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实践论有感

时间:2024-12-08 05:03:20编辑:优化君

《实践论》读后感

在共产党的执政 历史 上,曾有过一段,因为不切实际而损失巨大的 历史 。由于中国共产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思想,使中国革命在1931 1934年遭受极大的损失。于是毛泽东同志吸取了 历史 的教训,并且创作了一部伟大的著作《实践论》。

《实践论》是毛泽东关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代表著作。写成于1937年(丁丑年)7月。该著以实践观点为基础,以认识和实践的辩证统一为中心,系统地论述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它具体地论述了实践及其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决定其他一切活动; 社会 实践有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活动等多种形式,其中阶级斗争给人的认识发展以深刻的影响;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只有人们的 社会 实践,才是人们认识外界的真理性的标准;实践还是认识的目的,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个最显著的特点。

然而,也正是这样一部著作将实践这一重要事物重新带入大众的视野,让更多的人知道了实践的重要性。至于如何实现这一问题,毛泽东同志也在实践论中做出了详细的解答,首先观察事物的外在特性:尽可能多地从不同的侧面观察事物的特性,详细列举事物的外在特性要素。其次观察事物的内在特性:探寻事物内在特性,尽可能多地列举事物的特性的各个要素。然后还需要观察事物的变化过程:即探寻事物特性如何随推演变化的。划分事物的变化阶段、描述每个阶段的事物特性的变化。

所以说实践并非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它需要准确的认识清醒的头脑。当然既然是实践,它就包括了失败的过程。失败有时候也是一种实践。但如果不实践,就永远不可能成功。后汉书上写道“不入虎穴,焉得虎子”。陆游曾说过“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绝知此事要躬行”。茅盾也说过“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确实,实践就像走路,只有走过它才能成路。

实践不仅对于国,对于 社会 很重要,对于家,对于个人同样重要。一个人能走多久,走多远,走到哪,也都要看他自己的行动。这马上就让我想到了李时珍。李时珍在年轻的时候就听人说,有一种神奇的植物叫曼陀罗,李时珍费 了一些周折,终于找到了这种植物,他为了探明究竟,亲自服下了曼陀罗,发现它有麻醉和使人兴奋的作用,少量可以治病,后来曼陀罗被广泛用于制造麻醉剂。正是实践成就了麻醉剂,成就了李时珍。

实践可以很伟大,也可以很渺小。然而不管是渺小还是伟大实践都是必不可少的。

《实践论》读后感

廖婷

《实践论》这篇文章是毛主席在三十八岁时借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观点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的主观主义错误而写的。里面阐述了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在生活中我们又应该怎样的去实践呢?

自高中时我们开始了解到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正所谓实践出真知。《实践论》向我们解释了如何以正确的方式去认识并了解事物。我们想要认识某一类事物的时候,要保持平和的心态,逐渐的去挖掘、去深入、去剖析,由局部到整体,注重其客观性再加上自己的理解,不要想着走捷径,通往真理的路程往往是曲折的。

在生活中我们会遇到许许多多的是非对错,每当这时我们就会疑惑如何去辨别。然而为什么我们会有这样的困惑呢?一是因为我们还没有形成自己的一系列判断方法,二是由于在这个时代,眼见未必为实,耳听也不一定是虚。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去辨别这些是非对错呢?去实践吧。用你的亲身经历来判断,用你的所知所感来抉择,冷静的思考尤为重要。这让我联想到了现在的“照骗”和“见光死”。人们在网络上交友,凭着对方的照片就敢于义无反顾。有人说颜值就是实力,颜值就是资本。相由心生这个概念让人们容易对容貌姣好的人产生好感,又或者谁不喜欢美好的事物呢?但如此种种都抵不过“丑媳妇终究是要见公婆的”。你我相见之时便是分道扬镳之日,网友见面打破了他们对对方的幻想。不见不知道,一见吓一跳。当然,并不是每个网友的会面感受都是糟糕的,其中也不乏美好。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实践论》告诉我们事物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时时在变化发展着。用政治老师的话来说,那就是《实践论》提供了指导人们认识世界、指导人们依据对客观事物的深入认识来改造世界方法。时间和实践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实践需要时间,时间能够证明实践的正确与否。故当你对一个事物的认识停滞不前的时候,不要焦急,时间会给你答案。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为什么呢?老人们常说:“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饭还多”。这实则反映了被岁月洗礼过了的他们经历过很多的事情,具有一定的经验。但大多数年轻人都是不愿意听从老人们的话的,他们往往要拼的个头破血流,通过实践来得到自己的认识和观点。谁不曾有过一段青葱岁月?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这是孙中山先生的政治遗嘱中的话,这样一位满怀爱国情的前辈直至生命临近终点仍不忘国家、不忘民族,鼓励人们通过革命去为人民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现在我们学习的知识都是大师们通过实践证明出来的。

