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穹顶之下》写一篇议论文,求观点,还有典故,请大神指点一二
这两天,前央视记者、主持人柴静因为推出雾霾空气污染深度调查《柴静雾霾调查——穹顶之下》(后称《穹顶之下》)而成为焦点人物,虽不乏争议贬损的声音,但对她的赞誉刷红了各大网站网页。
在完整观看这个时长103分钟的专题片《穹顶之下》之后,我深为该片表现的诚意、理性、担当所感动,应当说,它的确向我这个缺少专业知识的普通观众,普及性地解答了这三个问题:雾霾是什么,它从哪儿来,我们怎么办。毫无疑问,《穹顶之下》在今年两会之前推出,也势必成为两会焦点话题,它对于我国治理雾霾决心和决策的推动意义,也是不容置疑的。
但是,作为《穹顶之下》的一位观众,我认为,“柴静的意义”是远不限于促进雾霾治理的。“柴静的意义”,应当从公民精神建设的层面来理解。
【中国社会的良知】柴静在片子自述,她制作这部专题片的初始动机是为了给自己出生即患肿瘤的女儿追求一个健康安全的生存环境。但是,她以个人身份,自费约100万元,并动用自己资深媒体人的社会资源,耗时一年多制作这部专题片,完成的一是个对关系中国亿万孩子生存安全的环境问题调查和思考。“同呼吸,共患难”,母亲柴静在片中表达的焦虑和渴求,是为天下孩子,当然也是为所有生存在这个“雾霾穹顶”下的全体中国人发出的。
【中国媒体的勇气】观看《穹顶之下》,柴静作为媒体人的追究意识和批评态度是非常明确的,她始终表现了新闻监督的问责立场。她追根溯源,对无论来自企业、还是官方对造成环境污染、破坏责任的推诿,是不留情面的质询和展示。对于非环境专业人员,柴静面临的挑战和压力,既有专业方面的,又有社会方面的。她令人敬佩的勇气表现在,她为自己设定了一个需要巨大勇气和毅力才能完成的课题,而且她成功地完成了。由此,我看到中国媒体的勇气。
【中国公民的理性】今天的中国社会,面临公共问题,情绪表达多于理性追求,借此“国情”,便有某些“社会良知”不仅得意于自我无知无畏、以讹传讹,更以危言耸听、谣言惑众作为代言公众的常态。《穹顶之下》让我们看到,柴静作为一个非雾霾研究的专业人员,为了帮助观众解答“雾霾是什么,它从哪儿来,我们怎么办”,不仅竭力收集相关资料、积极向国内外专家求教,而且不惜冒险充当实验对象。《穹顶之下》是求理、讲理,以理服人的。这个专题片的力量,是牢牢的建立在对真相的渴求、对科学的尊重和对真理的敬畏之上的。《穹顶之下》表达的是一个普通公民对健康安全的生存空间的诉求,但这个诉求之所以值得敬佩,是它基于深刻的公民理性。
【中国母亲的希望】近年来,“雾霾”已经成为一个令国人绝望的名词,它不仅现实的伤害着我们的身体,而且威胁着将出生的孩子。在“雾霾穹顶”下,作为一个母亲是恐惧而绝望的——因此,逃往大洋彼岸或者放弃生育,正在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的梦想或选择。但是,通过《穹顶之下》,柴静以一个母亲的爱心和理性,告诉我们,只要我们切实认知雾霾危害,放弃我们的食欲和懒惰,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为减轻雾霾做贡献,而全社会共同努力,我们的孩子就会在不远的将来生活在干净的蓝天下。中国母亲的希望,是唤醒社会的公益精神,是激发从我做起的对我们共同的家园的爱惜和维护——这就是柴静真正要告诉我们的。
穹顶之下观后感怎么写?
这应该是本年度,或者说近几年影响力最大的一部国产纪录片了,第一次,真真正正有人,站出来,用她自己可以有的方式,关注那个关系到我们每一个人生活的问题。而且,这一时刻,她或许不仅仅是一个记者,更是一个还未出生就身患肿瘤的女孩儿的妈妈。曾经为央视著名记者的柴静,自2014年辞职后一直备受关注。今天,她公开发布了自己出资拍摄的大型空气污染深度公益调查纪录片《穹顶之下》,围绕“雾霾究竟是什么?来自何处?我们该怎么办?”的主题展开了这一系列震撼人心的调查。在片中,柴静走访了多个污染现场寻找雾霾的根源,并在影片当中仔细的分析了雾霾是何种原因所导致以及是否存在解决方法。柴静在片中给出了大量数据,有力的给出雾霾的解决之道,并为小编这样的大气环保零认知者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扫盲。最后,引用柴静曾说过的一句话:“我不是多怕死,我只是不想这么活”,也许正是这股坚韧的女强人精神支撑着柴静,将影响我们每个人乃至社会的现象问题以最直接的方式呈现在我们眼前,柴静迈出的这一大步让人深感佩服。┏ (^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