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原文_翻译及赏析
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九华山路云遮寺,清弋江村柳拂桥。君意如鸿高的的,我心悬旆正摇摇。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唐代·杜牧《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 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 九华山路云遮寺,清弋江村柳拂桥。 君意如鸿高的的,我心悬旆正摇摇。 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 送别 , 写景抒情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和煦的太阳照耀着大地,积雪大半已消融,解冻的路面布满泥泞,经冬的野草茁出了新芽,原野上一片青葱,马声洪亮,催促主人上路。 云雾缭绕的九华山路旁,寺宇时隐时现,青弋江村边,春风杨柳,轻拂桥面。 你的志向像鸿雁一样鲜明,踌躇满志,而我的心情却像悬挂在空中的旗帜般空虚。 我们原来是一起从京城到宣州任职的,此时却不能一同回去了,在这风光明媚的春日里,我只身回到京城以后,将会感到非常寂寞的。 赏析二 首联用明快的色调,简洁的笔触,勾画出一幅春郊送别图。这两句诗不只是写景而已,它还交代了送行的时间、环境,渲染了离别时的氛围。 颔联,云雾缭绕的九华山路旁,寺宇时隐时现。“九华山路”暗示裴坦的行程。眼前绿水环抱的青弋江村边,春风杨柳,轻拂桥面。青弋江在宣城西,江水绀碧,景色优美。“清弋江村”,点明送别地点。“云遮寺”,“柳拂桥”,最能体现地方风物和季节特色,同时透出诗人对友人远行的关切和惜别时的依恋之情。这里以形象化描绘代替单调冗长的叙述,语言精炼优美,富有韵味。两句一写山间,一写水边,一写远,一写近,静景中包含着动态,画面形象而鲜明,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以上四句通过写景,不露痕迹地介绍了环境,交代了送行的时间和地点,暗示了事件的进程。 颈联叙写行者与送行者的不同心境。“的的”,是鲜明的样子。裴坦刚中进士不久,春风得意,踌躇满志,像鸿雁那样展翅高飞。所以,尽管在离别的时刻,也仍然乐观、开朗,而诗人自己宦海浮沉,不很得意,此刻要与好友离别,临歧执手,更觉“心摇摇然如悬旌而无所终薄”(《史记·苏秦传》),一种空虚无著、怅然若失的感觉油然而生。 尾联把“送裴坦”和自己将要“赴官归京”两重意思一齐绾合,两人原来是一起从京城到宣州任职的,此时却不能一同回去了。在这风光明媚的春日里,诗人只身回到京城以后,将会感到非常寂寞的。 后面四句,借助景色的衬托,抒发惜别之情,更见诗人的艺术匠心。 鉴赏 这首诗在写景上很成功,从中可以领略到古代诗词中写景的种种妙用。 此诗作于公元839年(开成四年)春,在宣州(治所在今安徽宣城)做官的杜牧即将离任,回京任职。他的朋友、在宣州任判官的裴坦要到舒州(治所在今安徽潜山)去,诗人便先为他送行,并赋此诗相赠。 “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诗一出手,就用明快的色调,简洁的笔触,勾画出一幅“春郊送别图”:一个初春的早晨,和煦的太阳照耀着大地,积雪大半已消融,解冻的路面布满泥泞,经冬的野草茁出了新芽,原野上一片青葱。待发的骏马兴奋地踢著蹄,打着响鼻,又不时仰头长嘶,似乎在催促主人上路。这两句诗不只是写景而已,它还交代了送行的时间、环境,渲染了离别时的氛围。 三、四两句又展示了两幅美景:“九华山路云遮寺,清弋江村柳拂桥。”一幅是悬想中云雾缭绕的九华山路旁,寺宇时隐时现。九华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有“佛国仙城”之称。山在池州青阳(今属安徽)西南,为宣州去舒州的必经之处。“九华山路”暗示裴坦的行程。一幅是眼前绿水环抱的青弋江村边,春风杨柳,轻拂桥面。