读完《实践论》让我们更加明白了实践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

《实践论》读后感 刘杏

在读完这篇文章之后,我能够浅层次思考到毛主席的对于一些关系的认解。也对这篇文章的意义有了一些的见解。

《实践论》主要论述了在实践基础之上的认识是真理性标准,论述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批评了唯理论、经验论,批评了顽固派和空谈主义,摆事实讲道理,证明了认识过程的飞跃。该书以实践与认识关系及其矛盾为中心,阐述了反映论基本原理,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毛泽东的《实践论》写于1937年,由于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思想导致1931—1934年中国革命遭受巨大损失。毛泽东的《实践论》借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观点揭露了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弊端,科学地解决了中国人困扰了许久的知行关系问题,为处于动荡中的中国革命指明前进道路。它的诞生,为确立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澄清党内错误思想,提高全党思想理论水平以及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起到了巨大作用。

《实践论》首先说明了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而在马克思主义理论里,人的 社会 实践其内容正是生产活动、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等等。因此认识对 社会 实践同样有着依赖关系。又通过阐述认识的发展过程,我们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到人的认识究竟怎样从实践产生,而又服务于实践。于是我们得出,在单个对于某一客观过程在某一发展阶段内的认识中,通过实践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我们又可以得出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实践到认识到再实践到再认识,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发展,并且每个新的循环都代表着更高的内容。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毛泽东说:“知识的问题是一个科学问题,来不得半点的虚伪和骄傲,决定需要的倒是其反面——诚实和谦逊的态度。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只有吃了,你才知道梨子的滋味。而不是一味地空想它能不能吃,味道怎么样。事实证明,空想对 社会 变革并没有实质上的推动作用。实践出真知,唯有不断实践才能找到适合中国革命的前进道路。

正如《实践论》所述的,认识与实践是相互统一的,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质规定。我们在生活、学习实践中要学以致用,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这就是我们一切缩影坚持的真理。


为祖国建设做出突出贡献的英雄人物书籍给我看一下,急!!!!!!!

我心目中的英雄

英雄,这个名字听起来十分入耳,历史现代有多少能称得上是英雄?来,看一看吧!张飞,诸葛亮,董存瑞,邱少云等无数个,但是,在我心目中,有一位英雄让我十分崇拜他,他就是勇敢无畏,历尽艰险,不怕牺牲繁荣---邱少云。

人们总以为英雄是一定要牺牲后才识真正的英雄,其实不是的,那如果这么说,杨利伟,聂海胜,费俊龙都不是英雄了吗?他们当然是,只是,英雄们那种不怕牺牲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而并不是光荣牺牲之后才能称为英雄的。

邱少云,好一个响亮的名字,他那种顽强不屈,不怕牺牲的精神难道称不上英雄吗?

邱少云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危,匍匐前进,他没有丝毫的后悔,他不怕敌人的枪弹。就这样,他倒在血泊中,和他一起的战友们惊呆了,他们想大声喊出来,可是,有敌人的围攻。他,再也见不到他的战友,在也见不到他的家人,他,就这样英勇无畏地走了,他走的太匆忙,连一句话也没有留下。

直到现在,邱少云在我心目中,一直是一个真真正正值得赞扬的英雄。相信,不会只有我一个人说他是顶天立地的大英雄,对吧!

邱少云,一个朴实的名字,永远在我心中激荡,英雄啊英雄!你们是如此的伟大啊


实践论读书心得体会文章?

