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之春是什么
从突尼斯开始的民众上街推翻政府的运动席卷了阿拉伯世界,被国内外众多媒体欢呼为‘阿拉伯之春’。但为什么这场运动能在一夜之间兴起,到目前为止产生了什么后果,分析清楚这两点对判断这场运动背后是否有阴谋是很有帮助的。
/来自中华网社区 club.china.com/
‘阿拉伯之春’从地理上看可分为两个地区,北非地区和海湾地区。在这两个地区运动产生的结果是截然不同的,北非三国突尼斯、埃及、利比亚原政权没能控制住局势,或者下台或者暴发了内战;而海湾地区巴林、沙特、伊朗局势总体上看对现政权都是有惊无险,为什么会有这种结果我们试做分析。
欧盟以法国为主曾提出过一个‘欧盟——地中海合作伙伴计划’。北非历史上曾是法国长期的殖民地,影响至今犹存;今天利比亚的石油对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甚至德国都是最便利的能源保障;苏伊士运河对欧洲能源的输入和产品的输出更是至关重要;开发地中海地区既可以使欧洲的产品市场进一步扩大,又可以使欧盟向中东、印度洋、中国的发展获得坚实的基础。当然这一切都要以北非国家的稳定为前提!
北非三国的动荡产生了五个后果
第一:‘合作伙伴计划’已经‘胎死腹中’,环地中海经济圈成为了一个遥不可及的梦;
第二:在欧盟主要国家(法国、意大利、西班牙)能源供应上占有巨大比重的利比亚成为了一个陷入内战的国家,欧盟最便利的能源基地丧失了;
第三:北非三国的动荡很可能继续波及到阿尔及利亚,一个动荡的北非隔地中海与欧洲相望。该地区伊斯兰宗教势力的兴起和以基地组织为代表的极端势力的进入,将让欧洲的发展时刻处于威胁之中;
第四:欧盟发行的欧元必将因此受到极为负面的影响,而与欧元竞争的美元则得到了相应的加强;
第五:欧盟向中东、印度洋、中国方向发展的咽喉通路‘苏伊士运河’处于动荡之中;
那么谁能从欧洲的损失中得到好处呢?答案是很明显的,美国!
利用突尼斯、埃及人民对执政者贪污腐化的不满,利用利比亚部落间利益分配上的矛盾,美国成功地在北非点起了燎原烈火!这把火烧的就是在‘对苏冷战’结束后与美国离心离德而且日益成为美国竞争对手的欧盟!
海湾地区的运动为什么会有惊无险?
海湾地区的阿拉伯国家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美国的盟国如巴林、沙特、也门;另一种是美国的敌国如伊朗、叙利亚。对这两种国家美国当然会采取不同的策略。
对以沙特、巴林为代表的盟国,美国必然力挺其执政者,这就决定了这些国家的政权不会被推翻。但在力挺的同时,美国也施加了一定压力,要求这些‘国王、酋长、埃米尔们’作出一定亲民的让步以便改善形象;不过这些所谓‘亲民’的让步在某种意义上是为了让‘亲美派’获得更大的权力。
对‘伊朗、叙利亚’这样的敌国,美国当然希望这次所谓的‘民主运动’能将反美的执政者一举推翻,除掉中东地区国家层面上最主要的反美政权。但在伊朗,内贾德政权拥有极为坚实的群众基础,‘亲美派’一触即溃;而如果在叙利亚发动,则将面临叙利亚政府以‘镇压美以间谍暴乱’为名义的坚决打击,成功可能性渺茫。
‘美元增发’与‘油价暴涨’
‘阿拉伯之春’发生的时间与美联储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增发六千亿美元的时间是高度吻合的,这很可能不是巧合!
