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所有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 第一课《新闻两则》1.《人民 *** 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学习要点:1)掌握新闻的相关知识;培养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2)把握新闻“用事实说话”的特点,品味本课的语言。 3)探究我军胜利的原因,感悟正义战争的强大力量。 本课用时一课时(2个小时)2.《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学习要点:1)掌握消息的结构。 2)把我消息报道的三个特点。 3)增进对新中国创建历史的了解,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本课用时一课时(2个小时)第二课《芦花荡》 学习要点:1)了解小说情节,理解小说主旨。 2)通过合作交流等方式,探究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的作用。 3)学习老英雄的爱国精神,培养自己真挚的爱国情感。 本课用时文体一课时(2个小时)第三课《蜡烛》学习要点:1)了解通讯的文体特征。 2)把握人物形象,体味文章的思想感情。 3)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本课用时一课时(2个小时)第四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学习要点:1)了解文章的背景材料。 2)领悟作者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格。 3)记住祖国的屈辱史,发奋学习,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出自己的青春和热血。 本课用时一课时(2个小时)第五课《亲爱的爸爸妈妈》学习要点:1)体会重点词语的含义,整体感知课文。 2)体会文章思想感情。 3)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感悟和平的珍贵,增强维护和平的信心。 本课用时一课时(2个小时)第六课《综合学习 写作 口语交际》学习要点:1)培养对资料信息的搜集处理能力。 2)通过活动开阔文化视野,增长有关战争的历史知识和文学知识。 3)提高对战争的认识,培养热爱和平的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本课用时一课时(2个小时)第二单元 第七课《阿长与》学习要点:1)掌握重点字词和重点语句的含义,学习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的手法。 2)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探究文章锤炼语言的方式,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3)感受鲁迅先生对一位普通劳动妇女尊敬、感激、怀念之情。 本课时用一课时(2个小时)第八课《背影》学习要点:1)了解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把握课文内容:积累重点词语。 2)采用多角度阅读等方式进行整体感知,品味朴实无华却饱含深情的语言。 3)体味父爱的伟大,对父母要怀有一颗感恩的心。 本课时用一课时(2个小时)第九课《台阶》学习要点:1)积累本文重要生字词;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材的写法;探究叙述、描写的表达方式在文中的作用。 2)朗读课文,探究文章的写法:分析父亲的形象特点及意义。 3)感受父亲性格中的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培养对待人生的积极健康的心态。 本课时用一课时(2个小时)第十课《老王》学习要点:1)理清思路,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分析人物描写的作用。 2)朗读课文,感受语言风格;探究文章的写法。 3)理解文章所提倡的人是平等的,人与人之间之间应该相互关爱的思想。 本课时用一课时(2个小时)第十一课《信客》学习要点:1)识记重点字词;学习文章典雅而又精辟的语言。 2)把握文章脉络,品味语言特点,理解思想内容。 3)树立诚信为本做人理念。 本课用时一课时(2个小时)第十二课《写作 口语交际 综合性学习》学习要点:1)了解认识,关爱普通人,培养善于与人相处,与人共事,与人合作的精神。 2)培养自己的口语交际能力。 3)提高自己搜集资料,筛选资料的能力,培养自己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本课用时一课时(2个小时)第三单元 第十三棵《中国石拱桥》学习要点:1)抓住中国石拱桥的特点,理清文章的结构和说明顺序。 2)体味本文准确的语言,学习本文的说明方法。 3)感悟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激励自己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将来为祖国作贡献。 本课用时一课时(2个小时) 第十四课《桥之美》学习要点:1)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 2)通过理解在内容和表达上都具有个性色彩的句子,提高锤炼语言的能力,培养语感。 3)体会作者独特的审美观点,学会从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提高审美能力。 本课用时一课时(2个小时)第十五课《苏州园林》学习要点:1)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征逐步展开说明的方法。 2)学习本文分类别,作比较,打比方,摹状貌等说明方法。 3)体会苏州园林的艺术地位与价值,认识苏州园林的与众不同之处,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本课用时一课时(2个小时)第十六课《故宫博物院》学习要点:1)了解故宫各部分主要建筑的方位,特征,用途,理解故宫在建筑设计上处处反映以封建帝王为中心的特点。 