青弋江在宣城西,江水绀碧,景色优美。“清弋江村”,点明送别地点。“云遮寺”,“柳拂桥”,最能体现地方风物和季节特色,同时透出诗人对友人远行的关切和惜别时的依恋之情。这里以形象化描绘代替单调冗长的叙述,语言精炼优美,富有韵味。两句一写山间,一写水边,一写远,一写近,静景中包含着动态,画面形象而鲜明,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以上四句通过写景,不露痕迹地介绍了环境,交代了送行的时间和地点,暗示了事件的进程,手法是十分高妙的。后面四句,借助景色的衬托,抒发惜别之情,更见诗人的艺术匠心。 “君意如鸿高的的,我心悬旆正摇摇”,叙写行者与送行者的不同心境。的的,是鲜明的样子。裴坦刚中进士不久,春风得意,踌躇满志,像鸿雁那样展翅高飞。所以,尽管在离别的时刻,也仍然乐观、开朗。而杜牧的心情是两样的。他宦海浮沉,不很得意。此刻要与好友离别,临歧执手,更觉“心摇摇然如悬旌而无所终薄”(《史记·苏秦传》),一种空虚无著、怅然若失的感觉油然而生。 最后两句把“送裴坦”和自己将要“赴官归京”两重意思一齐绾合,写道:“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两人原来是一起从京城到宣州任职的,此时却不能一同回去了。在这风光明媚的春日里,只身回到京城以后,将会感到非常寂寞的。 创作背景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作于开成四年(839年)春,在宣州(治所在今安徽宣城)做官的杜牧即将离任,回京任职。杜牧的朋友,在宣州任判官的裴坦要到舒州(治所在今安徽潜山)去,杜牧便先为他送行,并赋此诗相赠。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 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董生举进士,屡不得志于有司,怀抱利器,郁郁适兹土。吾知其必有合也。董生勉乎哉!夫以子之不遇时,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矧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董生勉乎哉!吾因子有所感矣。为我吊望诸君之墓,而观于其市,复有昔时屠狗者乎?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唐代·韩愈《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唐代 : 韩愈 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董生举进士,屡不得志于有司,怀抱利器,郁郁适兹土。吾知其必有合也。董生勉乎哉! 夫以子之不遇时,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矧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董生勉乎哉! 吾 展开阅读全文∨ 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董生举进士,屡不得志于有司,怀抱利器,郁郁适兹土。吾知其必有合也。董生勉乎哉! 夫以子之不遇时,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矧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董生勉乎哉! 古文观止 , 国中文言文 , 送别赠序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一作:客舍依依杨柳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代·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 渭城曲》 送元二使安西 / 渭城曲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一作:客舍依依杨柳春)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唐诗三百首 , 国小古诗 , 国中古诗 , 乐府 , 友情 , 送别早教古诗100首缥缈红妆照浅溪。