将‘华尔街公司的金融债务’转为‘美国国债’是‘美联储’这一私人银行的既定方针,要完成这一方针就需要大量增发美元。但汹涌而来的美元已经使全球陷入了通货膨胀,美元信誉急剧下降。这一问题是美国统治者必须解决的!因为石油是以美元结算的,所以油价涨得越高全球对美元的需求就越大,美元就能获得新的支撑;此时通过‘阿拉伯之春’将全球主要产油区陷于一片混乱,以便使石油价格迅速暴涨就会成为美国统治者的选择。这里必须指出的是,海湾地区的‘运动’处于美国的可控范围之内,不会造成对美国的真正损害。有限的‘运动’将使那些‘国王、酋长、埃米尔们’更依靠美国,将他们从高价石油上获得的美元老老实实地去买美国人宣传的‘最安全资产’——‘美国国债’,从而实现美元的‘对美国回流’。
‘阿拉伯之春’是一场‘一石多鸟’的高超谋略,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将看到更多的真相。
不过还需指出,这一谋略是有极大风险的,稍一操作不慎对美国的不利后果将是极其严重的。当然,如果真能这样也是我们中国人乐于见
阿拉伯之春的失败说明了什么
阿拉伯国家大多并没有民主基础,阿拉伯之春要求的民主转型,对这些国家来说并不现实,一个过去一直靠集权统治国家的政府,如果一朝之间就要民主化,那么动乱是难以避免的。阿拉伯国家的构成与历史决定了目前的阿拉伯国家需要强权来维护秩序,就像书中的利比亚人也说,利比亚太分裂,或许人民需要另一个独裁者。介绍这场失败的民主化运动造成的后续影响便是恐怖主义火苗的蔓延,不过即便没有这次阿拉伯之春,就中东地区畸形的形态来看,这样的情况也早晚会发生。中东地区的恐怖主义早已形成了,而美国在伊拉克战争中所犯的错误则成为了泼在中东大地上的汽油,普通群众对美国及西方的恨意被极端宗教主义者利用,化为了地狱的火焰,它已经反噬西方,民主将被慢慢吞没,民族主义则会取而代之。
阿拉伯之春对中国有什么影响
给中国政治发展构成一定压力外,它给中国带来了三方面的消极影响。1、它会影响中国的能源安全。中国是一个能源消费大国。2010年,中国能源消费增幅为11.2%,能源消费量占全球能源消费总量的20,3%,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能源消费国,其中进口294.5百万吨,占中国石油消费量的68.7%,而从中东北非地区进口128.5百万吨,占中国进口石油量43.6%。可见,中东北非在中国能源进口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如果中东北非地区长期陷入动荡和混乱,就会影响中国从该地区进口石油,从而导致国内能源紧张,打乱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步伐。2、增加了中国目前处理与部分阿拉伯国家关系的难度。中国既是阿拉伯各国政府的好朋友,也是阿拉伯人民的好朋友。在阿拉伯国家反对外来侵略、发展本国经济的进程中,中国曾给予了力所能及的支持和援助。那时,由于这些国家的政府和人民奋斗目标一致,因此中国发展与它们的关系相对比较容易。“阿拉伯之春”发生后,部分民众与执政当局处于严重的对立状态,这使得中国处理与有关阿拉伯国家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陷入了两难境地。3、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的国际形象。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内发展中国家的唯一代表。