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士戒

时间:2025-01-10 18:46:57编辑:优化君

居士戒律是什么?

居士:本指正式受过戒不出家的佛教信徒,现泛指所有不出家的佛教信徒。男性叫优婆塞即男居士,女性叫优婆夷即女居士。居士戒律:1、五戒(在家生活):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2、八关斋戒(一日一夜的出家生活):除五戒外(不邪淫提升为不淫),还有:过午不食、不坐高广大床、不打扮和享受歌舞。3、十善:不杀生、不偷窃、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语、不拍马、不贪婪、不恼怒、不背离佛法。扩展资料:一、在家居士,应该具足五个条件,称为五法具足,那就是:1、信具足:对佛教,首先要有正确的信仰,信仰的中心是佛法。2、戒具足:主要是指五戒,或者不妨于五戒之外,可以另于每月阴历的六斋日(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及月底最后两日),受持以一日一夜为期限的八关戒斋,所谓八关戒斋,是指除五戒外(不邪淫提升为不淫),还有过午不食、不坐高广大床、不打扮和享受歌舞。3、施具足:施的内容,是以尊敬心供施父母、师长、三宝;以悲悯心布施孤苦、贫病;以公益施舍促成社会大众的福利。4、闻具足:若要求得佛法的正知正见,并期如理奉行佛法的话,那就必须从闻法入手。看经也是闻法之一。5、慧具足:这是对于真谛的体会或领悟,也是从闻法的精进实践而得的一种实证经验。二、释迦牟尼成道后即广收僧俗男女弟子,并根据当时的实际和佛教发展的需要,对僧伽和居士的地位、职责等作了相应的规定。概括而言,僧伽为三宝之一,具有住持佛教,摄受、教化居士之责,居士则具有礼敬、供养三宝,护持佛教之责。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佛教戒律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网——佛教的礼仪

居士有哪些戒律?

居士:本指正式受过戒不出家的佛教信徒,现泛指所有不出家的佛教信徒。男性叫优婆塞即男居士,女性叫优婆夷即女居士。居士戒律:1、五戒(在家生活):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2、八关斋戒(一日一夜的出家生活):除五戒外(不邪淫提升为不淫),还有:过午不食、不坐高广大床、不打扮和享受歌舞。3、十善:不杀生、不偷窃、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语、不拍马、不贪婪、不恼怒、不背离佛法。扩展资料:一、在家居士,应该具足五个条件,称为五法具足,那就是:1、信具足:对佛教,首先要有正确的信仰,信仰的中心是佛法。2、戒具足:主要是指五戒,或者不妨于五戒之外,可以另于每月阴历的六斋日(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及月底最后两日),受持以一日一夜为期限的八关戒斋,所谓八关戒斋,是指除五戒外(不邪淫提升为不淫),还有过午不食、不坐高广大床、不打扮和享受歌舞。3、施具足:施的内容,是以尊敬心供施父母、师长、三宝;以悲悯心布施孤苦、贫病;以公益施舍促成社会大众的福利。4、闻具足:若要求得佛法的正知正见,并期如理奉行佛法的话,那就必须从闻法入手。看经也是闻法之一。5、慧具足:这是对于真谛的体会或领悟,也是从闻法的精进实践而得的一种实证经验。二、释迦牟尼成道后即广收僧俗男女弟子,并根据当时的实际和佛教发展的需要,对僧伽和居士的地位、职责等作了相应的规定。概括而言,僧伽为三宝之一,具有住持佛教,摄受、教化居士之责,居士则具有礼敬、供养三宝,护持佛教之责。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佛教戒律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网——佛教的礼仪

佛教五戒是什么

问题一:佛教的五戒是什么 佛教中的五戒是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这五戒,是佛门四众弟子的基本戒,

问题二:佛教说的三皈五戒是什么? 三皈就是“三皈依”,即“皈依佛”、尊佛为师皈依法”,以法为律“皈依僧”。与僧为友
五戒就是
一、戒杀生,二、戒偷盗,三、戒 邪 淫四、戒妄语,五、戒饮酒。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问题三:佛教受五戒是什么意思 佛教徒第一步必须受三皈依法,即归顺、依附佛、法和增三宝。“皈”字还有反黑为白的意思,即将黑色的罪业,转为白色的净业。在家的男女教徒进入佛门后,必须求一位法师为他接皈依法。这位师父系代佛宣化,告诫弟子皈依“佛”后,宁舍身命终不皈依自在天魔等;皈依“法”后,终不皈依外道典籍;皈依“僧”后,终不皈依外道邪众。受三皈有一种简单的仪式,叫“方便皈依”。如果举行正式三皈仪式,须两个小时左右。所谓五戒,第一是不可杀生,第二是不可偷盗,第三是不可邪淫,第四是不可饮酒,第五是不可妄语。受五戒也有一种简单仪式,叫“方便五戒”。行正式的五戒须经过类似比丘的受戒仪式,一般由法师传授。佛教徒在受了三皈五戒后,方能称为“居士”。受大戒又叫受“比丘戒”,即具足戒。出家僧尼都应遵守不杀、不盗、不淫、不妄、不酒,不着彩色衣服和用化妆品、不视听歌舞、不睡高床、不过午食、不蓄财宝的十种根本戒,并由此再扩充为比丘的二百五十条戒,比丘尼的三百四十八条戒。菩萨戒者,不但行动上不能犯戒,而且思想上也不能有犯戒的动机。传授戒法,根据《归戒正范》,要由三师《得戒、教授、羯摩)、七证(七位高僧证明),才能圆满戒法。过去,比丘和比丘尼受戒时,要在头上烫十二个香洞,现在中国佛教协会根据广大教徒的意见,决定受戒时不必再燃香疤。

