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式太极拳特点
吴式太极拳以以柔克刚著称,架子斜中寓正、松静自然,大小适中。推手时,守静而不妄动,以善化见长。起源传承河北大兴人吴全佑,经多年精心苦练,吸收杨式太极拳杨露禅、杨班候父子大、小架之精华,在杨式太极拳的基础上,创立出一套人称为中架式的太极拳,可以说是吴式太极拳最早的雏形。后经其子吴鉴泉数十年融化和拓展,形成了一种以柔化为主,拳架紧凑,拳法细腻,轻灵圆活的新拳架,这就是吴式太极拳。 王茂斋(1862-1940)山东掖县人,王茂斋老先生祖居山东省莱州市(原掖县)大武官村,他是吴式太极拳宗师吴鉴泉的师兄,威望极高。吴式太极拳门人中流传着一本《同门录》,第一页便是王先生的英照,第二页是吴鉴泉宗师的英照,以后是二位先生的弟子及子侄们的照片。王先生对吴式太极拳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 内容:1.拳套(或称套路):传统为108式,分慢架(或称关节拳、方架)及快架(或称圆拳、贯串拳、老架),吴氏五代孙吴光宇为符合国际比赛而制定54式套路。2.刀:传统太极刀为比较幼身之单刀(见陈小旺所著之“中国陈氏太极拳”),然吴氏之太极刀自吴鉴泉一代采用较阔身之鬼头刀(或称大刀)。据四代孙吴大新言,鬼头刀之优点为一、刀背之突出点令作背刀动作时更能掌握身体对刀的感觉;二、较有利加入左刀推刀之动作及三、较重之鬼头刀更能发挥以刀法锻炼发劲之目的。吴氏太极刀共108式,另有双刀。3.剑:上海以马岳梁主持之上海鉴泉太极拳社剑式为两路,分别称乾坤、七星;香港以三世孙吴公仪主持之香港鉴泉太极拳社则合二路为一路,共108式,招式基本相同,两者皆另有双剑。4.枪/杆:共两路:二十四式枪长六尺,为地上所用;十三式枪为十三尺,为马上所用,亦可以枪锻炼发劲与身体之协调。5.内功/气功:吴氏太极拳有关之气功种类繁多,包括各种气功、拳式定椿及站禅等。6.推手:有四正、四隅、进退步、斜角步、连环步、俯仰、滚肘、中原、懒牛筋、九宫步、大履步及采浪花等特征体用特征吴式太极拳的特征可概括为:功架紧凑、安静自然、招势严密、细腻绵柔,符合太极阴阳理论。修炼事项修炼时须注意:(一)中正:每一个姿势务求端正,最忌偏斜。重心必须稳定,开合必须讲究虚实对称。尤其是三盘(胸臂以上为上盘、腰胯为中盘、腿为下盘)功夫必须协调。要注意以腰胯为全身之枢纽,下盘是基础,上盘则以顶头悬(虚领顶劲)作为纲领。中正即《十三势歌诀》中说的“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二)安舒:安舒的要领就是自然,切忌牵强。要求“神清气和、体静身柔”。练拳时必须排除一切干扰,动作要柔和、舒展,呼吸要平稳、深长。我想在这里提出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我们常常可以听到人们说,练拳要“放松”,应该指出,正确的提法是“似松非松,将展未展”。这是太极拳的一个重要法则。我们常说的“太极劲”,即是出于“似松非松,将展未展”。也就是《太极拳论》上说的“得机得势”。做不到这一点,就会导致“身便散乱”,弊病出于腰腿。安舒还有一个重要的法则,即是“气沉丹田”。如果在练拳中达不到安静的要求,也就无法做到“气沉丹田”。(三)轻灵:练太极拳必须遵守“轻灵”法则。《太极拳论》开始就说:“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轻灵是相对于重浊而言。这是太极拳区别于其他武术的最为重要之处。在《太极拳论》中有“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的提法,足以解释“轻灵”的重要性。这两句话的意义何在. 众说纷纭。我个人认为:这两句话的含义是指以轻灵为法则,在练拳中产生的“灵敏度”。就像一台灵敏度很高的天平一样,在天平的一侧,加以不同的重量,即有不同的反应。精密度越高的天平,反应越是灵敏。(四)圆活:一般练太极拳者对“圆活”的理解都有偏颇的一面。圆活所表现的,绝不仅是“形(即拳架)”的一个方面。形圆,仅是学拳的初始阶段,但也不是三五年能达到的;意圆,则更难也,这个阶段并不是人人都能达到的。我将这两个阶段譬喻为“升堂、入室”。能练到“神圆”的,则是凤毛麟角。圆活的评判标准:1.无使有缺陷处;无使有凹凸处;无使有断续处。2.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立如平准,活如车轮。3.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以气运身,务令顺遂。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这三个阶段是必须跨越的,否则,就无法谈及圆活。
吴式太极拳的简介?
