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的生物怎么来的
大气中的有机元素在自然界各种能源作用下,合成有机分子,再进一步合成,变成生物单体,这些生物单体进一步聚合作用变成生物聚合物,如蛋白质、多糖、核酸等。这一段过程叫做化学演化。蛋白质出现后,最简单的生命也随着诞生了。
地球生物从历史早期到现在,是一直在协同、耦合地进行着。生命与地球环境的协同演化是地球生物学的核心。
地球生物进化的时间,也可以说是地球史,可以把生物的进化一直推到地球诞生的初期,地球是大约在44亿年到46亿年之间诞生出来的。
地球上的生物是怎么来的?
地球生命源于陆地还是海洋,抑或由小行星从宇宙某个遥远的地方携带而来?至今,有关地球生命的起源问题仍然是令科学家费尽心思的不解之谜。他们常常各持己见,莫衷一是。我们居住的行星大约形成于46亿年前,从某种程度上说,在一个无法确定的时间,一定是发生了什么情况,因为这颗毫无生气的天体开始接纳与岩石和水迥然不同的某些东西。氮和碳分子进化为DNA,一种微生物在宇宙星际间四处旅行……不容置疑的事实是,这种微小的分子出现数百万年之后,原始的单细胞体诞生了,后来慢慢又出现了越来越复杂的水生生物,它们最终登陆陆地,从此各种生物在地球上大规模地繁衍并蔓延开来。
今天,地球上大约存在200万种不同种类的生物。但所有种类的生物都发端于同一种物质——一种到某种程度时能启动生命历程的物质。这是一种什么物质呢?本文将阐述有关地球生命的最新理论和最新研究成果。
在太空中游弋的一些天体的碎片犹如宇宙中的一伙“强盗”,迟早要冲撞某个天体。但是与地球发生碰撞的一些彗星和小行星,也许因此而成为地球生命的创造者。很有可能是一颗彗星(由岩石和冰构成的天体)把大量的水带到地球,假若没有水,地球可能永远是一颗干燥的行星。
意大利从事外空生物学研究的27个科研小组的协调员克里斯蒂亚诺·科斯莫维奇认为:“无论是生命的诞生还是进化,彗星和小行星肯定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最近在小行星中发现了有机分子,也就是构成生物的分子。这些最新发现使人不得不再次重新考虑阿恒尼斯于1907年提出的胚种假说,这种假说认为,正是彗星和小行星这样的天体在地球上播撒下生命的种子,这些天体有点像公共汽车,把有机物质,有时甚至是很复杂的物质,从太阳系的一颗行星运送到另一颗行星上,而且有人认为它们同时还带来了细菌。”
但是,这位外空生物学家补充说,巨大无比的陨星也造成了真正的自然灾难,真是祸从天降。“一方面,这些现象导致许多生物物种比如恐龙的灭绝,但恰恰也因此同时促进了生命形态的发展,例如恐龙的灭绝使哺乳动物繁衍得更快,然后是人类的兴盛。”
地球上的岩石从哪里来的
地球上的岩石从哪里来的地球上到处都有岩石。有些地方表面是泥沙,下面仍是岩石;还有江河、海洋,在水层的下面也是岩石。岩石就像是一层坚硬的外壳,紧紧地裹在地球的外面,人们把它称为岩石圈。岩石圈最厚的地方超过100千米,换句话说,不仅地壳是岩石构成的,就是地幔的顶部也是岩石构成的。地球上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岩石呢?原来,所有的岩石都是在地球的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按照岩石形成作用的不同,我们可以把所有的岩石分为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三大类。火成岩是地球岩石圈的主体。地幔顶部的全部岩石和地壳中大约3/4的岩石属于火成岩。火成岩是炽热熔融的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的。有些地方虽然有覆盖上万平方千米、厚达上千米的火山岩,但它所占的比例仍然十分有限,更多的是由那些未能喷发到地表的岩浆直接在地下深处凝固而成的,这叫火成岩,如分布广泛的花岗岩等都是火成岩。历史形成的岩石(包括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暴露在地面以后,会受到风化和侵蚀作用的破坏,逐渐转化成为泥沙和化学分解物。这些泥沙和化学分解物经过风、水或冰川等搬运,最后堆积、沉析在湖海盆地或其他低凹处,再经过长时间的压紧胶结,以及地球内部热力的影响,又重新固结成为岩石,这就是沉积岩,例如,由砂粒胶结而成的砂岩和由泥质堆积而成的页岩等。沉积岩在形成过程中,常常有生物参与,所以在沉积岩里还可找到由古生物遗体或遗迹构成的化石。在地球的演变过程中,岩石受到强烈的挤压、错动或高温的影响,或者有外来物质的注入,从而发生面貌全非的变化,形成了一种新的岩石,这便是变质岩。例如,花岗岩会变成片麻岩,一些砂岩和页岩会变成板岩、片岩等。总之,地球上的各种岩石,就是通过以上三种途径而逐渐形成的。
地球的核心处还有岩石吗?这个位置存在着什么?