  在实践论中提到了感性认识是对于事物的现象方面、事物的侧面、事物之间的外部联络;而理性认识是抓住了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事物的内在联络。下面是我带来的读《实践论》心得体会,欢迎阅读。
  篇一
   *** 同志的这篇实践论主要论述的是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和行的关系。这篇实践论是 *** 同志将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的革命实践相结合,开创性地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实践观念和理论,是指导现当代中国取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社会主义建设阶段伟大成就的科学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是科学的知行统一观。 *** 同志的实践思想是我们党执政的指导思想,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在今天,对于指导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坚持科学发展观仍然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特别是要求入党的大学生就更应该研读这篇文章,从中学习辩证唯物的看待事物的方法和思想,来武装自己的头脑,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这就告诉我们人类的一切认识都是从生产活动中得到的,然后再用这些认识来解决人类生活问题。这就是人类的认识发展的基本来源。马克思主义理论之所以比其他理论先进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他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 *** 同志正是学习了马克思的这一基本原则,把中国的实际情况和理论相结合,才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 在这篇文章中论述到“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



  人们要想实现自己的理想,一定要是自己的思想符合客观外界的规律,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人们要想知道自己的认识或理论是否正确,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就好比如我们做应用题一样,要想知道我们做的是否正确,就必须把我们的结果代到实际问题中去检验。这也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基本观点——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所以,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

   *** 同志在《实践论》中还论述到认识的过程,“第一步,是开始接触外界事情,属于该觉阶段。第二部,是综合感觉的材料加以整理和改造,属于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阶段。”这告诉我们,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但是这些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实践。感性和理性二者的性质不同,但又不是互相分离的,它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了。感性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是认识的深入阶段。“认识有待于深化,认识的感性阶段有待于发展到理性阶段——这就是认识论的辩证法”。这就教导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从感性的认识经过深入的思考,然后跃进到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的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认识是从实践开始的,经过实践得到了理论的认识,还必须再回到实践中去检验。列宁说过:“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认识的能动作用,不但表现于从感性的认识到理性的认识之能动的飞跃,更重要的还须表现于从理性的认识到革命的实践这一个飞跃。这就告诉我们,要完全的解决问题,只有把理性的认识再回到社会实践中去,应用理论于实践,看它是否能达到预想的目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之所以被成为真理,就是在于它们是在实践中产生的,更重要的是它们在被后来的革命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实践中所证实,然后又在实践中被丰富。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首先,真理的本性在于主观与客观相符合。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真理一定是符合逻辑的,但符合逻辑的不一定是真理。是不是真理,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得到最终的证明。

  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这就是真理的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回圈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的深化和提高,这就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这就是我读 *** 同志《实践论》的心得,也是我所领悟到《实践论》的精华内容。
  篇二
   *** 的《实践论》写于1937年7月,当时中国 *** 内部存在严重的“左”倾和“右”倾的错误思想,这些错误的实质就是主观和客观相背离,认识和实践的不统一。这些错误一旦扩大将导致中国的革命的严重损失,问题很严重。 *** 深刻的认识到了这一点,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的观点去揭露这些错误,目的就是要达成党内思想的一致,进而来指导中国革命,确保中国革命的胜利。

  一、真理的标准和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的区别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真理是这样定义的:“真理”是一个认识论概念,是标志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①从其定义来讲真理已经是对于客观世界的正确反映,是符合客观世界的。真理的标准是衡量某种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尺度,从其定义来看这个尺度就是客观的外部世界。这绝对不能和检验认识是否真理性的标准混为一谈。因为“检验”顾名思义就是要把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联络起来,当然这一点客观世界是永远无法解决的。正如马克思所说的“离开人的活动而独立自存的外在客观世界不会把主观认识同客观现实加以比较对照,因而无法判明某种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②。