太极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是以中国传统儒、道哲学中的太极、阴阳辩证理念为核心思想,集颐养性情、强身健体、技击对抗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结合易学的阴阳五行之变化,中医经络学,古代的导引术和吐纳术形成的一种内外兼修、柔和、缓慢、轻灵、刚柔相济的汉族传统拳术。下面是我专门为您整理好的:。 吴式太极拳 吴式太极拳是汉族传统拳术之一。以柔化著称,架子斜中寓正、松静自然,大小适中。推手时,守静而不妄动,以善化见长。吴式太极拳,分南北两派,南派为吴鉴泉宗师传承,其传人主要有吴公藻、吴公仪、吴英华、马岳梁、徐致一等。北派为王茂斋宗师传承,其传人主要有王杰***子英***、王倜***子超***、赵铁庵、修丕勋、彭广义***仁轩***、杨禹廷等,再传有赵安祥、李经梧、王培生、修占等。修占又传周旭林等。 起源传承河北大兴人吴鉴泉,在杨露禅到北京授拳时,其父全佑从学太极拳,后又拜杨之次子杨班侯为师,在杨式小架太极拳的基础上逐步修订,又经吴鉴泉改进修润而形成了一个流派,即“吴式太极拳”。吴鉴泉 王茂斋***1862-1940***山东掖县人,王茂斋老先生祖居山东省莱州市***原掖县***大武官村,他是吴式太极拳宗师吴鉴泉的师兄。在当时威望极高。吴式太极拳门人中流传着一本《同门录》,第一页便是王先生的英照,第二页是吴鉴泉宗师的英照,以后是二位先生的弟子及子侄们的照片。王先生对吴式太极拳的形成是很有影响的。 代表人物 创始人 全佑***1834-1902***字公甫,号保亭,老姓吴福氏。满族。北京 大兴人。杨禄禅在京授拳时,神机***火器***营中的万春、凌山、全佑 受益最佳。经数年勤学苦练,三人各得所长。凌山善发劲,万春得 刚劲,全佑则长于柔化。后全佑从杨氏次子班侯继续深造,事师最 孝,学习笃诚,深受杨禄禅宠爱,兼得杨家父子之长,练习吴式太极拳 称著京城。全佑先生,性格外柔内刚,外表斯文。为人慷慨,乐于助人,曾于 路上见有军人打商贩,遂上前阻止。但军人自负孔武有力,又见全 佑斯文,认为可欺,则一言不合拳 *** 加。但如蜻蜓撼树,倒地不 起。全佑则告诫其不可自负拳技,欺凌百姓。 一天,全佑在书房读书,忽有客人来访。全佑出客厅相迎,只 见客人已经进了大门。全佑款款相迎,那人疾步向前,一揖到地说:“晚生拜见。”全佑拱手还礼,这一瞬间,只听得咣的一声,来客 突然飞起,倒撞到客厅门外。周围的人大吃一惊,莫名其妙。原来 客人在施礼时突然用一招“仙人指路”,直朝全佑下腹打来。全佑 明察秋毫,连消带打,便把来客腾空发了出去。 传子鉴泉,徒有王茂斋、郭松亭、常远亭、夏公甫、齐阁臣等。为吴式太极拳奠基人。 吴鉴泉 吴鉴泉***1870-1942***,又名爱伸,满族,从 汉姓吴。北京大兴人,全佑之子。自幼秉家学,并在其父杨式 小架拳式的基础上逐步修改,形成松静自然、 架式紧凑、 缓慢连 绵、不纵不跳、长于柔化的吴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三十七式 1912年,吴鉴泉在北京体育研究社教授太极拳,从那时起他对家传的太极拳加以充实和修改,去掉重复和跳跃动作,使拳架更加柔化,形成吴式太极拳流派。 吴鉴泉还对太极拳推手作了改进,他的吴式太极推手别具一格,要求立身中正安静,细腻绵柔,宁静而不妄动。他的推手不仅手法严密,而且招数特别多。 吴鉴泉演练的太极拳,除了慢架子外,还有快架子。快架子是一种刚柔相济、快慢相间的太极拳术,演练起来既轻快又柔和。 吴鉴泉不仅精于太极拳,对各种器械,如太极剑、太极对剑、太极刀、太极十三枪等也非常精熟。 