在政治上,中国坚持原则,仗义执言,在国际舞台上主动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合法权益。在经济上,中国坚持互利共赢,推动南南合作,促进发展中国家共同发展。这些使中国树立了良好的国际形象,赢得了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赞许和支持。然而,“阿拉伯之春”发生后,中国的国际形象在阿拉伯国家遭受了很大的影响。扩展资料:阿拉伯之春出现的原因国家的专制统治、政治体制僵化、人权的侵犯、政府贪污腐败、国民经济衰退、失业率居高不下、人民生活贫困;领导人长期执政,不思改革,政治经济分配不透明等等。2008全球金融危机加剧了阿拉伯世界的经济困难,推动了革命运动的爆发。另外,人口结构中大量受过一定教育、熟谙网络且对现状不满的年轻人成为了这次运动中的主要角色。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次运动中,现代移动通讯技术和互联网社交媒体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导火索发生在突尼斯的自焚事件是整个“阿拉伯之春”运动的导火索。2010年1月2月17日,26岁年轻人穆罕默德·布瓦吉吉因经济不景气而无法找到工作,在家庭经济负担的重压下,无奈做起小贩,期间遭受当地警察的粗暴对待,抗议自焚,不治身亡。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阿拉伯之春
什么是阿拉伯之春
西方媒体所称的“阿拉伯之春”,系指自2010年12月份突尼斯一些城镇爆发动乱以来,阿拉伯世界一些国家民众纷纷走上街头,要求推翻本国的专制政体的行动,西方媒体称之为“和平抵抗运动”,并乐观地把“一个新中东即将诞生”预见为这个运动的前景,认为这个“阿拉伯之春”属于谙熟互联网、要求和世界其它大部分地区一样享有基本民主权利的年轻一代。
2011年3月18日,也门首都萨那武装人员向反政府示威者人群开火,估计有45人被打死,至少300人受伤。事件规模(4张) 18日,叙利亚多座城市发生小规模示威活动,当局试图进行镇压,导致至少3人中枪身亡。 17日凌晨,巴林对反对派领袖的居住地进行突袭,逮捕了多位反对派领导人和活动分子。 从也门首都萨那,到叙利亚的大马士革,再到巴林首都麦纳麦,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里,中东地区多个国家的示威者遭到政府的强力回应,造成大量人员伤亡,这似乎标志着这些国家的政府已经放弃之前对待反对派的怀柔政策,转而对日益强硬的反对派采取更加强硬的立场,喧嚣一时的所谓“阿拉伯之春”运动似乎遭遇严重挫折。[1]
编辑本段背景
1989年,分割欧洲的柏林墙猝然倒塌。短短数月内,东欧看似坚不可摧的社会体制陷入混乱和焦虑。此后短短几个月,欧洲实施了财政和技术援助项目,开启了贸易对话,承诺欧盟东扩,最终是为了让劳动力在欧洲自由流动。15年后,欧盟东扩实现。又过了七年,欧洲内移民障碍终于废除。这促进了东欧国家的经济和政治转型。 类似故事能否在地中海以南地区重演。这是如今“阿拉伯之春”的关键经济问题。显然,同样的故事不可能发生,地中海以南国家不会加入欧盟。但是,双方可强化彼此间的经济联系,并从更密切的整合中获益。 欧盟的5亿人口与北非地区1.7亿人比邻而居。这些人自西向东,从摩洛哥阿加迪尔一直到埃及的塞得港,就在欧洲的门口,憧憬着繁荣和民主。在突尼斯和埃及,人们已经证明了推翻现政权的决心,现在不过是要求集中精力,实现国家复兴。但是,除非事态有所改善,转型的动力很可能转为失望,其中蕴藏诸多风险。 首要的是就业问题。发动突尼斯和埃及革命的年轻人中,有很多人失业。