过劳动历史地实现其需要、发挥其能力和表现其个性的存在物。因此,马克思所讲的人的全面发展,其具体含义就是人的思想、人的需要、人的劳动、人的能力、人的社会关系以及人的个性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首先,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是马恩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中强调最多的一个价值目标。马克思指出:“任何人的职责、使命、任务,就是全面地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恩格斯也指出:人的全面发展就是要“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这里所说的人的能力涵盖了丰富的内容,既包括体力和智力,又包括自然力和社会力,还包括现实能力和潜在能力等等。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将自身的各种潜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它是人的本质的全面丰富和展开。   其次,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马克思认为,人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生存和发展的,“社会关系实际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闭,“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也正是在社会交往中,人与人之间在心理、情感、信息诸方面得到交流、受到启发,从而丰富自己、发展完善自己。所以,“个人的全面性不是想象的或设想的全面性,而是他的现实关系和观念关系的全面性”   再次,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需要是人对物质和精神生活条件依赖关系的自觉反应。在马克思看来,人是有生命且具有需要的人,需要是人的本性,是人活动的动力和目的,需要的满足程度直接涉及人的本质的实现程度,人的全面发展是以一定的需要的满足为前提的。因此,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所有需要的满足和发展。   最后,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个性的发展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内容。人的个性主要表现为兴趣、爱好、性格、心理、气质、行为特点等。马克思认为,人的个性是与“个人的行动或活动”相联系的,是现实的个人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特异性。人的行动或活动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而每个人活动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构成了人的个性的基本内容。马克思认为:个人的发展应该是全面、自由和和谐的。可是,在资本主义异化劳动状态下,少数人的发展是以牺牲大多数人的发展为代价的。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里,才能做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所以,在马克思主义看来,自由个性的充分发展,既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综合体现和最高目标,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最根本的内涵。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的全面发展的实践途径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承诺描述的是共产主义社会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图景,是针对摆脱“人”和“物”的双重依赖关系而提出来的。然而,人的全面发展目标并不是在共产主义社会突兀实现的,它的实现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历史过程,是连续性和阶段性、量的积累和质的.升华相统一的过程。目前,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了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还有一段相当长的路要走。但是,如果没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的发展的阶段和过程,就不可能实现共产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的终极目标。那么,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如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一)通过加强物质文明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质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保证的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一个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越高,个人的发展空间才越大,一个社会的物质文明越发达,个人花费在谋生上的时间就会越少,他就有更多的时间从事其他活动,从而在各方面发展自己的能力。因此,在当今中国,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就首先必须加快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加快物质文明建设。只有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社会物质产品的极大丰富,才能给人带来越来越多的满足其需要的产品,人的生活质量才会越来越高,人的自由度和闲暇时间才会越来越多,人们才能充分获得接受教育的机会和自由创造的机会,进而促进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和充分发展。   (二)通过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既要以先进生产力的发展为基础,又要以先进文化的进步为前提。文化进步包括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和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而思想道德和科学教育作为精神文明的两个方面都是人的发展不可缺少的内容和条件。全面发展的人既要具有崇高的思想境界、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要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掌握先进的科学文化。这样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并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所以,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提高全体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在思想上精神上获得正确武装和不断提高,这既符合民族振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需要,又符合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三)通过加强政治文明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需要一个和谐、宽松的社会氛围和自由、民主的政治环境。政治解放和积极参与国家管理作为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通过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证公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最终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各项权利的实现,这就能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环境。因此,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建设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这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四)通过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家园,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强有力的支撑和保证。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既生活在社会之中,也生活在自然之中。人的全面发展,不仅要正确处理好人与社会的关系,而且要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人来源于自然,是自然界长期进化的产物。人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确证自己,也在这个过程中发展自己、完善自己。人对自然界的依赖和自然对人的反向依赖是同时存在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越来越明确的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是何等重要。众所周知,在当今中国,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生态环境却呈现出日益恶化的状况,这种状况已经严重危及到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保护生态平衡,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从而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自然环境。   (五)通过推进素质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马克思说:“教育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目前,我国的人才培养模式正在由传统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人才培养的目标也在由传统的知识型向现代的能力型转变,实施素质教育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素质教育就是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人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它的基本内涵包括:   ①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它要求抛弃过去应试教育只重视少数人成才的人才观,面向全体学生,对每一个学生负责,使每个受教育者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②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它不仅注重人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的培养,而且也不忽视人的高尚的道德品质、高雅的审美情趣的养成。