1914年他在北京体育研究 社任教, 1927年,吴鉴泉由北京迁居上海, 1928年到上海授艺, 被上海精武会及国术馆聘为教授。 1928-1936年,在上海市各届武术比赛、国术国考及旧第六届全运 会国术比赛中,皆被聘为评判。 1930年聘为上海市国术分馆董事, 1932年任该馆太极班教员。 1933年起,创鉴泉太极拳社,任社长。它的分社目前已发展到香港,以及新加坡、菲律宾、加拿大、美国等地区和国家。 主要弟子有徐致一、金寿章、金云峰以及子女吴公仪、吴公藻、吴英华,婿马岳梁, 侄吴耀宗等。《吴式太极拳及其防身应用》 王茂斋 王有林,字茂斋***1862-1940***吴式太极拳始祖全佑的弟子, 吴 式太极拳的奠基人之一。山东掖县***今莱州市***大武官村人。少时在北京的砖瓦灰铺学徒,从学于全佑。他生 性忠厚老实, 为人热心助人。在师兄弟中居长, 极用功。他功 夫扎实稳固,身手非凡。自从吴鉴泉、杨澄甫南下以后,他留在北 平传拳,授业众多,人才辈出,成为北方吴式太极拳最具影响的代 表人物,有“南吴北王”之称。弟子门人遍及北平***今北京***、山 东、东北各地。至今北京的吴式太极拳传人大都出其门下,形成强 大的体系。曾创办北平太庙太极拳研究会,此研究会是当时太极拳 高手云集之处。 南吴北王 全佑在京弟子中王茂斋令人瞩目,他与吴鉴泉齐名,素有“南吴北王”之赞誉。“南吴”是吴鉴泉先生,他1928年去上海教拳,形成了以上海为中心的南方吴式太极拳系。“北王”就是王茂斋先生。至今,以北京为主的中国北方地区习吴式太极拳者,多为王先生的门下。 少时来京,在砖灰铺学徒,后经营此业。他尊师重教,功底扎实,空松自如,深得全佑大师之真传。与鉴泉师弟情义极深,在拳理认同上十分默契,深研太极拳艺,敢于突破前人,大胆改进教学,成为北方创业奠基的掌门人。吴鉴泉和杨禹廷南下在上海,江南各省发展。王茂斋大师留京发展。名声大振,在京宗于吴式太极拳者皆为其传人。王茂斋大师为人忠厚老诚,热心助人, 凡南来北往路径北京的名士,多去拜访交流拳艺,互相切磋。有从学者,也毫无保留,如腰中缺少盘缠,尽在大师家中吃住。常有投学试功试功者,有一位到铺店来买筐,正当王茂斋在柜内支应,给他几个筐他都不满意,一定要架顶上的。王蹬凳拿下,往柜台一放,这位买家扶筐而入劲,王老师在瞬间松空后看他一眼,此人被飞身发放至门外跌于街上,此事在京城传为佳话。 吴图南 吴图南***1884-1989***生于北京,蒙古族。原姓乌拉汗,名乌拉布。原籍辽宁喀喇沁左 旗。9岁起,先后从吴鉴泉、杨少侯学艺12年。年轻时,就读于京师大学堂学习医学。以 后,长期从事武术研究、教育工作,并在考古、文史、心理学、经络学、养生长寿学等方 面有较深造诣。先后任南京中央大学、西北联合大学、北平艺专等学校教授、故宫博物院专门委员。建国后,曾在北京市文物调查研究组及北京文史馆任职,是中国武术协会委员、 中国武术学会委员、北京市武协副主席、顾问。多次参加国家体委主持制定的武术教材等 审定工作,并任过全运会武术比赛太极拳裁判长。1988年获中国国际武术节武术贡献奖。著有《太极拳即***科学化的国术太极拳***》 《太极剑》 《太极功·内家拳·玄玄刀》以及 《国术概论》等。后均收入《吴图南太极拳精髓》一书中。 太极拳家莫斐为吴图南大师上世纪30年代弟子。莫斐之子莫韫龙在1993年到海南传授《科学化国术太极拳》,由于多拳种的研修此拳演变为轻、柔、圆、融、风格飘逸的太极拳。为纪念太极泰斗著名武术家吴图南,莫韫龙特将此拳简称为南国太极***即:吴图南国术太极之意***又在祖国南方传播,为新时代矗立起一新风格拳种。 杨禹廷 杨禹廷***1888-1982***,又名瑞霖,北京人。光绪二十三年***公元 1897年***开始习武,先后从周相臣、赵月 山、田风云、高克兴习练十 路及十二路弹腿、八卦掌、 长拳、黑虎拳、形意拳、太极拳等拳术 及摔跤。