薄云疏雨不成泥。送君何处古台西。废沼夜来秋水满,茂林深处晚莺啼。行人肠断草凄迷。——宋代·苏轼《浣溪沙·缥缈红妆照浅溪》 浣溪沙·缥缈红妆照浅溪 缥缈红妆照浅溪。薄云疏雨不成泥。送君何处古台西。 废沼夜来秋水满,茂林深处晚莺啼。行人肠断草凄迷。 写景送别
杜牧《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原文及翻译赏析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原文: 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九华山路云遮寺,清弋江村柳拂桥。君意如鸿高的的,我心悬旆正摇摇。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翻译及注释 翻译 和煦的太阳照耀着大地,积雪大半已消融,解冻的路面布满泥泞,经冬的野草茁出了新芽,原野上一片青葱,马声洪亮,催促主人上路。云雾缭绕的九华山路旁,寺宇时隐时现,青弋江村边,春风杨柳,轻拂桥面。你的志向像鸿雁一样鲜明,踌躇满志,而我的心情却像悬挂在空中的旗帜般空虚。我们原来是一起从京城到宣州任职的,此时却不能一同回去了,在这风光明媚的春日里,我只身回到京城以后,将会感到非常寂寞的。 注释 (1)泥融:泥泞。(2)行(xing)人:裴坦,字知进,进士及第,任宣州观察府判官,诗人故旧至交。(3)九华山:九华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有「佛国仙城」之称。山在池州青阳(今属安徽)西南,因有九峰,形似莲花而得名,为宣州去舒州的必经之处。(4)清弋(yi)江:即青弋江,在安徽省宣城县西,长江下游支流。(5)的的(didi):鲜明的样子,这里形容心情舒畅。(6)悬旆(pei):挂在空中的旗帜,这里形容心情空虚。(7)故国:故乡,指长安。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赏析二 首联用明快的色调,简洁的笔触,勾画出一幅春郊送别图。这两句诗不只是写景而已,它还交代了送行的时间、环境,渲染了离别时的氛围。 颔联,云雾缭绕的九华山路旁,寺宇时隐时现。「九华山路」暗示裴坦的行程。眼前绿水环抱的青弋江村边,春风杨柳,轻拂桥面。青弋江在宣城西,江水绀碧,景色优美。「清弋江村」,点明送别地点。「云遮寺」,「柳拂桥」,最能体现地方风物和季节特色,同时透出诗人对友人远行的关切和惜别时的依恋之情。这里以形象化描绘代替单调冗长的叙述,语言精炼优美,富有韵味。两句一写山间,一写水边,一写远,一写近,静景中包含着动态,画面形象而鲜明,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以上四句通过写景,不露痕迹地介绍了环境,交代了送行的时间和地点,暗示了事件的进程。 颈联叙写行者与送行者的不同心境。「的的」,是鲜明的样子。裴坦刚中进士不久,春风得意,踌躇满志,像鸿雁那样展翅高飞。所以,尽管在离别的时刻,也仍然乐观、开朗,而诗人自己宦海浮沉,不很得意,此刻要与好友离别,临歧执手,更觉「心摇摇然如悬旌而无所终薄」(《史记·苏秦传》),一种空虚无著、怅然若失的感觉油然而生。 尾联把「送裴坦」和自己将要「赴官归京」两重意思一齐绾合,两人原来是一起从京城到宣州任职的,此时却不能一同回去了。在这风光明媚的春日里,诗人只身回到京城以后,将会感到非常寂寞的。 后面四句,借助景色的衬托,抒发惜别之情,更见诗人的艺术匠心。 全诗写山水有远有近,抒情有虚有实,以江南美景反衬人物的满腹愁情,情韵悠扬,风华流美。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鉴赏 这首诗在写景上很成功,从中可以领略到古代诗词中写景的种种妙用。 