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郎织女这个故事的来历是什么?
牛郎织女为中国古代著名的民间爱情故事,从牵牛星、织女星的星名衍化而来。主要讲述了牛郎是牛家庄的一个孤儿,依靠哥嫂过活。嫂子为人刻薄,经常虐待他,他被迫分家出来,靠一头老牛自耕自食。这头老牛很通灵性,有一天,织女和诸仙女下凡嬉戏,在河里洗澡,老牛劝牛郎去相见,并且告诉牛郎如果天亮之前仙女们回不去就只能留在凡间了,牛郎于是待在河边看七个仙女,他发现其中最小的仙女很漂亮,顿生爱意,想起老牛的话于是牛郎悄悄拿走了小仙女的衣服,仙女们洗好澡准备返回天庭,小仙女发现衣服不见了只能留下来,牛郎于是跟小仙女织女制造了邂逅,后来他们很谈得来明白了各自的难处,织女便做了牛郎的妻子。婚后,他们男耕女织,生了一儿一女,生活十分美满幸福。不料天帝查知此事,派王母娘娘押解织女回天庭受审。老牛不忍他们妻离子散,于是触断头上的角,变成一只小船,让牛郎挑着儿女乘船追赶。眼看就要追上织女了,王母娘娘忽然拔下头上的金钗,在天空划出了一条波涛滚滚的银河。牛郎无法过河,只能在河边与织女遥望对泣。他们坚贞的爱情感动了喜鹊,无数喜鹊飞来,用身体搭成一道跨越天河的彩桥,让牛郎织女在天河上相会。玉帝无奈,只好允许牛郎织女每年七月七日在鹊桥上会面一次,喜鹊也会在身边。以后每年的七月七日牛郎织女都会见面了。
牛郎织女的故事起源于哪个朝代?
可以追溯到西周时代,也就是三千多年以前吧。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诗经》里头有一首诗叫《大东》,它是这么讲的:“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皖彼牵牛,不以服箱。”我用现代汉语把这首诗表达出来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在天上的织女每天需要差不多14个小时在天空中运行。就是说我们如果是从织女星开始出来,一直到它落下地平线大概需要14个小时。那么过去我们叫七个时辰。在这么长的时间内,织女在天上运行,但是她没有织成一匹布。这首诗产生的时代是在西周时代,而且说河对岸的那个牛郎给她拿着箱子,但是箱子里头是空的。为什么呢?因为织女没有织出布来。在不同民族的国家里头,对银河都有一些不同的想像,比方说在西方,银河叫milk way,什么意思?就是奶路,就是由奶铺成的路。我们看到银河是一条发白颜色的这么一个光带,那么这个光带呢,被想像成奶流出来的一条路。但是milk way叫银河,这是希腊神话里头,就是它的主神宙斯的妻子赫拉,她的孩子把她的乳房抓破了,所以这个奶就流到天上去了。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想像,但是中国人的想像最浪漫,最有诗情画意。我们牛郎织女隔着一条河,而且每年在七月初七的时候,牛郎织女要通过鹊桥来相会。
牛郎织女的故事的发源地是哪里?
牛郎织女传说的发源地就在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牛郎官庄村,同时这里也是牛郎织女第一次相遇的地方,至今还保留着织女洞和牛郎庙。牛郎织女,为中国古代著名的汉族民间爱情故事,也是我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其余三个为《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哭长城》《白蛇传》),从牵牛星、织女星的星名衍化而来。故事介绍:传说古代天帝的孙女织女擅长织布,每天给天空织彩霞。她讨厌这枯燥的生活,就偷偷下到凡间,私自嫁给河西的牛郎,过上男耕女织的生活。此事惹怒了天帝,把织女捉回天宫,责令他们分离,只允许他们每年的农历七月七日在鹊桥上相会一次。他们坚贞的爱情感动了喜鹊,无数喜鹊飞来,用身体搭成一道跨越天河的喜鹊桥,让牛郎织女在天河上相会。
牛郎织女的起源地在什么地方?