官方数据称有30%的年轻人失业,且不论该数据是否准确,但是,这些经济体显然没能吸纳过去数十年的生育潮。这些国家——埃及、利比亚、突尼斯和摩洛哥——年均经济增速为5%-6%,看似强劲,但与其劳动力人口年均2.5%的增幅相比,依然逊色不少。如要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经济增长必须更为强劲。 宏观经济形势并非主要障碍。从未来看,上述国家必须更多投资于基础设施,提供更好的教育,这必然要花很多钱。同时,为了改善宏观经济不平衡,国际援助是必要的。但是,这些都并非最紧迫的问题。 最大的障碍是经济体制。据世界银行数据,在埃及,获得建设许可证的费用为人均年收入的3倍;在阿尔及利亚,产权交易登记需要走11项不同的程序;而在“捍卫股东抵制管理权滥用”的183个国家中,摩洛哥排名第154位。 这仅仅是少数例证。所有问题都表明,上述国家的经济发展受到官僚体制、垄断租金的掣肘。而这通常都源于政治庇护或裙带关系。还有,僵化的信贷市场也制约了经济发展。这些障碍使企业的发展步履维艰。 如把曾用于东欧的、基于引进欧盟法律的解决方案引入北非,显然是行不通的。但是,政治革命为经济解放提供了难得机遇。目前,那些上街示威、瓦解僵化政体的人士能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欧盟可为其改革建立激励机制,并调动欧洲复兴开发银行提供支持。
编辑本段中东严打
也门战况
18日,在也门首都萨那,武装人员向反政府示威者人群开火,估计有45人被打死,至少300人受伤。也门总统萨利赫随后宣布进入紧急状态。 周五流血事件是1月份示威者开始号召结束萨利赫32年统治以来,也门首都最显著的暴力升级。单这一天的死亡人数,就超过了此前也门与示威相关的死亡人数(估计是40人)。 枪声响起。可以看到枪手从建筑物楼顶朝着成千上万的人群开枪,黑烟从示威场地边缘涌来。一些目击者说,黑烟来自轮胎燃烧,形成的烟幕有助于掩盖枪手的位置。 事件发生几个小时后,萨利赫宣布进入紧急状态,从而限制了迁徙自由、集会和出版的自由。当地媒体报道,根据紧急状态法律,警察在执行调查和逮捕任务时不受也门刑法典的管辖。 最近发生在萨那的诸多冲突当中,一直有安全部队发射实弹、橡皮子弹、催泪弹和水炮来驱散示威者。目击者说,周五枪击事件期间看不到安全部队的身影。他们说,朝人群开枪的人穿着平民服装。 在宣布进入紧急状态的新闻发布会上,萨利赫表示了难过,并将暴力归咎于示威者。他说,很明显,这些帐篷里面有武装分子,开枪的就是他们。 美国针对它的这个盟国和受援国发表声明,强烈抨击武力的使用,抨击的直白程度难得一见。 美国总统奥巴马表示强烈谴责今天发生在也门的暴力,并呼吁萨利赫总统遵守他的公开承诺,允许示威活动和平进行。白宫最高反恐顾问布瑞南周五说,他打算致电萨利赫。他说,美国“强烈谴责”针对和平示威者使用暴力。这些声明是美国迄今为止对也门动乱应对措施发表的最强烈谴责,反映了它与萨利赫之间的日益不和。美国在阿拉伯半岛打击也门基地组织的行动中,萨利赫是它的一个合作伙伴。
叙利亚情况
据活动分子和人权组织称,周五祈祷仪式结束后,叙利亚多座城市发生小规模示威活动,当局试图进行镇压,导致至少3人中枪身亡。 过去三天的抗议活动是叙利亚首次出现大规模骚乱,是叙利亚总统巴沙尔·阿萨德从2000年接任父亲哈菲兹·阿萨德掌权以来面临的最严峻挑战。为了平息日益加剧的骚乱,叙利亚政府近几天已经强调将会在今年进行改革。 周五示威者与安全部队的冲突发生在南部城市德拉,这里的集会规模最大。活动分子称抗议者达数百人,但无法得到证实。其他发生抗议活动的城市包括沿海港口巴尼亚斯、首都大马士革以北的霍姆斯、东部城市代尔祖尔以及首都大马士革,位于大马士革中心的倭马亚清真寺内举行了小规模集会。 