它要求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审美素质等都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③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它要求正确对待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全面观察分析每个学生,给每个学生创造良好、宽松和适合其个性发展的外在氛围,善于发现和开发学生的潜质,使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因此,素质教育是一种综合的、全面的、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是贯彻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一种新的教育形式,它将直接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人的个性化人格的培养,为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六)通过加强和谐社会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人顺应当代人类文明发展的新潮流、准确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科学判断中国国情基础上提出的科学论断,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创造性的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当今世界和中国实际的重大理论创新。和谐社会,顾名思义,就是人类对美好、理想社会的一种描绘,它是建立在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社会与自然之间协调统一、和谐发展基础上的社会。   由此可见,和谐社会的本质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就是坚持一切着眼于人民根本的现实需要,使人民的物质生活不断提高、政治民主不断进步、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人自身的政治经济文化利益不断满足的过程,也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而人的全面发展也是和谐社会的终极目标和最后目的,人的全面发展要在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协调中才能实现,也就是说在建设和谐社会中才能实现。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互动共进的历史过程,二者相互促进、相互渗透,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基本内涵 篇2   综观马克思主义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的各种表述,可以说人的全面发展具有丰富的内涵:   (1)人的全面发展是指基于人的物质生产生活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是“个人生产力的全面的和普遍的发展”。也就是能够适应极其不同的劳动需求,并在交替交换的职能中,使自己先天的和后天的各种能力得到自由发展。这种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既表现为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发展,又表现为人的才能和志趣的全面发展。   (2)人的全面发展指的是人的才能的全面发展。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每一个人都无可争辩地有权全面发展自己的才能”, “任何人的职责、使命、任务就是全面地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   (3)人的全面发展指人自身的全面发展,它意味着“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全面发展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 “均匀地发展全部的特性”。   (4)人的全面发展指人的自由发展,包括“全部才能的自由发展”,“各种能力得到自由发展”,“个人独创的和自由的发展”,“个性的比较高度的发展”等等。   马克思主义论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社会条件   A、市场的扩大和交往的普遍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B、大工业的发展使自由时间增多,从而为个人全面发展创造了重要条件;   C、大工业的发展使新的产业不断兴起,劳动变化加速,从而要求人们必须全面发展。   但马克思并没有停留于一般地论述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他把人的全面发展看作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和主要内容,把能否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看成是区别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一个重要标准。   补充之十四:实施教育目的的基本要求   (1)正确领会和把握全面发展   一方面,不能把西方传统上的人的全面发展与我国现在所讲的人的全面发展等同起来,西方传统上的人的全面发展局限于人的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而忽视生产劳动领域中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实质在于少数人特别是精神贵族的自我发展问题。我们所说的人的全面发展问题既包括人在生产领域方面的全面发展,又包括人的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的全面发展,而且面向大多数人的全面发展问题。   另一方面,全面发展不是人的各方面均衡发展、平均发展,而是指人的各方面素质的和谐发展。它意味着人的高尚的思想信念、道德品质、审美情趣、智力发展以及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有机结合,使人在工作和生活中体现出力量、能力、热情和需要的完美和谐。此外,全面发展不是忽视人的个性发展,而是强调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辩证统一,德智体等各种素质在人身上的和谐发展正是个性完善发展的表现。   (2)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观   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坚持全面发展教育是我国教育目的决定的,   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人自身发展的需要。从历史发展看,我国既有全面发展教育的正面经验,也有忽视全面发展教育的反面经验。现代科学特别是现代心理学、生理学等均从不同角度揭示了人的生理与心理、智力与非智力、知识与能力、才能与品德等多方面在构成完整、完美个体中的相互联系性和自觉性。这些都从人的身心发展的理论基础上证实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3)正确认识和处理各育之间的关系   在全面发展教育中,各育既不可分割,又不能相互替代。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各育都具有特定的内涵,都具有自己特定的任务和独特的社会价值与教育价值,全面发展教育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它们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这要求我们避免两种片面的倾向:一是只注重各育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促进性而忽视各育的独特功能;二是只注重各育的区别和不可替代性而忽视各育相互促进的作用,甚至把它们割裂开来、对立开来。   (4)要防止教育目的的实践性缺失   实现全面发展教育目的的要求,固然需要有扎实有效的教育实践,但同时也需要以教育目的的要求来时刻校准教育实践活动的方向,把它作为衡量、评价教育实践的根本标准。例如,德、智、体诸方面的发展往往是不均衡的,学校教育在一定时期或某一阶段的工作中,在某一方面有所侧重是应当的。再如,考试是教育的一个环节,是评价教育效果的手段,但不能因此成为教育目的的唯一追求,否则将造成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不良后果。   补充之十五:课程的定义及其不同观点   课程,简单说是指课业及其进程。在教育上,指学校的课程,即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和安排。课程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指为了实现学校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所有学科(即教学科目)的总和,狭义上指某一门学科。   历史上对于课程的界定,大概有以下几种:   (一)课程即教学科目。从我国古代的课程“六艺”以及西方中世纪的课程“七艺”来看,人们把课程视作教学科目已经有很久的历史了。而最早采用“课程”一词的斯宾塞,也是从诸学科的角度来探讨问题。   (二)课程即学习经验。这是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的观点。杜威认为手段和目的是同一过程不可分割的部分,课程不是预先决定的目的,而是学生的学习经验。目前,西方的一些人本主义课程论者都趋向于这种观点,开始把课程的重点从教材转向个人。   (三)课程即文化再生产。鲍尔斯和金蒂斯是这一观点的代表人物。他们认为,课程事实上都是某种社会文化的反映,学校的教育职责是要再生产对下一代有用的知识和价值。也就是说,课程是“从一定社会的文化里选择出来的材料”。   (四)课程即社会改造的过程。巴西的弗莱雷是这一主张的代表。该观点认为课程不是要使学生适应或顺从于社会文化,而是要帮助学生摆脱社会制度的束缚。建议课程的重点放在当代社会的主要问题和主要弊端、学生关心的社会现象,以及改造社会和社会活动规划等方面。 ;


简述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思想。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其主要思想如下:

1. 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和分配的不平等使得大多数人民无法享受到充分的发展机会,因此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2. 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经济条件下的产物。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私有制和不平等的社会关系阻碍了人的全面发展,使许多人无法享受到充分的发展机会。
3. 人的全面发展是个人自由全面地发展的前提条件。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和私人生活之间存在着紧张关系,个人无法完全自由地从事他所喜欢的活动,也无法自由地选择他所喜欢的职业和生活方式。
4. 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在人类历史中,人们曾经追求过自由、平等和普遍幸福,但这种理想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无法实现,因为它是一个历史过程。
5. 人的全面发展是一种最高目标。综上所述,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一种科学而又深刻地认识,它为我们理解社会和个人之间的关系提供了重要哲学基础。


上一篇:比萨制作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