2)体会课文按照空间顺序介绍建筑群和有详有略说明事物的方法。 3)认识故宫是中国古代的艺术宝库,激发民族自豪感。 本课用时一课时(2个小时)第十七课《说“屏”》学习要点:1)了解文中介绍的有关“屏”的知识,培养提取信息的能力。 2)感知课文,把握说明对象特征,感受科学小品文语言的诗意和韵味,增强语感。 3)激发对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获得审美方面的知识。 本课用时一课时(2个小时)第十八课《综合性学习 写作 口语交际》学习要点:1)培养利用网络等多种工具搜集,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2)比较全面的了解桥的结构,功能,建筑材料等,并能用说明性的语言介绍具体的桥。 3)领略我国丰富的桥文化,提高文化素养。 本课用时一课时(2个小时)第四单元 第十九课《大自然的语言》学习要点:1)学习积累物候学的有关知识;培养和提高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文章的写作技巧,体会文章的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 3)激发热爱科学,探究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本课用时一课时(2个小时)第二十课《奇妙的克隆》学习要点:1)了解克隆的相关知识。 2)了解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4)认识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本课用时一课时(2个小时)
2020初二上册语文教案
初二上册的语文科目学习是很重要的,所以要提前准备好相应的教案才行。以下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2020初二上册语文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2020初二上册语文教案(一)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片段刻画方法,并将各个片段进行组合连缀成篇。掌握片段组合的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口语交际能力,做到有条理,有中心的说话。培养文字表达能力。 一、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学习片段刻画方法,并将各个片段进行组合连缀成篇。 2、教学难点:掌握片段组合的方法。 二、课时安排 一小时。 【教学设计】 作文是学生思想水平和文字表达能力的具体体现,它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是学生人格理想的集中反映,它蕴藏着学生的真实情感。在作文教学中应先帮学生建立情感系统,唤起学生对自己某种生活的回忆,激起相应的情感体验,使之产生不吐不快的强烈冲动。赞可夫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出使儿童的作文产生那些丰富多彩的思想、感情和词语。”在教学中,教师应创设相关的情境、选取相关的话题,让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抒发自己的心声,表达真实的思想,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 作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指导学生掌握相关的写作方法,学会相关的表达技巧,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当学生的情感被有效激发起来后,教师应因势利导,指导学生掌握一定的写作技法,使学生有所收获。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师:进入初二后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学生纷纷谈自己的感受,感觉好象越来越紧张忙碌。 师:假如你要与一位美国中学生通信,你将如何表现这紧张忙碌的一天呢?是不是要把整个一天的生活全部写出来呢?学生表示可以选取一天中早晨、中午、晚上三个片段加以表现。如紧张的早晨、忙碌的中午、疲倦的晚上。 教师继续引导:像紧张的早晨你是不是一定要把整个早晨全写出来呢?学生表示可只进行片段的刻画,表现出早晨上学的紧张。 教师引出课题:片段组合出佳篇。明确片段组合的含义。所谓片段组合就是根据文章的中心通过一定的角度选取几个相关的片段进行刻画表现。并举柯达广告的例子使学生对片段组合有更深的感性认识。 进行片段选取的练习。教师:我国神六飞船载人飞行圆满成功。假如让你用片段组合的方法表现整个神六载人飞行,你选取哪几个片段?学生表示可选取“发射----巡天----返回”这三个片段进行刻画。 二、明确片段组合写法的要领 教师:我们同学感觉到初二生活的紧张忙碌,那么我们看看高三的师兄师姐们对高三生活又什么感受。出示例文《生活写真》。学生仔细阅读例文。 教师:作者对高三生活有什么感受?他是如何来表现的?(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学习作者截取片段的方法。) 学生:作者觉得高三生活既紧张忙碌又有价值和意义。截取了三幅片段进行描绘加以表现。 教师:在第一幅片段中作者是如何表现早晨的紧张呢?(引导学生学习片段刻画的方法。) 学生:作者选取上学这个片段进行细致的刻画。 教师:三幅片段的顺序能否调换?(引导学生意识到片段的组合应按一定的顺序进行。) 学生:文章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 教师:片段与片段之间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来衔接呢?(请学生注意片段之间的衔接、过渡) 学生:文章是通过用镜头一、镜头二的方式进行。 教师进一步引导:除此以外还可以采用什么方法进行衔接? 学生:可采用小标题的形式进行。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片段组合式作文的要点。教师:片段组合作文写作的几个关键,同学们能看得出来吗? 学生: 1、先要确定好文章的中心; 2、要围绕中心通过一定的角度选取片段; 3、要对片段进行细致的刻画; 4、片段的安排要注意顺序和衔接。 