  从以上的推论,我们得到真理是和外部世界一致的认识,一致性程度和真理是成正比的。那么,怎么样来判断某一种认识和客观世界一致与否,一致的程度有多大。这里就会引申出另外的一个问题――我们用什么方法来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这当然不是由客观世界来完成的,这个上一段做过相应的论述。既然不是由客观世界来检验,那么检验的标准是什么呢?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了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这是由实践的特点和真理的本性决定的。实践具有的普遍性和直接现实性这两个基本的特征使其承担了检验认识具有真理性的标准。普遍性很好理解,人们时时刻刻在进行生产活动的实践,这种实践贯穿于我们生活的始终。马克思所说的直接现实性有两层含义:一是实践本身就是直接的现实;二是实践可以使得不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理论变为直接的现实,并检验它与客观世界是否符合和符合的程度。直接现实性有点抽象,举个很好理解的例子:回到家了,你很想吃妈妈做的红烧肉,但是在看见真正的红烧肉之前你对它只是一个印象,想象着它是什么颜色,什么味道等等,等到这盘菜直接放到你的面前你就真正的感觉了它。这就是实践可以把不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理论变为直接的现实。

  二、逻辑证明和人类的感性经验活动在检验认识真理性过程中的作用

  逻辑证明在检验认识之真理性的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我们不可忽视的。尤其是在数学和科学的领域中,逻辑证明起著至关重要的作用。就拿数学的例子来说,“在一个平面内,三角形中三个内角和等于180度。”这个定理是靠逻辑推理来证明的。虽然大家都说这一公理是通过人们许多次的实践活动来证明的,但是我们还是不能否认逻辑证明在数学领域检验认识真理性比实践具有更加直接的作用。这样的验证是很简便的,节省大量时间使得我们可以去从事其他的事情。当然了,我们学生所接受的书本知识也是同样的道理。书本上的知识从其本质来说是人类通过无数次的实践活动总结出来的精华,我们后代直接进行学习。

  其次,我们来谈人类的感性经验活动在检验认识真理性标准中的作用。我们都知道人类的认识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怎么样检验感性认识的正确与否?大家肯定会回答:当然是感性经验活动。大家都说颐和园的十七孔桥是非常漂亮的,只要你亲自去一趟便知道真伪了。但是,感性经验活动只是使用于判断非常简单的认识正确与否,它不能也不可能代替实践的作用。感觉经验在一定的条件下很可能是错误的,比如说我们看到的筷子插在水中就变弯了,其实它仍然是直的;我们看见的晚上的月亮在不停的移动,其实是我们所处的地球在自转而已;第二,相对于理性认识来说,感性认识有了自身的许多局限性。 *** 在《实践论》中提到了感性认识是对于事物的现象方面、事物的侧面、事物之间的外部联络;而理性认识是抓住了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事物的内在联络。概念同感觉,不但是数量上的差别,更是性质上的差别。③所以说,归根到底,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根本的标准。

  三、实践检验认识真理性的过程

  实践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这一过程并不像我们想的那么简单和轻松。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实践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是在反复的实践过程中检验认识是否与客观世界相一致和一致的程度的。

  首先,我们得确定实践的物件,就是说实践来检验什么认识。在中国 *** 革命的的初期,我们学苏联走城市包围农村的道路,认为这样的道路可以取得革命的胜利;其次,根据实践的计划来实行。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依据城市包围农村这一理念来进行革命;第三,分析结果。在实践的过程中,中国 *** 发现:这条道路在中国的这种特殊的国情下是行不通的。分析结果这一步是很关键的,我们在这一过程中来分析现在的结果取没有取得最初的预期效果。但是我们并不能果断的说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就是谬误,取得了最初的效果才是真理。这是因为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情况:客观过程的发展及其表现过程的限制客观过程的方面及其本质尚未充分暴露。④由于实践中发生了之前完全没有预料到的问题,致使我们的实践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第四,就是要根据分析,重新制定计划。就拿城市包围农村这一路线来说,中国 *** 经过了失败后,也从其中得到了教训,改正了自己的思想使其符合中国的具体国情,转为“农村包围城市”的路线,取得了革命的初步胜利。 *** 所谓的“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这个道理。最后,就是要把重新调整后的计划再次付诸实践,进行如上的过程,这样人们对于外部世界的认识就会更加的深刻。这个过程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以上就是我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的唯一的、根本的标准的几点理解。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的实践观,恩格斯称是“包含着新的世界观萌芽的天才的第一个档案”,可见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在整个哲学史上的重要作用。在通过这篇文章我更进一步的明确了:真理的标准是客观世界,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是实践。逻辑证明和感性经验活动在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活动中也有很重要的作用,但是实践是其最根本的标准。检验认识真理性的过程是一个及其复杂的过程,人们在这一过程中不断的深化自己的认识,进而提高改造外部世界的能力。
  篇三
  1937年7月,正是中国革命的生死关头,党内却出现了两种非常不好的思想,即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妨害著革命的发展。为了揭露这种不好的现象,从而推动中国革命的发展, *** 写了这篇著名的文章。通观全篇,此文几乎是一篇完美无缺的哲学论文,到处闪耀着思辩的哲学光芒;同时又因为 *** 是文学家,身上流着中国文人的血,理所当然地使这篇文章充满了文学气息。

