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式太极拳56式口令是什么?
1、起势2、右金刚捣碓3、揽扎衣4、右六封四闭5、左单鞭6、搬拦捶7、护心捶8、白鹤亮翅9、斜行拗步10、提收11、前趟12、左掩手肱拳13、披身捶15、青龙出水16、斩手17、翻花舞袖18、海底翻花19、右掩手肱拳20、左六封四闭21、右单鞭22、右云手23、左云手24、高探马25、右连珠炮26、左连珠炮27、闪通臂28、指裆捶29、白猿献果30、双推掌31、中盘32、前招33、后招34、右野马分鬃35、左野马分鬃36、摆莲跌叉37、左右金鸡独立38、倒卷肱39、退步压肘40、擦脚41、蹬一根42、海底翻花43、击地捶44、翻身二起脚45、双震脚46、蹬脚47、玉女穿梭48、顺莺肘49、裹鞭炮50、雀地龙51、上步七星52、退步跨虎53、转身摆莲54、当头炮55、左金刚捣碓56、收势
56式陈式太极拳拳谱口诀是什么?
1、起势2、右金刚捣碓3、揽扎衣4、右六封四闭5、左单鞭6、搬拦捶7、护心捶8、白鹤亮翅9、斜行拗步10、提收11、前趟12、左掩手肱拳13、披身捶15、青龙出水16、斩手17、翻花舞袖18、海底翻花19、右掩手肱拳20、左六封四闭21、右单鞭22、右云手23、左云手24、高探马25、右连珠炮26、左连珠炮27、闪通臂28、指裆捶29、白猿献果30、双推掌31、中盘32、前招33、后招34、右野马分鬃35、左野马分鬃36、摆莲跌叉37、左右金鸡独立38、倒卷肱39、退步压肘40、擦脚41、蹬一根42、海底翻花43、击地捶44、翻身二起脚45、双震脚46、蹬脚47、玉女穿梭48、顺莺肘49、裹鞭炮50、雀地龙51、上步七星52、退步跨虎53、转身摆莲54、当头炮55、左金刚捣碓56、收势
陈氏太极拳入门要说?
这里推荐给拳友的是冯志强老师1992年的著作陈式太极拳入门,过去本站曾转贴其中个别章节,广受网友欢迎。此次完整地提供给大家。下面跟随我一起看看吧。欢迎阅读。 之一:心神虚静贯始终 “练拳须从无极始、阴阳开合认真求。”这是前辈太极拳家对太极阴阳哲理,以及太极拳理的高度总结和深刻概括,对怎样练好太极拳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太极拳是静中求动、动中求静、动静相兼的运动,以虚静为本体,亦以虚静为极致。无论是先求无极的静中生动,还是行拳走架的动中求静;不论是养生保健的静养灵根,抑或是推手较技的动静相因,都离不开“虚静”二字,都是以“虚静”贯穿始终的,即始于静而又归于静。可以这样说,虚静的程度反映了习练者太极功夫的程度,太极拳功夫的提高取决于虚静功夫的深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虚静功夫就是太极拳功夫,虚则无所不容,静则无所不应。正如拳经所云: “太和元气到静时,不静不见动之奇。” 虚静,首先是心能虚静。心为一身之主宰,心能静则全体皆静,心能虚则周身皆虚,五官百骸皆从心也。身心虚静则神能安宁,神即心中之神。神宁心静则念有所止,气有所归,一念无思,一物无有,周身内外一片空灵,中气存于中,虚灵含于内,静待其动。 静待其动有三层意思:一是在静站无极桩时或行拳之前的无极式中的静待“机”动,即先天之机的发动,气动则太极生,此时开始练拳为最妙。二是在行拳时,一势既完时静待下一势的“势”动,即动而复静,静中有预动之势,内气若能运到十分充足则下势之机自然跃跃欲动,势有回环而一气流通;此处尤须注意,不可半途折返。三是在推手较技时的静待 “彼”动,即舍己从人之谓,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推手较技时,若能身心虚静,则精神内固,气不散乱,神气合一,意在人先,感觉灵敏,人不知我而我独知人,以静制动,后发先至。 