问题四:佛教中的五戒、八戒、十戒各是什么? 五戒是指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八戒不是什么猪悟能,楼上的不知道你就不要瞎讲,八戒是指八关斋戒: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非梵行(就是不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六不著香花蔓不香油涂身不歌舞倡伎,不故往观听、七不非时食、八条不坐卧高广大床十戒是指沙弥和沙弥尼所受持的。五戒八戒是在家居士所应守持的,后面十戒主要是出家的沙弥所受持的,不便说出,因为出家戒律在家信徒是不能知道的

问题五:佛教中所说的“持五戒,修十善”具体是指什么 居士戒、别解脱戒要修五戒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佛教徒都要修十善,
就是十善业,其中身体做的三善业是不杀生而能够放生、不偷盗而能够布施、不邪淫修梵行,语四善业是不妄语说真实语、不两舌说和合语、不恶口说柔和、不绮语说有意义语,意三善业是不贪安住无贪心、不嗔安住无嗔心、不痴无邪见。

问题六:佛教五戒 邪淫是对在家人而说.在家人的家庭是夫妇组合,简单说与配偶之外的人行淫既是邪淫.夫妻之间是正淫,不算邪淫.在家人受持八关斋戒期间,与配偶行淫也是邪淫.恶业里的邪行是两两交会,形诸身口,有动机有行为之后,邪淫即成立.所以意淫在恶业里不算邪淫之列.
邪淫的情况,分三个方面.1,行淫的对象.
1,他人的配偶.自己已经结婚,与他人的配偶行淫属于邪淫.自己没有结婚,他人配偶没有离婚.行淫也是邪淫.如婚外恋.
2,出家的人.比丘比丘尼.
3,未成年的人.
4,同性恋.
5,法律不允许的人.如在监狱里的人.
6,佛制戒律,根据当时印度社会情况.在家人与妓者行淫,给与金钱可以.但妓者已经接受他人之前给钱,这个期间与妓者行淫是邪淫.这是当时情况.十恶业不造的前提,是不能违反本国制定的法律.那么在中国的法律,给妓者钱与其行淫,也是邪淫.
7,自己的亲属,近亲.
与这些人对象行淫,所造恶业都大.
2,所做邪淫的地点.
1,寺院里.
2,自己家里的佛堂里.或者有经书佛像所在的地方.
3,野外.坟墓,荒原.
4,大众前.
5,有持戒人修行的附近.师长父母朋友面前.
地点这些方面行淫,所造恶业都大.
3,所做行淫的地方.
1,口.
2, *** .
3, *** .
这三者所造恶业重.
4,行淫的时间.
1,女性月经期间.
2,女性临产期间.产后期间.
3,女性哺乳婴孩时.
4,受持斋戒期间.
5,身体患病期间.
6,行淫次数过量,超过五次.
7,饮酒过度之后的时间.
8,空腹,淫欲前后要行走十里路程的情况.
9,严寒酷暑的时间.大雷雨.日食月食.等等天气不正常的时间.
10,白天.
以上行淫的时间,造作恶业重,并影响身体健康.是在家人夫妻范围内,可以行正淫,引发成为邪淫的情况.
什么叫做不饮酒呢?关于酒的概念,在经书中讲过很多,包括谷酒、酒粉、能醉、放逸之物等等。这些都是释迦佛在世的时候,也即两千多年前,世人所享用的酒类。其中的谷酒,也就是至今尚存的、用粮食酿制的酒类;所谓“酒粉”,是指带有酒精成分的粉末,用其泡水便可成为酒;所谓“能醉”,是指该酒必须具有使人喝醉的能力,如果无论怎样喝,也不会喝醉,就算不上是酒;所谓“放逸之物”,也就是指能醉,因为在醉了以后,就会放逸、懒惰、不精进、丧失意志,所以称为放逸之物。无论如何,只要有酒味,能使人喝醉,则不管是白色、红色、还是其他颜色,都称为酒。
饮酒的概念,就是要一口口地咽下去。经书规定,只要吞下了超过一滴的酒,就算犯戒。如果是外用,虽然通过毛孔也可以让酒类进入身体,但却不属于饮酒。甚至在口腔需要消毒时,用酒类漱口,然后吐出的行为,也不算犯酒戒。
有些食品以及药物里面也含有酒的成分,如果在食用或者服用的时候,发现有酒的味道,就应当用其他的食品和药物代替。如果在这些食品以及药物中,酒的味道并不明显,则即使食用或者服用也不算是违犯酒戒。
另外,如果将一公斤的酒熬到只剩下半公斤,在原有的酒味以及醉人的能力已经彻底消失以后,用来泡药服用以治疗疾病,就不算是犯戒。
另外一种情况我们以前也讲过,就是在灌顶或者会供的时候,也不能直接喝酒。在密宗会供的时候,食物一般是用右手来接,而液体状态的饮料一般是用左手来接。在接受酒类的时候,只需用左手的无名指沾在酒里,然后涂在嘴唇上,就既表示已经接受誓言物,同时也没有违犯酒戒。
为了工......>>