牛郎织女的起源地一直存在争议,中国民协先后命名山西和顺县和河南鲁山县为中国“牛郎织女文化之乡”。流传了千百年的“牛郎织女”故事的起源地,一直在陕西省西安市、山西省和顺县、河南省鲁山县、河南省南阳市、山东省沂源书等地争执不休。燕崖乡牛郎庙旁的千年古村———牛郎官庄,村里人至今沿袭着养蚕、织布、取双七水等习俗。大贤山东麓下临沂河的峭壁上有一石洞,人称织女洞,传说是西王母囚禁织女的地方。2013年3月2日,中国民俗协会理事长刘魁立与沂源县县委书记韩国祥共同为中国牛郎织女传说研究中心揭碑,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燕崖乡成为国家指定牛郎织女故乡传说遗址。扩展资料:相关科学考究夏夜在室外乘凉的时候,可以看到头顶上方有一颗明亮的星星,旁边还有四颗小星,好像织布的梭子,那就是织女星。隔着银河,在东南方有一颗亮星,两旁各有一颗小星,那就是牛郎星,与织女星隔河相望。神话毕竟是神话,牛郎与织女要在一夜之间相会是不可能的。牛郎星和织女星都是离我们非常遥远的恒星,它们都比太阳还要巨大,只因为它们离我们十分遥远。在天文学上,测量恒星之间的距离,大多用“光年”来计算。光年就是每秒钟走30万千米的太阳光在1年里所走的距离。牛郎星离我们有16光年,织女星离我们27光年,所以看上去只是小小的光点。牛郎星与织女星之间的距离也很远,有16.4光年,与牛郎星同地球的距离差不多,即使牛郎跑得快,每天能跑100千米,要跑43亿年时间才能与织女相会。即使改成每秒飞行11千米的宇宙飞船,也要45万年才能飞到织女身边。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牛郎织女
牛郎织女故事最早出自何处?
南朝梁武帝之时,殷芸《小说》里写下了牛郎织女传说的第一个完整版本,“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年年机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容貌不暇整。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纴。天帝怒,责令归河东,但使一年一度会。”故事交代了两人的婚姻悲剧,一年一度相会也成了坚贞爱情的典范。
然而从出土的湖北《云梦秦简》文字数据来看,神话传说中牛郎与天帝之女织女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其最初原型是牛郎多次抛弃织女的婚姻悲剧。“戊申、己酉,牵牛以取织女,不果,三弃。”“戊申、己酉,牵牛以取织女而不果,不出三岁,弃若亡。”与后世传说不同的是,他们夫妻分离不是外力干涉,而是男方变心所致。人们抬头看星空,两颗明亮的星辰分别在天河的两侧闪烁,就想象这两颗星宿可能是一对夫妻,丈夫抛弃了妻子,妻子在天河的一边深情脉脉地看着对面的“负心人”。天上牵牛星和织女星的分离为何会成为人间男女婚姻悲剧的象征呢?翻看《诗经》,就会发现有些反映男权社会中由于男子变心抛弃妻子的社会悲剧,如《邺风·谷风》“将安将乐,女转弃予”,“将安将乐,弃予如遗”;《卫风·氓》“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相当部分版本中的牛郎和织女的结合并非大部分人如今所知的真心相爱,牛郎之所以能跨越门第,娶到“白富美”织女,是在老牛的指引下窃取仙衣所致,织女婚后大多是想方设法拿回仙衣逃离人间。陈泳超主编的《中国牛郎织女传说·民间文学卷》里有18篇便是如此。