太极拳架的练习既是动中求静,亦是静中有动,即虽动而静,视动犹静。待拳势动作纯熟、通顺、连贯、协调以后,要平心静气地用意运气,轻轻开始,慢慢执行,默默停止,静心想着阴阳开合,静心听着天机流动,静心看着浩气流转,周身上下浑然不觉,四肢百骸荡然无存,“不知身之为我,我之为身”,惟有心中一片觉明景象,逐渐达到始于无形、归于无迹的太极太和之原象。 太极拳功夫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祛病延年的养生功夫,一是强身防身的技击功夫,二者统一方能显出太极拳的功效。太极拳之所以有显著的养生功效,究其原因就在于贯穿始终的心神虚静。无论是站桩、活桩、单操单练还是套路练习时,都要思想集中,精神蕴蓄,心静神宁,杂念不起,全神贯注于“阴阳自然开合、天机自然执行”之中,逐渐达到练功人静、动中有静的效果,而且越练越虚静,物我两忘,一片神行,使大脑得到充分的休息,消除疲劳,而又益智补脑,使中枢神经系统得到更好的调节,血液回圈、新陈代谢的能力得到提高,从而较好地调整脏腑机能,调节生理,达到最佳状态,增强体质,有病则除,无病强身,延年益寿。所以心神虚静贯始终是习拳练功之首要。亦可称之为“总纲”。 陈氏太极拳入门说要之二:中正不偏一气存 太极之道即中庸之道,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拳虽小道,而本于太极正道。无论于内于外、于神于形、于体于用,凡一阴一阳都要择中而行,一开一合都要择中而运,一收一放都要由中而发,一虚一实都要居中而换,一动一静都要从中而变,总之都要以中和之道而行之,使全身上下中气贯通,周身内外一气流转。无所偏倚则不惧他人推倒,无过无不及则不犯顶、匾、丢、抗之病,中气贯足则物来无不顺应。 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即“中正”之谓。 “打拳原是备身法”,中正在身法上的体现就是立身中正,无所偏倚。自顶而踵上下一线,周身内外左右平准。 其中以躯体的中正为主,四肢的中正虽为辅而又左右著躯体的中正。因此中正是全身的中正。人体有三节之分,上肢为梢节,躯体为中节,下肢为根节;全身又有五弓之备,两臂是两张弓,两腿是两张弓,躯体是一张弓。若能使三节贯穿成一节,五弓齐备而合一,则全体中正不偏也。 其一在于“头正项竖、虚领顶劲”。头为六阳之首,一身之主,头正则身躯自然中正端凝;项竖则脑后二大筋自然竖直,脑后二大筋间乃佐中气上下流通之路;顶劲虚领则全体精神自然领起,中气贯注神贯顶。虚者,虚虚领起,惟意思而已,不可过亦不可不及,过则气留于脑中,不及则气滞于胸中,久之皆成病。 其二在于“胸空腹实,上虚下实”。心要虚静,胸要松空,心虚则胸空,胸空则横膈膜下降,左右两肋下沉,腹部自然充实;气沉于丹田则上虚下实,上体松活圆转, *** 固若磐石,而又平心静气,则浊气自然下降至足底,清气自然上升至顶心,清升浊降,阴阳分清。 其三在于“塌腰敛臀、脊柱竖直”。腰为上 *** 之枢纽,腰要松又要虚,腰能松虚而后能塌;塌腰又须敛臀,臀部不收敛便不能塌腰;敛臀勿忘提会阴,会阴上提下不漏气;塌腰敛臀则腰劲下贯,上体虚,中部活, *** 沉稳,全体之劲能合于丹田;敛臀则骶骨有力,尾闾中正,配合虚领顶劲,则脊柱自然竖直对准,后腰命门处自然开张,中气贯于脊中,上自百会,下达会阴,如一线穿成,则身弓备也。 其四在于“两肩松开,沉肩坠肘”。两臂能否圆转全在两肩,肩为臂之枢纽,两肩不能松开,则转关不灵;两肩应放松下垂,功久骨缝自开,两臂如在肩上挂著一般。中气贯注于两肩骨缝之中,则能沉肩,由两肩骨缝而行于两肱之中,则两臂沉着虚灵;沉肩必须坠肘,肘不下坠则肩不得沉,气上浮而不得力,周身之劲合不住,且影响躯体之中正;坠肘有助沉肩,肩、肘、手三节能节节贯通,达于指梢则臂弓备也。