三、进行作文练习 教师:我们平时的生活是紧张、忙碌的,但如果我们用心灵去感受、去体验,我们会发现在紧张忙碌的同时,爱也在我身边。请同学们想想看,在我们身边有哪些爱? 学生:有父母的爱、老师的爱、朋友的爱等。我们沐浴在爱的阳光中成长。 教师:对于父母的爱、老师的爱、朋友的爱分别可以选取哪些片段来表现。学生进行思考、交流。 引导学生自选一个角度进行片段刻画训练。学生当场作文。请部分学生进行全班交流,教师进行点评。 四、学习片段对比组合 师引导:刚才我们选取的片段都是同一角度类型的,有时我们将两个不同情况的片段放在一起会很有意思。比如说,同学们现在最怕什么? 学生:最怕考试。 教师:是的,“分分分,学生的命根”,为什么这么说? 学生:考得不好……考得好… 请同学分别想象考得好时和考得不好时的结果场景,进行口头作文训练。 教师:通过这两个截然不同的场景刻画,可见分数对我们同学是多么的重要。 五、小结 教师:本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片段组合式文章的写法,生活有如一个万花筒,五彩斑斓。如果我们能学会裁剪生活,经常将生活的一个个片段放在一起来比较、把玩,我们会对生活有更深的领悟,同时我们会发现同一个片段与不同的片段放在一起会截然不同的效果,它是多么的有趣。从某种意义上说,写作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好玩的事情。希望同学们能早日领悟到生活的真谛,体会到写作的乐趣。 【教学反思】 从课上学生的反应和课后听课教师的评价来看,本节课教学目标基本实现,较为成功。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在本节课中注意从学生的日常生活感受入手,选取话题,注意了对学生写作动机的激发。由于话题贴近学生的生活,容易激发起学生表达的欲望,使学生有话可讲,能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写作训练之中去。 2、教学的主题鲜明,层次清晰,做到了“一课一得”。在本节课上紧紧围绕“如何进行片段组合”这个中心逐层深入,使学生基本掌握了片段组合式作文的写法要点。 3、范文引路,讲练结合。在本节课上注重以范文引路,对范文进行深入分析,使学生对写法要点有了感性的认识,在训练时有了“描红”的底子。在此基础上,及时进行片段训练,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提高。 反思本节课,还存在着以下的不足之处: 1、在课堂上,对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还不够充分。当学生在进行作文交流后,仅是教师进行了点评,还可让学生发表意见,进行评点,使得训练的效果得到进一步深化。 2、教师的追问意识不够强烈。当学生进行了片段的截取之后,教师没有进一步追问一句“为何选取这个镜头”,没有进一步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 2020初二上册语文教案(二) 教材分析 《台阶》一文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全文围绕“台阶”命题立意、组织教材,使造房这个一般性的命题题材有了侧重点,有了特色,突出了父亲对社会地位的追求及父亲希望受人尊重的思想性格。 学情分析 学生阅读能力参差不齐,只有极少数学生有较强的自主学习、探究合作的能力,他们能自主挖掘阅读教学的重难点,能抓住关键语句,理解故事内容和人物思想感情;多数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能逐步提一些简单问题;极少数学生缺乏对教材最起码的分析能力。 设计理念 1、读懂人物。在通读教材的前提下,可以用“三问”引导学生把握内容、分析人物。 2、读懂作者。作者在父亲身上倾注了怎样的情感? 3、读出自己。联系生活,理解﹑感悟父亲。 知识目标 1、理解并识记文中生字、生词。 2、把握父亲形象的特点及意蕴。 能力目标 1、把握课文的叙述角度,试用第三人称说说本文的故事梗概。 2、学习抓住关键语句来理解故事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目标 感受父亲性格中的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从而联想到自己的父亲,感悟自己的父亲。 教学重点 1、能够用第三人称复述小说的故事情节,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理解、分析“父亲”的形象。 教学难点 感悟主题,理解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采用讨论、质疑等方法使学生动脑动手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法。 教具安排 幻灯片小黑板。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好教学设计和多媒体课件,并布置学生预习。 2、学生课前预习课文,了解生字词和文章大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图片(天坛祈年殿、中山陵) 师介绍图片中台阶的丰富意义,普通老百姓家的住房也有台阶:它有什么意义呢?下面,让我们随着当代作家李森祥老师的步伐,踏上又一个台阶。 (板书:台阶李森祥) 【导语设计用图片中的台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出示学习目标:(课件出示) 1、理解并识记文中的生字词。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父亲的形象特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3﹑感受父亲性格中的艰苦创业的精神、坚韧不拔的毅力。联系生活,感悟父亲。 【明确学习目标,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 三、检查课前预习 (1)、作者介绍:李森祥,浙江衢州人。1986年发表著作后迅速成长。他的小说以、军营两大生活为主要题材,塑造出一系列生动的普通的质朴形象。其作品获《小说月报》第四届百花奖。他也是电视剧《天下粮仓》编剧之一。 (2)、字词积累 涎,水筹,划凹,凼尴,尬黏,性头,颅揩,一把。 四、自主、合作学习 (课件展示)读书之境界: 读懂人物。 读懂作者。 读出自己。 