  实践是寻求真知的唯一途径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和检验标准。”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实际的情形是这样的,只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物质生产过程中,阶级斗争过程中,科学实验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时,人们的认识才被证实了。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人们经过失败之后,也就从失败中取得教训,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适合于外界的规律性,人们就能变失败为胜利,所谓“失败者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这个道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内在实质,“认识——实践——再认识”是《实践论》的实践路线。

  实践要注意方法

  实践,就是一个怎样验证真理是否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本来面目的过程。谈实践的方法,我想从实践的特性开始说起。

  一则,实践具有时间性和地点性:实践的内容会随时间、随场合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被前期、他地的实践所证明的东西不一定适用于当时以及未来、当地。“刻舟求剑”者犯得就是类似的错误。

  二则,实践具备区域性性和偶然性:某种区域性实践的结论不一定适用于全域性实践,某种偶然实践的结果不一定体现基本的、普遍的规律。“守株待兔”者犯得就是类似的错误。

  三则,实践具有层次性:此一层次实践的结论不一定适用于其他层次和全部层次。

  四则,实践具有主观性:人类的任何实践活动不可能绝对摆脱实践主体主观因素的制约;绝对客观的人类实践,是不存在的。主体能动发挥程度的不同,必会影响到实践的具体效果。

  上述特性的共同作用,则形成了人类实践的“隐蔽性”,或曰局限性。正因如此,仅仅依靠一时一地的、个别的、区域性的具体实践,来完全否定或肯定某种认识,那是不充分的;仅仅依靠具体实践所得出的具体结论,而不给予理性地抽象、概括和总结,却来完全否定或肯定某种认识,同样是不充分的。

  具体实践只能用以证明具体结论,基本实践只能用以证明基本结论,普遍实践则可用以证明普遍结论;而唯有借助于人类的理性思维能力能动,把人类的全部实践从区域性上升到基本、从基本上升到普遍、进而抽象地形成人类的普遍实践绝对实践,才能足够地证明客观事物的真理。

  另外,还要预防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这篇文章,对当时中国革命的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它批判了当时革命中存在的两种不良倾向,其一是经验主义,其二是教条主义。经验主义有什么害处呢?不妨举一例说明。一队科研人员要到某雪山顶上探险。一位专家指出,高山顶上酷寒,煤气孔容易被冻住,需多带几根钢针以防不测。但是负责装备的是个老队员,他仅凭经验认为,一根钢针就足够了,因而没有听从专家的劝告。结果这群人全部被冻死在山顶,就因为那根钢针不小心弄断了,煤气孔堵塞,无法取暖。这个例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能够极好的说明,经验是要得的,但经验主义是万万要不得的。我想,犯经验主义的结果就是,决策前“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实践后“鼻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一酸眼泪流下来”。

  实践要注意总结

  总结的过程是一个认识飞跃的过程。要善于在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中学习,在再认识的环节上下功夫。不论是学习还是总结,都要找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在结合中升华,在结合中创新,在结合中发展。为此,要把调查与研究结合,既弄清情况,又理出头绪;把经验与教训结合,成功的经验固然重要,但失败的教训更可贵,从教训中学习往往使人更聪明;把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既要有丰富的材料,又要找出本质;把集中起来与坚持下去结合,既要善于集中正确的意见形成科学的决策,又要持之以恒的抓好落实。这样,经常不断地升华,使零碎的变成系统的,朴素的上升为理性的,又回到实践中运用,在实践中检验,在实践中发展。从而,形成实践、认识、总结、再实践、再认识、再总结的良性回圈。

猜你喜欢:


上一篇:极客未来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