总而言之,无论两臂两手如何运转,或上或下、或左或右,都要沉肩坠肘。 其五在于“坐胯屈膝,垂直相对”。两腿的枢纽在两胯。两胯的重要性远不仅于此。腰劲能否下贯、周身能否相合、上下能否相随、中气能否贯通、虚实能否转换、一身能否中正、左右能否平准皆在两胯。 胯和腰是相关联的,言胯必及腰,言腰必及胯,所以称“腰胯”。首先,两胯要松开,松开则圆裆,所谓开胯圆裆即此意。两胯松开并非岔开,如两胯骨缝不松开,则虽两腿岔开裆仍不会圆。圆裆讯息在外肾阴囊两旁,裆圆则回转皆灵,上下亦能合住劲。又要松胯下坐,能坐胯则足能干实踏地而自然抓地,落气到足底自然稳重如山。所谓“似坐非坐”即在此。足若不能干实踏地,则须从胯中调整。还要能落胯,坐胯为实,落胯为虚,能坐能落,有实有虚,有虚实自有中定,一身重心首系于此,而后达于足底。屈膝全在坐胯,胯能坐便自然能屈膝。切不可只屈膝不坐胯,屈膝的高度应由坐胯的程度来定,总须垂直相对,留有伸屈变化的余地而转动皆活。屈膝不可过,裆部、臀部低于膝部谓之过,膝尖超出足尖亦谓之过,过则有失中正,易受制于人;过则转关不灵,无所适从;过则膝部受损,久之则成病;过则憋气不通,难贯足底;过则劲路隔断,不能完整一气。总而言之,腿三节须“六断”,胯、膝、脚三节似断似连,形断内联,中气贯注于下肢骨髓之中则腿弓备也。 中正不偏其实“非形迹之谓,乃神自然得中之谓也”。中气贯于心’肾之中,通于脊骨之中,行于四肢骨髓之中,心神中正则形体自然不偏不倚,运劲自然无过无不及,正时亦正,斜时亦正。譬如“击地捶”定式,身形虽斜,然自顶而背而腿而足成一斜直线,中气贯穿而斜中寓正。所以中正不偏全在“以心中浩然之气,运于全体,虽有时形体斜倚,而斜倚之中自有中正之气以宰之”。上下一气贯通,内气一气流转,自然中正不偏。习拳练功须以此为准则,不论站桩、活桩、行气走架都要中正不偏一气存。
陈氏太极拳的入门要求
说到太极拳流派,我们不得不提到陈氏太极拳,陈氏太极拳是一种很受大家喜欢的拳法,如何进行陈氏太极拳入门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陈氏太极拳的入门要求。欢迎阅读! 练习陈式太极拳的入门要求 其一 在于“塌腰敛臀、脊柱竖直”。腰为上下体之枢纽,腰要松又要虚,腰能松虚而后能塌;塌腰又须敛臀,臀部不收敛便不能塌腰。 敛臀勿忘提会阴,会阴上提下不漏气;塌腰敛臀则腰劲下贯,上体虚,中部活,下体沉稳,全体之劲能合于丹田;敛臀则骶骨有力,尾闾中正,配合虚领顶劲,则脊柱自然竖直对准,后腰命门处自然开张,中气贯于脊中,上自百会,下达会阴,如一线穿成,则身弓备也。 其二 在于“胸空腹实,上虚下实”。心要虚静,胸要松空,心虚则胸空,胸空则横膈膜下降,左右两肋下沉,腹部自然充实。 气沉于丹田则上虚下实,上体松活圆转,下体固若磐石,而又平心静气,则浊气自然下降至足底,清气自然上升至顶心,清升浊降,阴阳分清。 其三 在于“头正项竖、虚领顶劲”头是我们一身之主,头正则身躯自然中正端凝,所以头部要摆正,才有利陈式太极拳的练习。 顶劲虚领则全体精神自然领起,中气贯注神贯顶。虚者,虚虚领起,惟意思而已,不可过亦不可不及,过则气留于脑中,不及则气滞于胸中,久之皆成病。 其四 在于“两肩松开,沉肩坠肘”。两臂能否圆转全在两肩,肩为臂之枢纽,两肩不能松开,则转关不灵;两肩应放松下垂,功久骨缝自开,两臂如在肩上挂着一般。 再比如护心拳的发力 合劲和发力的方法和掩手肱拳基本一致,就是在发长劲时拳头往前伸,但不是直的。 掩手肱拳和护心拳长劲在把力发到梢节的一瞬间,要把拳头攥紧,以加强旋转穿透力。 从上面的说法不难可以看出,所有的长劲其实都是有内力存在的,所以在发力的时候,动作才不会僵硬。 