下面就请同学也像攀登台阶一样,开始我们本节课的学习之旅吧。 (一)、细读课文,读懂人物 阅读小说,首先要了解她的故事内容,下面我们就来攀登第一级台阶 师:快速浏览课文,用第三人称概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要求讲清楚: 1、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屋子? 2、父亲是怎样造成有高台阶的屋子的? 3、新屋造好了,父亲怎么样了? 师:我们知道了父亲造高台阶新屋的不易,让我们进一步的走进这位父亲的感人形象。 跳读课文,划出文中最让你感动,最能表现父亲形象特点的语句。以“从……看到了父亲是一个的人”为题说一段话。 师生共同总结父亲形象:勤劳、顽强、淳朴、善良、谦卑、倔强、要强、有志气、不甘人后、愚公移山的精神,坚忍不拔的毅力。 【学生通过两次不同要求的朗读,特别是在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中要,要抓住重点。通过这样的训练,使学生对课文有了整体的感知,为下一步教学奠定了坚定的基础。】 (二)深入探究,读懂作者 师:我们从作者的动情描绘中感受到了父亲的勤劳、淳朴、坚强、谦卑,那么作者通过造台阶塑造这一人物形象,要表达什么样的中心呢?(可以多角度考虑,不要局限于一种) (参考:作者对父亲的优秀品质表示敬仰和赞叹,对父亲身上的中国传统农民特有的谦卑表示同情,对改变农村的面貌寄予希望!) (三)情感升华,读出自己 小说作品以现实生活为基础,它来自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我们读了《台阶》中的父亲,想起了生活中无数的父亲……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攀登第三级台阶。 1、首先请大家欣赏一首歌曲《父亲》。(播放歌曲) 一曲《父亲》唱出了天下父亲的辛酸和快乐。是啊,父亲是登天的云梯,撑起子女的未来;父亲是拉车的牛,承载家庭的重担;父亲给我们一片蓝天,父亲给了我们一方沃土。父亲是我们心中永远的太阳。此时此刻你一定想对父亲说些什么呢?准备一下,来说一说。 【此环节把课本和生活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学了《台阶》一文,我们看到了父亲伟大的品质。但这篇文章的魅力决不而已。其感人之处更在于深含着那种淡淡凄楚和辛酸,我们在探究文学魅力的同时,更应关注偏远农村生产力水平低下,人民生活极端困苦的现状及深受传统思想束缚的愚昧。对我们农村的孩子来说,应将亿万农民的幸福铭记在心,奋发图强、努力学习! 【此环节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有了系统、完整的印象。】 六、布置作业 回家之后为父亲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 2020初二上册语文教案(三) 教学目标 1、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 2、了解本文所描绘的理想社会,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正确理解作者的理想。 3、朗读、背诵课文。 过程和方法目标 1、加强朗读训练,提高诵读能力。 2、把握本文虚景实写,实中有虚的写作手法,要求学生运用想象探究故事中的某些细节,培养其想像能力和探究能力,逐步提高对作品的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 肯定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大胆追求,激发学生向着更高更远的理想勇往直前。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理解文章的叙事线索。 难点: 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教学方法 1、朗读法。2、讨论与点拨相结合。3、品读法。4、延伸阅读。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已打印好的文字资料、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导入新课,作者、作品及背景介绍;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情韵;整体感知文意,要求学生复述课文,概述桃花源给自己留下的印象。 教学步骤 一、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豁然(huo)严然(yau)阡陌(qianmo)诣(yi) 2、熟读课文,查字典,参考课文注释,试翻译课文。 二、导入 1、作者简介:(多媒体显示其画像) 2、导语: 同学们学过“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吗?它是晋朝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现在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 三、课文分析 1、朗读课文。(或听老师范读,听课文录音后齐读课文) 2、请同学们试翻译课文。(每生翻译一句) 3、掌握课文注释的词语。(补充注释如下) 为业:靠……谋生。缘:沿。夹岸:夹着溪流两岸。杂:别的。鲜美:鲜艳美丽。异:诧异。穷:穷尽。舍:舍弃,放弃。豁然:开通、敞亮的样子。开朗:开阔明亮。平旷:平坦开阔。属:类。悉:全。信然自乐:喜悦,心满意足。所从来:从哪儿来。咸:都。问讯:打听消息。先世:祖先。妻子:妻子儿女。邑人:同乡人。不复出焉:不再从这里出去。焉:于之,从这里。间隔:断绝了往来。皆:都。叹惋:感叹,惋惜。延:请。语告:告诉(他)说。不足:不值得。既:已经。志:做记号。诣:拜见,卧…·怯。如此:像这样。遣:派。欣然:高兴地。 四、小结 1、古今词义。 2、一词多义 3、判断句 五、作业 1、课后练习。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分步讨论问题,整体掌握文章内容。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疏通了文章意思,这节课我们一起分析文章的'内容。 二、课文分析 1、朗读课文,试背诵课文。 