这些故事在描述织女嫁给牛郎时,往往使用了“只好”“逼”之类的词汇,如石家庄地区流传的《傻牛郎和织女》中表达得最为清楚,“傻牛郎气急了,说织女不疼骨肉,绝情绝义。织女更是大骂傻牛郎:‘你不是东西!谁叫你抢走俺的衣服,逼俺成亲!你害了俺,也害了一对儿女,这都是你的罪过!’”可见织女与牛郎的结合是出于无奈,是在织女被偷了仙衣无法回天,加之又被牛郎看到了身体的情况下,不得不留在人间嫁给牛郎。
很多故事里还有一个情节值得关注,即牛郎“藏衣防妻”的情节。这恰恰证明了,织女对牛郎无爱情可言,她和牛郎结婚生子是迫于无奈——仙衣被藏。《中国牛郎织女传说·民间文学卷》有20篇包含 “藏衣防妻”的情节。牛郎对织女的态度还甚于防盗,他是出于主动,或是听从老牛的指使,把织女的仙衣藏在隐秘的地方以防止她逃跑。牛郎“藏衣防妻”在先,成为织女抛夫弃子逃回天上的一个重要前提。如吉林盘石的《鹊桥相会》中“牛郎背着织女,把她穿的长袖衫埋在门旁的石头底下”。这种防备甚至持续到婚后的每日生活之中。石家庄的 《牛郎与织女》里,牛郎“黑天白日地守着织女,总怕她跑回天上”。
从现有文献来看,最早有关拔簪划成河的文献记载,也是织女所划。宋代龚明之《中吴记闻》:“昆山县东,地名黄姑。父老相传,尝有织女,牵牛星降于此地。织女以金篦划河水,河水涌溢,牵牛因不得渡。”
牛郎织女故事形象转变,实际上是民族情感对神话传说不断进行改造的结果,不断的地加入时代的元素。从古到今,一直如此。我们目前熟悉的版本,更多是建国后《天河配》这类戏曲被改造的后果,确立了劳动、爱情、反封建的主题思想。牛郎成了劳动人民形象的代表,织女成为了追求自由爱情的代表,而王母成了封建家长的代表。
牛郎织女传说如今成为我们所熟知的爱情传说,与其长期被选入中小学语文教材有一定关系。《牛郎织女》最早入选中学语文课本的是在1955年,由时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的叶圣陶先生根据民间传说亲自改编而成的。改编后的牛郎织女传说从结构上依然保留原有的天鹅处女、仙女凡夫、两兄弟型故事形式,但在思想上则作了很大改动。最重要的改变在于把牛郎和织女两人的负面形象给消除了,更多突出了旧礼教、旧制度对青年男女的迫害。故事隐含了封建家长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对有情人的迫害,封建等级制(仙凡有别)和宗法制度(长幼有序)对牛郎的迫害。
这些保留和改编都体现在了内容上。保留的情节,有兄嫂对牛郎的迫害,“哥哥嫂子待他很不好,叫他吃剩饭,穿破衣裳,夜里在牛棚里睡。”还衣情节则是改变故事性质的重要一环,牛郎不但没有把衣服藏起不还;当牛郎听到织女问衣裳哪去了时,还主动把纱衣还给他,“牛郎听到这儿,从树林里走出来,双手托着纱衣,说:‘姑娘,别着急,你的衣裳在这儿’”……牛郎听完织女的话,就说:‘姑娘,既然天上没甚麼好,你就不用回去了。你能干活,我也能干活,咱们两个结了婚,一块儿在人间过一辈子吧。’织女想了想,说:‘你说得很对,咱们结婚,一块儿过日子吧。’”此种情形下,织女是主动留下来,属于两人有感情基础。至于此版本的王母,则完全是一个恶毒老太太的形象,“她亲自到牛郎家里,可巧牛郎在地里干活,她就一把抓住织女往外走。织女的男孩见那老太婆怒气冲冲地拉着妈妈走,就跑过来拉住妈妈的衣裳。王母娘娘狠狠地一推,孩子倒在地上。”
连环画里牛郎、织女、王母的形象
建国前民众大多通过口传方式了解、传承牛郎织女传说,因此版本主旨不一。当今民众大多通过书面文本了解牛郎织女传说,大多是以语文课本中叶圣陶改编的牛郎织女传说为底本,这是影响建国后民众对牛郎织女传说认知的重要因素。叶圣陶的改编本能够被大众接受,符合建国后废除旧礼教,追求平等,特别是追求自由爱情的社会需求,也满足了民众长期以来内心潜藏的仙女凡夫梦。
以上部分摘自网上文章
望采纳,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