此诗作于公元839年(开成四年)春,在宣州(治所在今安徽宣城)做官的杜牧即将离任,回京任职。他的朋友、在宣州任判官的裴坦要到舒州(治所在今安徽潜山)去,诗人便先为他送行,并赋此诗相赠。 「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诗一出手,就用明快的色调,简洁的笔触,勾画出一幅「春郊送别图」:一个初春的早晨,和煦的太阳照耀着大地,积雪大半已消融,解冻的路面布满泥泞,经冬的野草茁出了新芽,原野上一片青葱。待发的骏马兴奋地踢著蹄,打着响鼻,又不时仰头长嘶,似乎在催促主人上路。这两句诗不只是写景而已,它还交代了送行的时间、环境,渲染了离别时的氛围。 三、四两句又展示了两幅美景:「九华山路云遮寺,清弋江村柳拂桥。」一幅是悬想中云雾缭绕的九华山路旁,寺宇时隐时现。九华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有「佛国仙城」之称。山在池州青阳(今属安徽)西南,为宣州去舒州的必经之处。「九华山路」暗示裴坦的行程。一幅是眼前绿水环抱的青弋江村边,春风杨柳,轻拂桥面。青弋江在宣城西,江水绀碧,景色优美。「清弋江村」,点明送别地点。「云遮寺」,「柳拂桥」,最能体现地方风物和季节特色,同时透出诗人对友人远行的关切和惜别时的依恋之情。这里以形象化描绘代替单调冗长的叙述,语言精炼优美,富有韵味。两句一写山间,一写水边,一写远,一写近,静景中包含着动态,画面形象而鲜明,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以上四句通过写景,不露痕迹地介绍了环境,交代了送行的时间和地点,暗示了事件的进程,手法是十分高妙的。后面四句,借助景色的衬托,抒发惜别之情,更见诗人的艺术匠心。 「君意如鸿高的的,我心悬旆正摇摇」,叙写行者与送行者的不同心境。的的,是鲜明的样子。裴坦刚中进士不久,春风得意,踌躇满志,像鸿雁那样展翅高飞。所以,尽管在离别的时刻,也仍然乐观、开朗。而杜牧的心情是两样的。他宦海浮沉,不很得意。此刻要与好友离别,临歧执手,更觉「心摇摇然如悬旌而无所终薄」(《史记·苏秦传》),一种空虚无著、怅然若失的感觉油然而生。 最后两句把「送裴坦」和自己将要「赴官归京」两重意思一齐绾合,写道:「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两人原来是一起从京城到宣州任职的,此时却不能一同回去了。在这风光明媚的春日里,只身回到京城以后,将会感到非常寂寞的。 诗的前半部分环境描写与后半部分诗人惆怅心情构成强烈对比:江南的早春,空气是那样清新,阳光是那样明亮,芳草是那样鲜美,人(裴坦)是那样倜傥风流,热情自信,周围一切都包孕着生机,充满了希望;而自己并没有因此感到高兴,反而受到 *** ,更加深了内心的痛苦。这里是以江南美景反衬人物的满腹愁情。花鸟画中有一种「背衬」的技法,就是在画绢的背面著上洁白的铅粉,使正面花卉的色彩越发娇艳动人。这首诗写景入妙,也正是用的这种「反衬」手法。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创作背景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作于开成四年(839年)春,在宣州(治所在今安徽宣城)做官的杜牧即将离任,回京任职。杜牧的朋友,在宣州任判官的裴坦要到舒州(治所在今安徽潜山)去,杜牧便先为他送行,并赋此诗相赠。 诗词作品: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 诗词作者:【 唐代 】 杜牧 诗词归类: 【送别】、【写景】、【抒情】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阅读赏析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 杜牧 日暖泥融雪半消, 行人芳草马声骄。 九华山路云遮寺, 清弋江村柳拂桥。 君意如鸿高的的, 我心悬旆正摇摇。 同来不得同归去, 故国逢春一寂寥! 注释: 清弋:河流名称,即清弋江,在今安徽省境内,于当涂县汇入长江。 此诗作于开成四年(839)春,在宣州做官的杜牧即将离任,回京任职。