2、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按渔人行踪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第二部分(第2~3节)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第三部分(从第4节到完)写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派人先后探访桃源未果的情形。 3、提问:渔人怎么发现桃花源的? 讨论并归纳: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人。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4、提问: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讨论并归纳: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5、提问: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的? 讨论并归纳: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6、提问: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的? 讨论并归纳: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7、提问: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 讨论并归纳:写出桃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源与世隔绝的久远。 8、提问:渔人—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讨论并归纳: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9、提问: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 10、提问: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讨论并归纳: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虚构的。 11、提问: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么评价? 讨论并归纳: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 三、小结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故事曲折回环。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中心思想) 四、作业 1、课后练习。 2、练习册上的作业。 五、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通过本课的学习,同学们领略了桃花源的美景,但是对文言文中的虚词的掌握还不够好,这还需努力。
八年级语文上册知识点总结
虽然在学习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不顺心的事,但古人说得好——吃一堑,长一智。多了一次失败,就多了一次教训;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 八年级 语文上册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目录 八年级语文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语文知识点 八年级语文知识点总结归纳 八年级 语文知识 点 总结 三峡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阙quē曦xī襄xiāng陵湍tuān 漱shù属zhǔ引凄异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夏水襄陵。襄:上。 (2)沿溯阻绝。沿:顺流而下。溯:逆流而上。 (3)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奔:飞奔的马。疾:快。 (4)素湍绿潭。湍:急流的水。 (5)清荣峻茂,良多趣味。良:实在。 (6)属引凄异。属:连接。引:延长。 (7)哀转久绝。绝;消失,停止。 (8)悬泉瀑布,飞漱其间。飞漱:急流冲荡。 二、重点 句子 背记知识清单 1.用原文填空。 (1)写三峡连绵、高耸的山势的句子是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写三峡夏季水势之大的句子是流之速的句子是夏水襄陵,沿溯阻绝。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用以渲染三峡凄清悲凉气氛的渔歌是:“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点拨:“阙”“曦”“襄”等字易写错。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如果不是正午或半夜,是不能见到日月的。点拨:重点理解“自非”“亭午”“夜分”等词语。 (2)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白色的急流清波回旋,绿色的水潭倒映出各种景物的影子。 点拨:重点理解“素湍”“回清”等词语。 (3)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是趣味无穷。点拨:重点理解“清”“荣”“峻”“茂”等词语。 (4)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常常听到高处传来猿猴的叫声,凄厉异常,绵延不息。(那叫声)在空谷中回荡,哀婉凄切,久久不绝。 点拨:重点理解“属”“引”“绝”等词语。 三、段背记知识清单 默写描写三峡四季景色的内容。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点拨:这三段分别描写了三峡夏、春冬、秋等四季景色。 