德拉的一名活动分子说,安全部队向抗议者发射了实弹。网上流传的一段视频显示,消防车向人群喷水。一名目击者对媒体说,直升机部队空运来了士兵。 一个名为“尊严日”( Day of Dignity)的Facebook群组召集了抗议活动。化名奥姆朗的一名活动分子说,抗议活动不是提前计划的,是由众多毫无关联的人共同发起的。他掌握着分布在全国各地的消息源。叙利亚官方媒体说,“煽动者”试图破坏财产并焚烧汽车和建筑,安全部队为了保护叙利亚公民而介入。 在华盛顿,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发言人维特说,美国强烈谴责这起暴力事件。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对有人被打死的消息表示关注,并敦促叙利亚当局不要使用暴力。 叙利亚几天来不断发生抗议活动,活动人士呼吁巴沙尔总统的政府释放政治犯,并让民众享有更多自由。
巴林情况
巴林政府继续试图镇压该国最近发生的起义。周四凌晨,巴林对反对派领袖的居住地进行突袭,逮捕了多位反对派领导人和活动分子。巴林是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海湾岛国。 巴林最大反对组织al-Wefaq高级成员哈利尔说,被逮捕者包括强硬派哈克运动(Haq)领袖穆夏玛和哈克运动高级成员阿尔辛加赛。上个月流亡的穆夏玛获政府特赦从伦敦回国。哈克领导人一直在呼吁推翻巴林王室。哈利尔说,形势每况愈下,大家都在担心自己的安全。 巴林还拆除了一座成为示威中心的300英尺(约91米)纪念碑。周三,数千名抗议者占领了首都麦纳麦金融区的大片区域,抗议者主要为什叶派人士,军队支持的安全部队将抗议者赶出市中心,以镇压日渐强大的抗议运动。巴林国王阿勒哈利法已宣布全国进入为期三个月的紧急状态,首都部分地区已实施12小时宵禁。 本周早些时候,来自沙特阿拉伯的1000名士兵和阿联酋的500名警察抵达巴林,紧张局势加剧。此前美国曾警告此举会导致局势恶化。军队出面加剧了对发生宗教冲突的担忧,也导致人们更加担心伊朗可能会干涉。伊朗是与沙特竞争地区影响力的主要对手。 哈利尔称,周四被逮捕的反对派人士还包括什叶派激进分子侯赛因,上个月政府发放特赦令以缓和抗议者的要求,他与其他307名囚犯一起获得赦免,另外还包括逊尼派组织全国民主行动协会领袖谢里夫,该协会属于温和派。 当地媒体报道,12名高级法官和巴林议会指定上议院舒拉委员会(Shura council)7名委员已经辞职,以抗议巴林暴力升级。巴林六个主要反对党及非宗教团体发表的一份声明证实了这些报道。 鉴于巴林政府的举措,美国态度大幅改变,先前表示可以理解巴林国王要求外援用意,国务卿希拉里16日却说波斯湾国家出兵巴林不是解决之道,“我们希望巴林政府节制,善尽人道责任”,但她未谴责镇压。奥巴马也致电沙特阿拉伯与巴林国王,表达深切关注,并强调政治改革的重要。 标准普尔公司(S&P)18日调降巴林评等两级,理由是这个波斯湾国家始终难以平息一个多月来的街头斗争,政治动荡局势日益升温。 标普公司把巴林的长期外国货币债信评等调降两级,从A-降至B,为投资级中第二低的评级;本国货币短期债信评等也降至A-3,两者展望都维持负向,显示未来可能再调降。另一家信评业者惠誉公司15日已把巴林债信评等降至与标普公司相同的水平。 标普分析师努恩说:“政治动荡升温正持续伤害巴林的经济模式,巴林政府虽已企图借要求波斯湾合作理事会(GCC)的部队进入该国以恢复秩序,但此举已触怒该国的什叶派,并引发伊朗强烈抨击。” 标普指出,巴林宣布戒严可能造成社会两极化,无法稳定“受到严厉批评的政治局势”,这场动荡也可能损害巴林的金融中心和观光胜地地位。
中东地区近期发生过几次战争?分别是什么?