他的朋友、在宣州任判官的裴坦要到舒州去,诗人便先为他送行,并赋此诗相赠。②的的:鲜明的样子。③摇摇:心神不定的样子。 ①九华山,是从宣州至舒州的必经之处。 ②青弋江,在宣城西。 ④旆peì:古时旌旗末端形状像燕尾的飘带,泛指旌旗。 一: (1)请简要赏析诗的颔联中“云”“柳”两个意象。(4分) (2)联系全诗谈谈对“寂寥”的理解。(4分) 参考答案: (1) “云”写云雾缭绕的九华山路旁,寺宇时隐时现。 “柳”是眼前绿水送别的青戈江村边,春风杨柳,轻拂桥面。 (2分)景色优美反衬出诗人对友人远行的关切、惜别之情。(2分) (2) “寂寥”指朋友离别的落寞之情,诗的前半部分写江南的早春,空气是那样清新,阳光是那样明亮,周闱一切都包孕着生机,充满了希望,裴坦足那样倜傥风流,热情自信,与后半部分诗人调怅心情构成强烈对比(或说“乐景衬哀情”,概括“寂寥”的内涵2分,描述所写景象1分,点出手法1分)。(4分) 二: 1.写出这首诗中所有押韵的字: 。(1分) 2.下列对本市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写景,巧妙地交代送别的时节,渲染送别的氛围。 B.颈联用对比手法突出友人虽春风得意但难掩惆怅之情。 C.尾联“寂寥”一次直接抒发作者惜别之情,照应题目。 D.诗中明快之景与惆怅之情构成“乐景衬哀情”的效果。 3.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对诗的颔联写一段赏析文字。(4分) 4.诗人以形象化的描绘代替单调冗长的叙述,寓情于景。诗歌中“ ▲ ”字最能体现出诗人对友人远行的关切,“ ▲ ” 字又最能隐射出诗人惜别友人时的`依恋。(2分) 5.请用自己的语言,描摹诗的一、二两句所展现的“春郊送别图”。(2分) 参考答案: 1 .消、骄、桥、摇、寥(1 分,多写或少写均不得分) 2. B ( 3 分,这首诗着重表达诗人的惜别之情,友人的惆怅之情没有具体表现) 3.颔联第一句想象云雾缭绕的九华山寺庙时隐时现的景象,暗示友人行程的遥远与艰辛(l 分);第二句实写眼前清弋江边春风杨柳轻拂桥面的景象,表达不舍之意(1 分)。两句合起来以虚衬实(1 分),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对友人远行的关切和依依惜别之情(1 分)。 4.遮、拂 评分标准:共2分,每字1分。 5.示例:一个初春的早晨,和煦的太阳照耀着大地,积雪大半已消融,解冻的路面布满泥泞,经冬的野草萌出了新芽,原野上一片青葱。待发的骏马兴奋地踢着蹄,打着响鼻,又不时仰头长嘶,似乎在催促主人上路…… 三: (1)结合全诗,概括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分) 【答案】 ①表达了诗人送别友人时依依惜别之情。(1分) ②表达了诗人空虚无着、怅然若失之感。(2分) (2)请从“情与景”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4分) 【答案】以乐景写哀情,(1分)诗的前半部分环境描写中明快的色调与后半部分诗人惆怅心情构成强烈对比(1分):江南的早春,空气是那样清新,阳光是那样明亮,芳草是那样鲜美,人(裴坦)是那样倜傥风流,热情自信,周围一切都包孕着生机,充满了希望;(1分)而自己却宦海浮沉,不很得意,现在要与好友离别,临歧执手,更觉“心摇摇然如悬旌而无所终薄”,更加深了内心的痛苦。这里是以江南美景反衬人物的满腹愁情。(1分) 四: 1.首联勾画了一幅“ ”图,颔联刻画路云遮寺、村柳拂桥两幅画面。作者用这三幅图画,不仅点明了时间、地点、环境,也暗示了事件的进程,表达了 之情。(2分)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请选择二种结合全诗简要分析。(5分) 参考答案 1.①春郊送别图(1分)。 ②对友人远行的依恋(或惜别)和祝愿(或关切)(1分,答出任何一点即可)。 2.(共5分) ①对比。