四、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三峡》选自《水经注》,作者郦道元(人名),北魏(朝代)地理学家(称谓)。 八年级语文知识点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颓tuí鳞lín藻zǎo荇xìng 2.解释下面加点词语。 (1)五色交辉。交辉:交相辉映。 (2)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四时:四季。 (3)晓雾将歇。歇:消散。 (4)夕日欲颓。颓:坠落。 (5)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参与,这里指欣赏。 (6)念无与为乐者。念:考虑,想到。 (7)相与步于中庭。相与:共同,一起。 (8)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只是。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用原文填空。 (1)《答谢中书书》中表现山水相映之美的句子是高峰人云,清流见底。表现色彩配合之美的句子是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表现晨昏变化之美的句子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2)《记承天寺夜游》中写庭院月色美景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山水的美,自古以来(人们)都喜欢谈论。 (2)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青青的树林,翠绿的竹子,四季都有。 (3)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自从谢灵运以来,不再有能够欣赏这种奇异景色的人了。 点拨:重点理解“康乐”“与”等词语的意思。 (4)念无与为乐者。 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点拨:重点理解“念”“为”等词语。 (5)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庭院地面像积水一般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草交织纵横,那大概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 点拨:这是个比喻句,要弄清本体和喻体。 (6)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缺少像我们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点拨:重点理解“但”“闲人”等词语。 三、段背记知识清单 1.默写《答谢中书书》一文。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人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默写《记承天寺夜游》一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四、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1.《答谢中书书》的作者陶弘景(人名)南北朝时期思想家、医学家、文学家(称谓)。 2.记承天寺夜游》的作者是苏轼,北宋朝文学家(称谓)。 八年级语文知识点总 结归纳 诗四首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荒秽huì荷hè锄候骑jì 都dū护燕yān然豚tún 点拨:注意多音字“荷”“骑”“都”“燕”的读音。 2.解释加点的词语。 (1)带月荷锄归荷:扛着。 (2)但使愿无违但:只。 (3)江人大荒流大荒:广阔无际的原野。 (4)仍怜故乡水怜;爱。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2.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3.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4.《归园田居(其三)》中写诗人早出晚归到田园劳动的句子是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5.《使至塞上》中描绘出意境雄浑、浩瀚壮美的沙漠景象的诗句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6.《渡荆门送别》中用比喻描写水中月、天亡云的美丽景象的涛句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7.《游山西村》中蕴含深刻哲理的千古名句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三、段背记知识清单 1.默写《使至塞上》一诗。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2.默写《游山西村》一诗。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四、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1.《归园田居》的作者是东晋(朝代)诗人陶渊明。 2.《使至塞上》的作者是唐朝(朝代)诗人王维。字摩诘,苏轼称赞他的诗是“诗中有画”。 3.《渡荆门送别》的作者是唐朝,(朝代)浪漫主义诗人李白。 4.《游山西村》的作者是南宋(朝代)爱国诗人陆游。这首诗选自《剑南诗稿》。 八年级语文上册知识点总结相关 文章 : ★ 八年级语文上册知识点汇总 ★ 初二语文上册知识点整理 ★ 八年级语文上册知识点 ★ 初二语文上册知识点 ★ 初二语文上册知识点内容 ★ 初二语文上册期末必考知识点归纳 ★ 八年级语文上册复习资料 ★ 初二语文上册知识点人教版 ★ 初中语文知识点八年级上册 ★ 初二语文上册知识点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https://hm.baidu.com/hm.js?3b57837d30f874be5607a657c671896b";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