问题七:佛教中的五戒、八戒、十戒各是什么? 五戒:指三皈五戒中的五戒,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这五戒,是佛门四众弟子的基本戒,不论出家在家皆应遵守的
八戒:八戒全称“八斋戒”,是佛教为在家的男女教徒制定的八项戒条。包括不杀生,不偷盗,不淫欲,不妄语,不饮酒,不眠坐华丽之床,不打扮及观听歌舞,正午过后不食。
十戒:不杀生,不偷盗,不淫欲,不妄语,不饮酒,不眠坐华丽之床,不打扮及观听歌舞,正午过后不食 ,不捉钱金银宝物 ,不着华好香涂身

问题八:佛门五戒是哪五戒? ,是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
,五不饮酒。这五戒,是佛门四众弟子的基本戒,不论出家在家皆应遵守的。《杂阿含经》卷三十三载:云何名为优婆塞戒具足?应远离杀生、不与取、邪淫、妄语、饮酒等,而不乐作,是名优婆塞戒具足。可见五戒是在家优婆塞、优婆夷应持守的戒律。

问题九:“五常”和“五戒”分别指的是什么? 儒家“五常”与佛家“五戒”

儒家讲的“五常”跟佛家讲的“五戒”,非常接近。五常是“仁、义、礼、智、信”,仁就不杀生,杀生就不仁;义是不偷盗,礼是不邪淫,智是不饮酒,信是不妄语,跟佛家的五戒相同。
人能够持五戒,来生一定得人身。 我们能得人身,过去生中持五戒,这在大乘法里面叫“引业”,引导你到人道里面来受生。
我们都得人身,是同一个引业;但是每一个人面貌不相同,生活环境不相同,富贵贫贱不相同,这是另外一个力量,这个力量叫“满业”。
满业是什么?善恶业。 过去生中修的善业多,这一生就富贵;修的善业少,这一生就比较贫困。两种力量,我们自己要清楚、要明了,然后就不会怨天尤人。
纵然生活在逆境当中,也不会怨天尤人,为什么? 过去生中造的不善因,这一生得的这果报,自己当然能够乐于接受,这个人才能够修道,才能够行道。如果怨天尤人,这个念头就造罪业。

聚福妙语禅思

修行必须识得心。古人云:人若识得心,大地无寸土。要知为圣为凡,成佛做众生,皆是此心。此心不明,修行无益。此心向何处找寻?但能放下万缘,善恶都莫思,一念不生,即真心现前,此心一时现前,时时现前,永远现前,不为尘劳污染,即我是现成之佛。


佛教的事男戒是什么回事

近事男是佛教徒优婆塞:译义近事男、清信士,特指皈依三宝(佛法僧)、信奉佛法的在家男信众,俗称居士。
戒是居士五戒:
一、不杀生戒
杀戒最基本的是自己不杀和不指使人杀,杀的对象主要是人或动物。
二、不偷盗戒
不偷盗戒首先是指不可暗偷、明抢。其次,各种非法获利行为都属犯偷盗戒,有的甚至比单纯的偷盗更严重。
三、不邪淫戒
不邪淫戒通常被解释为不可与婚姻配偶以外的人行淫。
四、不妄语戒
妄语包括谎言、恶口(即骂人的话)、两舌(也是不实之言,即对人三面两刀,挑拨离间之类)、绮语(即淫秽的语言,或者其它无礼仪不正经的语言)。
五、不饮酒戒
一般认为五戒中杀、盗、淫、妄是性戒,酒是遮戒,即为了防止犯上面四戒的。因为酒能乱性,饮了酒脑子糊涂,自律不强,容易犯其它戒。
不杀生戒
、不偷盗戒
、不邪淫戒
、不妄语戒
、不饮酒戒


上一篇:带来我的爱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