这个近期是多近呢?二战结束后中东地区发生过10次战争。其中3次发生在本世纪。
2014年9月持续至今,ISIS战争:
2003年第二次美索不达米亚战争爆发后,在阿富汗生存空间极度萎缩的“神论与圣战组织”迁往美索不达米亚并加盟“基地”组织,从此以“基地”组织伊拉克分支的名义开展活动。
2006年10月,“基地”组织伊拉克分支宣布建立“伊拉克伊斯兰国”
2011年叙利亚内战爆发,“伊拉克伊斯兰国”在美国支持下背叛“基地”入侵叙利亚,并与“基地”组织叙利亚直属分支“努斯拉阵线”爆发激烈冲突。
2013年更名为“伊拉克与沙姆伊斯兰国”
2013年4月9日美国为了利用IS颠覆叙利亚将“伊拉克与沙姆伊斯兰国”与叙利亚恐怖组织“胜利阵线”联合,称为“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兰国”(ISIL)。
2014年6月29日,“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兰国”的领导人阿布·贝克尔·巴格达迪自称为哈里发,将政权更名为“伊拉克和大叙利亚伊斯兰国”,并宣称自身对于整个穆斯林世界(包括历史上阿拉伯帝国曾统治的地区)拥有权威地位。随后掉头东进进攻美国扶持的美索不达米亚伪政权。
2014年9月,美国组建了一个包括英国、法国等54个国家和欧盟、北约以及阿盟等地区组织在内的国际联盟以镇压IS的反美民族解放运动。
2011年年初持续至今,叙利内战:
2011年1月26日美国唆使叙利亚恐怖分子借“阿拉伯之春”的机会在叙利亚国内制造暴乱,并于3月15日升级为内战。
2003年3月20日~2011年12月18日,第二次美索不达米亚战争:
美国为了控制中东地区,推翻伊拉克共和国政府于2003年3月20日,再次入侵伊拉克共和国。侵占全境、绑架并杀害其总统萨达姆·侯赛因、扶持伪政权。
1990年8月2日~2月28日,第一次美素不达米亚战争:
历史上阿拉伯帝国分裂后黑衣大食定都于巴格达,因此定都于巴格达的伊拉克共和国一直有推翻阿拉伯世界专制帝制统一阿拉伯世界的想法;在两伊战争期间伊拉克共和国一直受到美国的支持,自以为美国会支持他们的任何行动。因此两伊战争一结束就积极筹划统一中东的战争,第一个目标就是南方的小君主国科威特。1990年8月2日,伊拉克伊斯兰革命卫队跨过伊科边界,侵入科威特。美国为了控制中东不可能允许中东出现强大统一的国度。因此,1991年1月17日打着联合国的幌子纠集多国进攻伊拉克伊斯兰革命卫队,在伊军撤退以后仍然穷追猛打,并侵入伊拉克。2月26日15时,伊拉克伊斯兰革命卫队真理伟大师在巴士拉城外40公里处拦截美军第7军,经钢铁肉搏,真理伟大师以全军覆没的代价成功掩护友军完成巴士拉保卫战的布防,迫使美国总统布什宣布停战。
1980年9月22日~1988年8月20日,两伊战争:
美苏为争夺中东海湾地区的控制权,分别支持伊拉克和伊朗打了八年。
1948年5月16日~1982年8月6日,为了得到主子的奖赏,美国扶持的犹太伪政权先后对阿拉伯各国发动了五次战争。
2011年,中东地区发生了称为“中东之春”的民主运动。西方势力乘机兴风作浪,持续空袭利比亚。在这一事件
(1)建筑:金字塔。(1分)法典:《汉谟拉比法典》。(1分)(2)伊期兰教、基督教。(2分)把中国的四大发明传到西方(或把印度计数符号西传,被称为阿拉伯数字)。(1分)(3)巴以问题;(1分)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内燃机的发明和广泛使用。(1分)(4)土地换和平;履行联合国的各项决议;各方加强和平对话。(言之有理,答对一点即可)(1分) 本题考查的是中东地区。中东后诞生了两大文明古国古埃及和古巴比伦王国,古埃及的古代著名建筑是金字塔,古巴比伦的著名法典《汉谟拉比法典》。伊期兰教在麦加创立、基督教在巴勒斯坦创立,故中东地区创立了伊期兰教和基督教。阿拉伯人是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把中国的四大发明传到西方,把印度计数符号西传,被称为阿拉伯数字。二战后中东地区长期动荡不安,中东问题的关键是巴以问题,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内燃机的发明和广泛使用,石油成为重要战略资源。中东地区可以以土地换和平;履行联合国的各项决议;各方加强和平对话促进中东地区和平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