再比如护心拳的发力 合劲和发力的方法和掩手肱拳基本一致,就是在发长劲时拳头往前伸,但不是直的。 掩手肱拳和护心拳长劲在把力发到梢节的一瞬间,要把拳头攥紧,以加强旋转穿透力。 从上面的说法不难可以看出,所有的长劲其实都是有内力存在的,所以在发力的时候,动作才不会僵硬。 想要进行陈氏太极拳的入门学习,首先要克服自己浮躁的内心,学习太极拳要平心静气的进行,切忌心焦气躁。 陈式太极拳怎么入门 首先在练习陈式太极拳之前我们就要了解陈式太极拳的特点,即刚柔并进,实战性强,这样在练习的大方向上才不会出现偏差。 明末清初,陈王廷创老架路五套,陈式世代传习、演化,将其编排成二套拳法。各套均经过精心编排,动作速度和强度、身法劲道各有不同。 我们想要学好陈氏太极拳,就应该先对陈氏太极拳的编排有所了解,这对以后的深入练习有很好的帮助哦。 一路以四正劲“掤、捋、挤、按”的运用为主,以四隅手“采、挒、肘、靠”的运用为辅。柔中寓刚,以缠丝劲的锻炼为主,发力为辅。全身内外动分静合,一动全动,体现柔缠中显柔、缓、稳的特色。 二路也称炮捶,疾速紧凑,柔少刚多,用劲以“采、挒、肘、靠”为主,以“掤、捋、挤、按”为辅;以刚发劲为主,跳跃窜蹦,腾挪闪展。刚中带柔,体现柔缠中显刚、快、脆的特点。 锻炼原则和练法要求意、气、身三者密切配合,以意行气,源动腰脊,旋腰转脊,节节贯串。 推手的练习非常注重缠绕相随的方式,无论是太极拳的入门新手,还是太极拳的大师在打太极的时候都要追随这些特点。 在推手中以缠绕粘随为主,“纵放屈伸人莫知,诸靠缠绕我皆依”,在粘贴缠绕过程中,动用“掤、捋、挤、按”等法则,借力制动,舍已从人,听劲懂劲,发劲制敌。 陈氏太极拳的学习方法 1、由简至繁 初学者刚开始学习的时候不用太在意配合呼吸来做动作,可以先采用适合自己的呼吸,先将拳架,形态,这些基本的动作练好之后再配合呼吸练习太极,一定要先从简单的开始练习,打好基础。 2、缓慢轻柔 太极拳行拳的呼吸,比人们平时的呼吸要求更平和、徐缓、均匀、深长,达到吸之轻轻,呼之绵绵,没有闭气、憋气、向下压气、强提拉气和用劲逼气的现象。 3、腹式呼吸 太极拳行拳时要用“腹式呼吸”,把人们后天的胸式呼吸,还原为先天的腹式呼吸。要求吸气时腹部鼓起,呼气时腹部收缩,这是顺腹式呼吸。与此相反,就是逆腹式呼吸。 两者各有利弊。传统太极拳多数流派是主张采用逆腹式呼吸的,但逆腹式呼吸难度较大,它要求练拳者胸腹横膈膜有较强的升降能力。我们可以先练顺式,再练逆式。 经过一段时间呼吸训练,行拳时慢慢习惯腹式呼吸了,进而娴熟到不用意念控制,也就成为自然而然的呼吸方式了。 4、阴吸阳呼 太极拳的动作是以一阴一阳为一个动作变化周期,跟人的呼吸变化周期没有太大的差别,人的呼吸以一呼一吸为一个周期。对于练习太极的人来说,在练习的过程中两个最好做到一致。 怎样才能放松 松肩沉肘,松胯屈膝,肩部、背部、腹部、肋部肌肉均要松弛下沉。 以单鞭为例,头顶的百会穴,右手腕顶部和左手中指端这三个部位向上领劲,其余部位全部松弛下坠,呼气放松,才能感到丹田饱满,四梢气充足。 如在这种状态下练发劲,如掩手宏拳一势,旋裆转胯,缠腿转腰,一瞬间将丹田之内气贯到前拳后肘,真正体现出陈氏太极发劲的松活弹抖,完整一气。 要求周身放松,是为了将内气顺利达到梢节,尽量在中途减少“气损”。就好比电学里的导电原理,用铁丝导电与用铜丝导电的差别一样,其效果是截然不同的。 在练拳时要努力做到,周身一致,内外合一,外形在内气的催动下,一动则周身全动,一静则周身全静,动静开合,起落旋转,无不顺其自然。 在练习过程中,要细细揣摩运动时周身的旋转、折叠、开合。对于各项动作要求微妙之处,应细心体察,深入领会,不可偏执,以免在理解上产生谬误。如:立身中正,绝非铁板一块,要与动作起落、虚实的转换相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