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经指数的历史点位
单位计算为日圆,最高与最低系以交易中出现的极值为准 时间 最高值 最低值1997年(平成9年) 20,910.79 14,488.211998年(平成10年)17,352.95 12,787.901999年(平成11年)19,036.08 13,122.612000年(平成12年)20,833.21 13,182.512001年(平成13年)14,556.11 9,382.952002年(平成14年)12,081.43 8,197.222003年(平成15年)11,238.63 7,603.762004年(平成16年)12,195.66 10,299.432005年(平成17年)16,445.56 10,770.582006年(平成18年)17,563.37 14,045.532007年(平成19年)18,300.39 14,669.852008年(平成20年)15,156.66 6,994.902009年(平成21年)10,767.00 7,021.28
轴承名称什么含义?
NUP08EM/P6CNP
NUP:圆柱滚子轴承类型代号
EM:加强保持架
P6:轴承质量等级,另外还有 P0 P5 P4 P2等
CN: 正常的径向内部游隙
P: 注塑成型笼式玻璃纤维增强聚酰胺66
NUP2209E/P6U0019
E:加强的意思
6311-Z/C3V2
Z: 轴承一面带有金属防尘盖
C3: 轴承游隙符合C3组
V2: V代表轴承振动速度的组别,分为V、V1、V2、V3、V4,组别越大,要求轴承振动速度值越小
6311-2Z/R1
2Z: 轴承两面带有金属防尘盖
R1:
23176CA/C91W33
CA: 一体黄铜保持架
C91
W33:轴承带有油槽和油孔
6313/V1
V1:V代表轴承振动速度的组别,分为V、V1、V2、V3、V4,组别越大,要求轴承振动速度值越小
7022ACM
AC:角接触球轴承的角度25度
M: 黄铜保持架
6330M/P63
M: 黄铜保持架
P63:P63=P6+C3 质量等级P6,游隙符合C3组
6213-Z/DL6
Z: 轴承一面带有金属防尘盖
DL6:
教育/科学 -> 理工学科 -> 数学1+1=?
一种答案:1+1=0
(你是头脑比较零活的人)
这种人适合做人事工作,他可以用一个人对付另一个人,自己鱼翁得利,比较会整人,仕途会爬的很快,用谁交谁,真正的朋友很少。
第二种答案:1+1=1
(你的学历可能比较高,明知道等于二,但认为不会出现这么简单的问题,脑子比较复杂)
这类人的优点是一般具有管理协调能力,具有凝聚力,能让两个人拧成一股绳,这种人适合做企业的领导者。
第三种答案:1+1=2
(一般幼儿园小朋友会脱口而出)
这类人具有原则性,不管你是什么样的,我都按规律办事,做事严谨,比较适合做学者,科学家,如搞搞"神七"等
第四种答案:1+1=3
(你属于家庭主妇型),
这样的人将来一定会是好丈夫、好妻子型,会生活的人,和这样的人结婚比较幸福。
第五种答案:1+1>2
(你是外向型人,做事有激情)
这样的人能把每个事物的优点发现出来。有头脑。能把有限的力量发挥至无限,可以做政治家、军事家等。
第六种答案:1+1=王
(你属于不无正业型,也可能你是小学在读)
这样的人做科研工作或做技术开发。空间思维能力比较强。
第七种答案:1+1=丰
(你很冷静,看问题有深度)
这种人做发明家比较合适,想象力丰富,而且逻辑思维能力强。
第八种答案:1+1=田
(你很有思想,喜欢换位思考)
这种人空间想象力丰富.做设计师比较合适.
第九种答案:是我同事女儿回答的。
(庵秩撕苣压槔啵?
在小丫头二岁的时候(当时他只认识二十以内的数字)我两只手每只手伸出一个食指。靠在一起问她:“宝宝,一个加上一个等于几个”她大声说:“11”。 (我晕)
数字如此之大,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料~
1+1=1表示一个爸爸和一个妈妈生了一个宝宝
1+1=3一个爸爸和一个妈妈,生了一个小宝宝后成了一个三口之家
1+1=4一个爸爸和一个妈妈,生了一对双胞胎,成了一个四口之家
哥德巴赫是德国一位中学教师,也是一位著名的数学家,生于1690年,1725年当选为俄国彼得堡科学院院士。1742年,哥德巴赫在教学中发现,每个不小于6的偶数都是两个素数(只能被和它本身整除的数)之和。如6=3+3,12=5+7等等。公元1742年6月7日哥德巴赫写信给当时的大数学家欧拉,提出了以下的猜想:
(a)任何一个>=6之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两个奇质数之和。
(b) 任何一个>=9之奇数,都可以表示成三个奇质数之和。
这就是着名的哥德巴赫猜想。欧拉在6月30日给他的回信中说,他相信这个猜想是正确的,但他不能证明。叙述如此简单的问题,连欧拉这样首屈一指的数学家都不能证明,这个猜想便引起了许多数学家的注意。从哥德巴赫提出这个猜想至今,许多数学家都不断努力想攻克它,但都没有成功。当然曾经有人作了些具体的验证工作,例如: 6 = 3 + 3, 8 = 3 + 5, 10 = 5 + 5 = 3 + 7, 12 = 5 + 7, 14 = 7 + 7 = 3 + 11,16 = 5 + 11, 18 = 5 + 13, ……等等。有人对33×108以内且大过6之偶数一一进行验算,哥德巴赫猜想(a)都成立。但严格的数学证明尚待数学家的努力。
从此,这道著名的数学难题引起了世界上成千上万数学家的注意。200年过去了,没有人证明它。哥德巴赫猜想由此成为数学皇冠上一颗可望不可及的"明珠"。 人们对哥德巴赫猜想难题的热情,历经两百多年而不衰。世界上许许多多的数学工作者,殚精竭虑,费尽心机,然而至今仍不得其解。
到了20世纪20年代,才有人开始......
你高兴,所以我高兴。朋友,希望你早日从困惑中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