后从高子铭又习八卦掌和太极拳。1916- 1941年从王茂斋 习吴式太极拳。20岁始,在太庙***今劳动人民文化宫***及志华寺设场 授拳。建国后,继续教拳。建国初,曾倡议成立了北京市武术界联 谊会。1962年到阿富汗驻华使馆教太极拳。编有《太极拳讲义》 《太极拳简易八大式》《太极拳动作解说》等,1983年经弟子马有 清修订成《太极拳规范》一书。曾任北京市政协委员、市武协副主席以及中国武术协会委 员。 吴公仪 吴公仪***1897-1968***,吴鉴泉长子。天资聪敏,勤谨好学,悟性极高。弱冠即代父教 学。北京体育讲习所首届毕业生。1924年受黄浦军校聘请,任军校学生部及高阶班太极拳教官, 兼任中山大学体育系讲师。1937 年,在香港成立鉴泉太极拳分社,担任社长。抗日战争时期,1942 年香港沦陷前回上海,担任鉴泉太极拳社社长。1948年重返香港复 社。1954年,在澳门为慈善筹款举办的“吴陈比武”中,一交手对 方陈克夫即鼻部中拳而流血过多,休息超时; 再因起脚过膝犯规, 公证宣布停赛。由此吴公仪及吴式太极拳名噪一时,海外团体纷纷 致函邀请。吴公仪命其长子吴大揆于九龙设立分社。次子吴大齐、 1954年名动一时的吴陈比武:侄吴大新分赴新加坡、吉隆坡、马尼拉等地设立分社,并于九龙佐 吴公仪 ***左***大战陈克夫 敦道建立总社。从此, 吴氏太极拳风行于东南亚并在海外发展。吴公仪对吴式太极拳在海外的传播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吴公藻 吴氏太极拳 宗师 吴鉴泉 次子吴公藻***1900-1985***,家学渊源尤以理论见长,著作甚多。自第一届北京体育讲习所毕业后,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三军教练。1929年于上海精武体育会任教。1933年随吴稚辉等赴长沙,在欢迎会上表演太极拳,举座赞赏。得到省长何健器重,聘为湖南国术训练所教官兼省党部教席。1934年南京中央国术馆举办第二届人国武术考试,宗师任湖南省教,成绩斐然。 1937年宗师南下香港,与兄吴公仪共同建立香港及澳门鉴泉太极拳社。1942年香港沦陷前回沪。 宗师一生著作甚多,1980年宗师于八十七岁高龄,在香港出版「吴家太极拳」一书,堪为吴氏太极拳之经典著作。 孙南馨 太极拳家 吴式方架太极拳传人孙南馨***1925年-1996年***,江苏芜锡人,后定居于湖北武汉。先后从近代和当代孙南馨与弟子熊盛强进行推手训练***2张*** 著名武术家,诸如江苏的许寿康、北京的徐致一、刘晚苍、何镜平、王玉芳,上海的马岳梁、邵品根、陆恒昌、武汉的王重光、柴森林等老师学太极、形意、八卦、大成拳和其它多种门派的武术。后集太极功夫于大成,为吴式太极拳第三代传人;当今国内为数不多的吴氏方架太极拳传承人之一,著有《吴式方架太极拳》等著作。 孙南馨一脉的吴式太极拳传人有马思强、熊盛强、程建武等,及其再传弟子们修炼此拳架。其中,以马思强、熊盛强最为代表。后马思强将此拳带到深圳地区进行传播,熊盛强等则在武汉继续传承此吴式方架太极拳。
传统吴氏太极拳108式动作名称
1、预备式
2、太极起式
3、提手上势
4、手挥琵琶
5、揽雀尾
6、单鞭
7、提手上势
8、白鹤亮翅
9、搂膝拗步左右四度
10、手挥琵琶
11、进步搬拦捶
12、如封似闭
13、抱虎归山
14、十字手
15、斜搂膝拗步
16、转身斜搂膝拗步
17、揽雀尾
18、斜单鞭
19、肘底看捶
20、倒撵猴左右三度
21、斜飞式
22、提手上势
23、白鹤亮翅
24、搂膝拗步
25、海底针
26、扇通背
27、翻身撇身捶
28、退步搬拦捶
29、上步揽雀尾
30、单鞭
31、云手
32、单鞭
33、左高探马
34、右分脚
35、右高探马
36、左分脚
