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东陵的勘探发现
陵园面积达27平方公里,其后,又经过半年勘探调查,相继发现二号陵园、三号陵园。二号陵园东西长500米,南北宽300米,也有天然沟道和人工修葺的天然沟道相通成一完整的防御设施。园内发现“中”字型大墓一座,“甲”字型墓两座(其中一座丘陇之下为两个甲字型大墓),陪葬墓区两处,陪葬坑一处,地面建筑遗址一处。三号陵园范围东西长282米,南北宽183米,由两条天然壕沟和一条人工壕沟组成一长方形的防御设施。人工壕沟上口宽6米,底宽3米。在陵园内有一“中”字型大墓,地面建筑遗址两处。两处陪葬墓区均在陵园之外,未发现陪葬坑。1988年文物普查时,在一号陵园南直线距离2公里许的马斜村发现30余米长的一段花土道子,后经勘探调查发现为一“亚”字型大墓。以该大墓为中心形成一完整的陵园,东西长500米,南北300米,同样以天然沟道和人工修葺的沟道作为防御设施。园内除亚字型大墓外,陪葬墓区一处,地面建筑遗址两处,未发现陪葬坑。在陵园外面有两座大型甲字型大墓。据介绍,现已发现的四座陵园合计面积达27.5平方公里,共有“亚”字型大墓3座。一号陵园内的“亚”字型大墓M1和M2在东西通长220米,南北通宽128米和137米的范围中,封土高仅4米。四号陵园中的“亚”字型大墓东西通长278米,南北通宽181米的范围内,未有墓冢堆积,而且在墓的中部,墓室之上东西通长略显有些低凹,现为一条大道,也可能是山洪冲刷所致。 一号陵园依山坡而建,地势东高西低。陵园南至小峪沟,北到武家坡村南的无名沟,西界洞北村西的小峪河,东达范家庄的人工壕沟,南北宽1800米,东西长 4000米,总面积72万平方米。陵园内钻探出亚字形大墓2座(M1、 M2)、陪葬坑 2座、陪葬墓区 2处、地面建筑基址 4赴。面座亚字形大墓为陵园内的主墓,大小相若,主墓道皆东向。两座陪葬坑分别位于 M1、 M2东墓道以东偏南处,经钻探,友现马骨、木迹、漆皮、骨饰等,当为车马坑。两处陪葬墓区则位于M2的东南部和西南部。2010年由于一号陵园“亚”字形大墓被盗,根据拍摄录像及进入墓室的同志描述,墓室未坍塌范围东西长10-12米、宽4米、高约4米,为一号陵园一座“亚”字形大墓的椁室部分,椁室内为方木砌筑的黄肠题凑,其内棺木已破坏严重并坍塌,录像显示,椁室内尚留有一件陶茧形壶。后根据被追回的文物:一件“八年造”漆木高足豆、3件“大官”铭漆木高足豆座、7件长48厘米的螭龙纹竹笥(造型同竹简),专家基本确定,一号陵园为秦昭襄王(电视剧《芈月传》中芈月的儿子赢稷)陵园所在。据现场勘查,该墓墓室为“黄肠题凑”结构,保存状况较佳。 三号陵园位于武家沟村北100米处,东南距一号陵园的1500米。陵园西、北两面利用天然沟壑为其兆沟,而东、南两面兆沟则为人工开凿。陵园原有破坏,东西长28O米,南北宽 180米,面积48400平方米。陵园内发现中字型大墓1座(M7),东西方向,西墓道略长于东墓道;陪葬墓区1处,位于陵园东南,发现小型墓4座;建筑基址2处,在中字型大墓正北及正西处。以上3座陵园均位于小峪河北岸的山前冲积扇面上。 四号陵园位于小峪河南岸,亦为山前另一冲积扇面,与一号陵园隔河相望,相距约2500米。四号陵园四界利用天然小沟和人工挖掘的沟壕作兆沟,东起马斜坡,西至染房村,南抵井深沟,北到小峪河南岸,东西长960米,南北宽 500米,面积48万平方米(按:陵园南界似应再向南延伸,将陪葬墓包括进去)。陵园内发现亚字型大墓1座(M8),呈东西方向,主墓道在东。陵园南侧有甲字型的附葬墓两座,小型陪葬墓群1处。这4座陵园,共发现亚字型墓3座、中字型2座、甲字型墓5座。据史籍记载,可以确定葬于秦东陵的王公贵族有昭襄王与唐太后、庄襄王与帝太后、悼太子、宣太后。至于孝文王与华阳太后是否葬在秦东陵范围内尚有争议。经过考古勘探,他们基本确认四号陵内的“亚”字形大墓就是宣太后之墓。
秦东陵的考古发掘
在2013年的考古发掘中,考古人员在秦东陵二号陵园新发现了2座甲字形大墓和小型墓葬17座,至此,二号陵园甲字形大墓达到5座,为进一步理解秦汉帝陵制度等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 据了解,秦东陵距秦陵不远,是秦始皇的父辈与祖辈们的主要陵区,共有一至四号陵园。据说,在秦东陵葬有秦始皇的曾祖父母昭襄王和唐太后、祖父孝文王与养祖母华阳太后、父亲庄襄王与母亲帝太后等。 考古专家介绍,根据20世纪80年代初步勘探资料显示,二号陵园位于一号陵园东北方1500米处,其东西长500米,南北宽300米,总面积达15万平方米。去年,考古人员在对二号陵园周边面积约45万平方米区域考古勘探后,发现与陵园相关的“中”字形墓葬1座、甲字形墓葬5座、陪葬坑9座、小型墓葬17座,以及秦以后时代的部分墓葬和冲击沟。 考古专家介绍,与20世纪80年代勘探结果相比,二号陵园新发现“甲”字形墓葬2座,陪葬坑8座,小型墓葬17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