颈联将友人“如鸿高的的”的心情同“悬旆正摇摇”的“我心”做对比,使友人在分别之际因仕途顺利而充满得意自信、乐观开朗之情和“我”宦海浮沉而又将与友人分别时内心空虚无着、怅然若失之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②反衬。诗的前半部分(四句)描写了明丽和煦的江南美景,这是以乐景写哀情,反衬诗人与友人惜别时的依恋之情和诗人的满腹愁情,以及自己不得意的惆怅、寂寞之情。 ③虚实结合。首联实写送别场景。颔联想象九华山路旁,云雾缭绕,寺宇隐现,暗示裴坦的行程;又望见眼前青弋江村边,春风轻拂杨柳,点明送别地点。两句一虚一实,一远山一近水,令人如临其境又无尽遐思。 ④触景生情,情景交融。前半四句环境描写,后半四句直抒惆怅心情。江南早春,空气清新,阳光明媚,芳草鲜美。友人得意乐观,而仕途失意的诗人,并没因此感到高兴,反受刺激,更加深了内心的痛苦,无限感慨。 (答出以上任何一点给3分,其中手法1分,分析2分。只要答出两点即可得满分。若表达重复累赘或不通顺,则酌情扣1分。) 赏析: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为唐朝诗人杜牧所作,开成四年(839)春,在宣州(治所在今安徽宣城)做官的杜牧即将离任,回京任职。他的朋友、在宣州任判官的裴坦要到舒州(治所在今安徽潜山)去,诗人便先为他送行,并赋此诗相赠。 这首诗在写景上很成功,从中可以领略到古代诗词中写景的种种妙用。 该诗首联“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用明快的色调,简洁的笔触,勾画出一幅“春郊送别图”:一个初春的早晨,和煦的太阳照耀着大地,积雪大半已消融,解冻的路面布满泥泞,经冬的野草茁出了新芽,原野上一片青葱。待发的骏马兴奋地踢着蹄,打着响鼻,又不时仰头长嘶,似乎在催促主人上路……这两句诗不只是写景而已,它还交代了送行的时间、环境,渲染了离别时的氛围。 颔联两句“九华山路云遮寺,清弋江村柳拂桥。”展示了两幅美景。一幅是悬想中云雾缭绕的九华山路旁,寺宇时隐时现。九华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有“佛国仙城”之称。山在池州青阳(今属安徽)西南,为宣州去舒州的必经之处。“九华山路”暗示裴坦的行程。一幅是眼前绿水环抱的青弋江村边,春风杨柳,轻拂桥面。青弋江在宣城西,江水绀碧,景色优美。“清弋江村”,点明送别地点。“云遮寺”,“柳拂桥”,最能体现地方风物和季节特色,同时透出诗人对友人远行的关切和惜别时的依恋之情。这里以形象化描绘代替单调冗长的叙述,语言精炼优美,富有韵味。两句一写山间,一写水边,一写远,一写近,一写虚景,一写实景,静景中包含着动态,画面形象而鲜明,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以上四句通过写景,不露痕迹地介绍了环境,交代了送行的时间和地点,暗示了事件的进程,手法是十分高妙的。后面四句,借助景色的衬托,抒发惜别之情,更见诗人的艺术匠心。 颈联“君意如鸿高的的,我心悬旆正摇摇”,叙写行者与送行者的不同心境。裴坦刚中进士不久,春风得意,踌躇满志,象鸿雁那样展翅高飞。所以,尽管在离别的时刻,也仍然乐观、开朗。而杜牧的心情是两样的。他宦海浮沉,不很得意。现在要与好友离别,临歧执手,更觉“心摇摇然如悬旌而无所终薄”(《史记·苏秦传》),一种空虚无着、怅然若失的感觉油然而生。 尾联两句:“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把“送裴坦”和自己将要“赴官归京”两重意思一齐绾合,两人原来是一起从京城到宣州任职的,现在却不能一同回去了,想到在这风光明媚的春日里,只身回到京城以后,将会感到多么寂寞。 诗的前半部分环境描写与后半部分诗人惆怅心情构成强烈对比:江南的早春,空气是那样清新,阳光是那样明亮,芳草是那样鲜美,人(裴坦)是那样倜傥风流,热情自信,周围一切都包孕着生机,充满了希望;而诗人自己并没有因此感到高兴,反而受到刺激,更加深了内心的痛苦。这里是以江南美景反衬人物的满腹愁情。花鸟画中有一种“背衬”的技法,就是在画绢的背面著上洁白的铅粉,使正面花卉的色彩越发娇艳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