37、转身蹬脚
38、搂膝拗步二度
39、进步栽捶
40、翻身撇身捶
41、高探马
42、右分手
43、一起脚
44、退步七星
45、退步打虎式
46、二起脚
47、双峰贯耳
48、披身踢脚
49、转身蹬脚
50、高探马
51、进步搬拦捶
52、如封似闭
53、抱虎归山
54、十字手
55、斜搂膝拗步
56、转身斜搂膝拗步
57、揽雀尾
58、单鞭
59、手挥琵琶
60、野马分鬃
61、手挥琵琶
62、野马分鬃左右三度
63、手挥琵琶
64、野马分鬃
65、玉女穿梭二度
66、手挥琵琶
67、野马分鬃
68、玉女穿梭二度
69、揽雀尾
70、单鞭
71、云手
72、单鞭
73、下势
74、左金鸡独立
75、右金鸡独立
76、倒撵猴左右三度
77、横斜飞式
78、提手上势
79、白鹤亮翅
80、搂膝拗步
81、海底针
82、扇通背
83、翻身撇身捶
84、上步搬拦捶
85、上步揽雀尾
86、单鞭
87、云手
88、单鞭
89、高探马
90、扑面掌
91、翻身单摆莲
92、搂膝拗步
93、上步指裆捶
94、上步揽雀尾
95、单鞭
96、下势
97、上步七星
98、退步跨虎
99、转身扑面掌
100、翻身双摆莲
101、弯弓射虎
102、高探马
103、扑面掌
104、翻身撇身捶
105、上步高探马
106、上步揽雀尾
107、单鞭
108、合太极
传统吴氏太极拳108式动作名称
传统吴氏太极拳108式动作名称大全
吴式太极拳以柔化着称,动作轻松自然,连续不断,拳式小巧灵活。拳架由开展而紧凑,紧凑中不显拘谨。推手动作严密、细腻,守静而不妄动,亦以柔化见长。下面是网我为大家介绍的传统吴氏太极拳108式动作名称。
1、预备式
2、太极起式
3、提手上势
4、手挥琵琶
5、揽雀尾
6、单鞭
7、提手上势
8、白鹤亮翅
9、搂膝拗步左右四度
10、手挥琵琶
11、进步搬拦捶
12、如封似闭
13、抱虎归山
14、十字手
15、斜搂膝拗步
16、转身斜搂膝拗步
17、揽雀尾
18、斜单鞭
19、肘底看捶
20、倒撵猴左右三度
21、斜飞式
22、提手上势
23、白鹤亮翅
24、搂膝拗步
25、海底针
26、扇通背
27、翻身撇身捶
28、退步搬拦捶
29、上步揽雀尾
30、单鞭
31、云手
32、单鞭
33、左高探马
34、右分脚
35、右高探马
36、左分脚
37、转身蹬脚
38、搂膝拗步二度
39、进步栽捶
40、翻身撇身捶
41、高探马
42、右分手
43、一起脚
44、退步七星
45、退步打虎式
46、二起脚
47、双峰贯耳
48、披身踢脚
49、转身蹬脚
50、高探马
51、进步搬拦捶
52、如封似闭
53、抱虎归山
54、十字手
55、斜搂膝拗步
56、转身斜搂膝拗步
57、揽雀尾
58、单鞭
59、手挥琵琶
60、野马分鬃
61、手挥琵琶
62、野马分鬃左右三度
63、手挥琵琶
64、野马分鬃
65、玉女穿梭二度
66、手挥琵琶
67、野马分鬃
68、玉女穿梭二度
69、揽雀尾
70、单鞭
71、云手
72、单鞭
73、下势
74、左金鸡独立
75、右金鸡独立
76、倒撵猴左右三度
77、横斜飞式
78、提手上势
79、白鹤亮翅
80、搂膝拗步
81、海底针
82、扇通背
83、翻身撇身捶
84、上步搬拦捶
85、上步揽雀尾
86、单鞭
87、云手
88、单鞭
89、高探马
90、扑面掌
91、翻身单摆莲
92、搂膝拗步
93、上步指裆捶
94、上步揽雀尾
95、单鞭
96、下势
97、上步七星
98、退步跨虎
99、转身扑面掌
100、翻身双摆莲
101、弯弓射虎
102、高探马
103、扑面掌
104、翻身撇身捶
105、上步高探马
106、上步揽雀尾
107、单鞭
108、合太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