核心是地球的核心。下地幔底部延伸至地心部分,距地球大约3473公里。根据科学观测分析,地核分为三个层次,即陆层、过渡层和内陆层。外核厚度1742公里,平均密度10.5g/cm3左右,是液体物质。过渡层厚度仅为515公里,物质处于从液态到固态的过渡状态。核厚度为1216公里,平均密度为12.9克/厘米。主要成分是重金属铁和镍,所以也叫铁镍核。 不但内压大,温度也很高,估计温度可达2000~5000℃,平均物质密度为10~16克/厘米3。我们通常所说的“固体”或“液体”的概念,在这样的高温、高压和高密度条件下,已经不再适用。由于地核中的物质既有钢铁般的“钢质”,也有白蜡、沥青等“弹性”(可塑性)。该物质不但比钢还要坚硬十几倍,而且能在缓慢变形的情况下不破裂。地球内部的这些特殊情况,甚至是在实验室中模拟都是困难的,因此对其了解的还不多。但科学家们深信:地球内部是一个极其混乱的世界,而地球内部的各种物质总是在不停地运动。有些科学家认为,地球上所有层次的物质不仅在水平方向上有局部流动,而且在上下之间也有对流运动种对流速度非常小,每年只移动约1厘米。有些科学家也推测,地核内的物质可能会受到太阳和月球的引力而产生韵律振动。核心:地球的核心部分主要由铁镍组成,半径3480公里。 地核又可分为外场核和大陆核。外源核是液体物质。外核深度2900~5000公里,内地核深度5100公里~6371公里。核心是地球的核心。下地幔底部延伸至地心部分,距地球中心约347千米。根据科学观测分析,地核分为三个层次,即陆层、过渡层和内陆层。核心层厚1742公里,平均密度约10.5克/厘米x毫米,物质为液体。过渡层厚度仅为515千米,材料处于从液态到固态的过渡状态。mainlandChina的核壳厚度为1216公里,平均密度为12.9克/厘米x毫米。主要成分是重金属铁和镍,所以也叫铁镍核。 从质量上讲,地球核心占据了地球总质量的16%,地幔是83%,最接近人类的地壳只有1%。地核(Core)位于地球最深处。半径3470公里,密度高,平均重量12克/立方厘米。气温很高,4000~6000℃左右。可以再分为内核和外核。从地震波的传播可以看出,外核是融熔的。据其其他行星核心的铁陨石推测,核心也由铁和镍组成。地磁的自激发马达理论也需要有一种液态金属外核的存在。就核心而言,它很可能是固态铁。 核心总质量为1.88e21吨,占地球总质量的31.5%,占地球总质量的16.2%。地核的体积比火星在太阳系中的大。因为地核处于地球最深处,它所承受的压力远大于地壳和地幔。就外核部来说,压力已经达到1360,000个大气压,核心部分则上升到360万个大气压。 在地球表面上,这种巨大的压力是难以想象的。科学家们做过一个实验,当它承受着每平方厘米1770吨的压力时,最硬的钻石会变得和黄油一样软。地球内部,不仅压力大,温度也高,预计2000-5000℃,物质密度平均为10吗?每厘米6克/厘米x毫米米x厘米。人们常说的“固体”或“液体”,在这种高温、高压、高密度条件下,已经不再适用。由于地核中的物质既有钢铁般的“钢质”,也有白蜡、沥青等“弹性”(可塑性)。该物质不但比钢还要坚硬十几倍,而且能在缓慢变形的情况下不破裂。 因此核心没有岩石,几乎可以肯定地说,地核主要是由铁构成的,而且没有铁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