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伯定律

时间:2024-12-07 16:56:16编辑:优化君

韦伯定律公式

关于韦伯定律公式如下:K=△I/I韦伯-费希纳定律是表明心理量和物理量之间关系的定律。德国生理学家韦伯发现同一刺激差别量必须达到一定比例,才能引起差别感觉。这一比例是个常数,用公式表示:ΔI(差别阈限)/I(标准刺激强度)=k(常数/韦伯分数),这就是韦伯定律。把最小可觉差(连续的差别阈限)作为感觉量的单位,即每增加一个差别阈限,心理量增加一个单位。感觉量与物理量的对数值成正比,也就是说,感觉量的增加落后于物理量的增加,物理量成几何级数增长,而心理量成算术级数增长,这个经验公式被称为费希纳定律或韦伯-费希纳定律。适用于中等强度的刺激。费希纳定律又称为韦伯-费希纳定律,是表明心理量和物理量之间关系的定律。是以德国物理学家、心理物理学创始人G.T.费希纳与E.H. 韦伯名字命名的用于揭示心理量与物理量之间数量关系的定律。此定律是在韦伯定律的基础上发展而来。韦伯定律,即感觉的差别阈限随原来刺激量的变化而变化,而且表现为一定的规律性,用公式来表示,就是△I/I=K(其中,I为原刺激量,△I为此时的差别阈限,K为常数,又称为韦伯率)。E.H.韦伯是德国莱比锡大学的解剖学教授,他因两点阈和最小可觉差研究成为心理物理学的奠基者。在韦伯以前,法国物理学家P. 布格尔曾做过一个测定眼睛对光线的敏感度的实验,他不断改变蜡烛和针孔之间的相对位置,使光线通过针孔投到远处的屏幕上,发现为了在相邻的阴暗区造成一个可以分辨的阴影,两者的亮度至少必须相差64:1。布格尔的研究没有产主任何有特殊意义的原理,但这中间孕育着“最小可觉差”问题的思想,它在韦伯手中变成了划时代研究工作的一块基石。

什么叫做【韦伯定律】?

韦伯定律,德国生理学家E.H.韦伯通过对重量差别感觉的研究发现的一条定律,即感觉的差别阈限随原来刺激量的变化而变化,而且表现为一定的规律性,刺激的增量(△I)和原来刺激值(I)的比是一个常数(K),用公式表达即K=△I/I,这个常数叫韦伯常数、韦伯分数或韦伯比率。拓展知识:韦伯定律是由德国著名的生理学家与心理学家E.H. 韦伯发现,韦伯-费希纳定律是表明心理量和物理量之间关系的定律,即感觉的差别阈限随原来刺激量的变化而变化,而且表现为一定的规律性,用公式来表示,就是△Φ/Φ=C,其中Φ为原刺激量,△Φ为此时的差别阈限,C为常数,又称为韦柏率。E.H. 韦伯,德国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1795年6月24日生于维腾贝格,1878年1月26日卒于莱比锡。1815年在莱比锡大学获博士学位并留校工作,1818年任解剖学和生理学助理教授,1821年任教授。直至1871年才退出教学工作。韦伯的主要研究在生理学方面,包括循环系统、耳、眼、肝脏,特别是皮肤方面。1834年,他用拉丁文写了《触觉论》,详细报道了皮肤的压觉、触觉、温觉、冷觉、位置觉以及肌觉、痛觉、关节觉等。著名的韦伯定律即发表于此。1846年为R.瓦格纳编的《生理学词典》写了著名的《触觉与一般感觉》一文。韦伯对心理学有两大贡献:一是他最早系统地用实验证明了阈限的概念,他利用类似圆规的仪器刺激被试的皮肤,逐渐增大圆规角度,直到被试说出他感到的刺激是两点而不是一点时为止,这就是两点阈。但他用外周神经纤维簇的“感觉圈”概念加以解释,此说已无多大意义。二是他提出的韦伯定律。他首先发现重量的最小可觉差,两重物之间的最小可觉差与标准刺激之比为一常数;后来推广到研究皮肤上的两点阈限及线的长短和音的高低,其公式为K=△I/I。式中I为强度;△为强度刺激增加量;△I为差别阈限;K为小于1的常数,称为韦伯比例。实验证明韦伯比例仅运用于中等强度的刺激。韦伯在心理学史上的重大作用在于他是发现感觉对于外在刺激物是有相互依存性的第一人,心理物理学便是由此而建立的。


韦伯定理是什么定理?

韦伯定律,德国生理学家E.H.韦伯通过对重量差别感觉的研究发现的一条定律,即感觉的差别阈限随原来刺激量的变化而变化,而且表现为一定的规律性,刺激的增量(△I)和原来刺激值(I)的比是一个常数(K),用公式表达即K=△I/I,这个常数叫韦伯常数、韦伯分数或韦伯比率。尽管韦伯定律揭示了引起差别感觉的一些定律,但是,他只适用于中等强度的刺激。在刺激过强或过弱时,韦伯定律就不在适用,其K值就会发生变化。验证性试验标明,当重量刺激低于100g或者高于500g时,韦伯分数就会发生变化。在不同的感觉中,韦伯分数的差别是很大的。因此,韦伯分数成为不同感觉通道的辨别能力的指标。韦伯分数越小,辨别就越灵敏。扩展资料:韦伯,德国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1795年6月24日生于维腾贝格,1878年1月26日卒于莱比锡。1815年在莱比锡大学获博士学位并留校工作,1818年任解剖学和生理学助理教授,1821年任教授。直至1871年才退出教学工作。韦伯的主要研究在生理学方面,包括循环系统、耳、眼、肝脏,特别是皮肤方面。1834年,他用拉丁文写了《触觉论》,详细报道了皮肤的压觉、触觉、温觉、冷觉、位置觉以及肌觉、痛觉、关节觉等。著名的韦伯定律即发表于此。韦伯定律的提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比较辨别能力的重要指标。如果要比较不同个体某一感觉道的辨别能力而所用的标准刺激又不相同时,就不能用差别阈限的绝对值进行比较,而要用韦伯比例来比较。在韦伯以前,法国物理学家P. 布格尔曾做过一个测定眼睛对光线的敏感度的实验,他不断改变蜡烛和针孔之间的相对位置,使光线通过针孔投到远处的屏幕上,发现为了在相邻的阴暗区造成一个可以分辨的阴影,两者的亮度至少必须相差64:1。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韦伯定律

什么是韦伯定律

感觉的差别阈限随原来刺激量的变化而变化,而且表现为一定的规律性。

韦伯定律是由德国著名的生理学家与心理学家韦伯发现,韦伯费希纳定律是表明心理量和物理量之间关系的定律。即感觉的差别阈限随原来刺激量的变化而变化,而且表现为一定的规律性。

韦伯,德国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1795年6月24日生于维腾贝格,1878年1月26日卒于莱比锡。1815年在莱比锡大学获博士学位并留校工作,1818年任解剖学和生理学助理教授,1821年任教授。直至1871年才退出教学工作。韦伯的主要研究在生理学方面,包括循环系统、耳、眼、肝脏,特别是皮肤方面。1834年,他用拉丁文写了《触觉论》,详细报道了皮肤的压觉、触觉、温觉、冷觉、位置觉以及肌觉、痛觉、关节觉等。著名的韦伯定律即发表于此。1846年为瓦格纳编的《生理学词典》写了著名的《触觉与一般感觉》一文。


上一篇:a7m2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