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校训

时间:2025-02-19 07:45:57编辑:优化君

清华大学校训是什么?

清华大学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1914年11月5日,著名思想家、社会活动家梁启超先生到清华作了以“君子”为题的演讲,以《周易》的象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激励学子。梁启超慷慨激昂的演讲深深激励了清华学子,后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就成为清华校训,1918年4月25日出版的《清华周刊》总138期封面上出现内含“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八个字的圆形图标,1926年11月25日,由校评议会议决正式确定为清华学校校徽。1928年,清华学校正式命名为清华大学,校徽依然沿用以上八字校训。 意义:“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是清华精神的集中体现,是清华精神文化的支柱与灵魂,它不仅深刻影响了一代代清华学子,而且当毕业生走向社会后,仍然会成为他们激励自我、影响社会的精神标志。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校训是什么?

清华16字校训内容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独立精神,自由思想。”“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自是不凡,语出《易经》,因梁启超先生在清华之演讲而名扬天下,遂成校训。“独立精神,自由思想。”则出自清华大学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为王国维纪念碑所写的碑文“…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周诒春校长将这16个字定位清华大学的校训,也算是他一贯的主张体现。扩展资料:清华大学创建之初,曾由外籍教师创作了一首英文歌词的校歌,但词和曲都不令人满意。贺麟先生1925年在《清华周刊》上撰文指出:“我根本认为清华的英文校歌不能代表清华的精神,更不能代表中国文化的精神。我仔细一想,原来此歌是一位美国女士做的,才恍然觉悟此歌原来是代表很幼稚的美国化。……而此种美国化,又不是我们所需要的。”正是在这种背景下,1923年前后,学校公开征集校歌,汪鸾翔先生应征的歌词,经校内外名人评审入选。汪先生当时是清华大学教授国文和哲学的教师,为使校歌词旨隽永,他用文言文写成。三段歌词,气势宏伟,涵义深刻。贺麟先生认为,这首校歌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可以表示中国文化之精神。而同时又能符合校训,达出清华教育的宗旨。且校歌措词亦颇得体,……而大家均觉欣赏此歌。”他正式提议取消当时的英文校歌,用汪先生的中文校歌取而代之。

清华校训八个字分别是什么?

清华大学的八字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两句话出自易经,由梁启超先生在执教清华期间,为激励学子而做的演讲《论君子》中所引用,后来便成为了清华校训,沿用至今。这两句话分别出自于《易经》中乾坤二卦的《象传》,《象传》是七部十篇《易传》之一。乾卦《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思是说:天道运行不息,君子以乾卦来鞭策自己要自强努力,永不停止。坤卦《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思是说:大地地势平坦厚重,君子以坤卦来提醒自己要厚积德行,包容承载万物。“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两句成语。前者代表刚健、勤奋、积极向上、更高更远更强的奋斗精神;后者则代表柔顺、承载、包容涵养、扎扎实实、任劳任怨的奉献精神。自强不息是武,厚德载物是文;自强不息是阳,厚德载物是阴;自强不息是追求理想的方式,厚德载物是实际执行的原则;自强不息代表着天道和父亲的品质,厚德载物则是地道与母亲的美德。

清华校训八个字是什么?

清华的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八个字。“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是清华精神的集中体现,是清华精神文化的支柱与灵魂,它不仅深刻影响了一代代清华学子,而且当毕业生走向社会后,仍然会成为他们激励自我、影响社会的精神标志。自强不息’就是永远努力向前,绝不停止,这句话表现了中华民族奋斗拼搏的精神。在政治生活方面,对外来侵略决不屈服,对不良势力决不妥协;在个人生活方面强调人格独立,志不可夺。‘厚德载物’就是要有博大的胸怀,兼容并包。在中国,儒、道、释三家彼此相容,这种现象只有中国才有。西方历史有宗教战争,中国则无,这无疑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点。‘自强不息’是奋斗精神,‘厚德载物’是兼容精神。这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可以称为‘中华精神’。清华大学精神面向未来,清华大学将秉持“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和“行胜于言”的校风,坚持“中西融汇、古今贯通、文理渗透”的办学风格和“又红又专、全面发展”的培养特色,弘扬“爱国奉献、追求卓越”传统和“人文日新”精神。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正确方向、坚持立德树人、坚持服务国家、坚持改革创新,持续深入推进综合改革和“双一流”建设,实现内涵式发展,努力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方面走在前列,为国家发展、人民幸福、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以上内容参考:清华大学-学校沿革

清华大学校训

清华大学的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清华校训是从1914年冬梁启超在清华学校同方部作的题为“君子”的演讲中而来。梁启超以《周易》的两个象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卦)激励学子。他指出:君子自励犹如天体之运行刚健不息,不得一曝十寒,不应见利而进,知难而退,而应重自胜摈私欲尚果毅,不屈不挠,见义勇为,不避艰险,自强不息;同时,君子应如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容载万物,责己严,责人轻,以博大之襟怀,吸收新文明,担负起历史重任。“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两句成语。前者代表刚健、勤奋、积极向上、更高更远更强的奋斗精神;后者则代表柔顺、承载、包容涵养、扎扎实实、任劳任怨的奉献精神。自强不息是武,厚德载物是文;自强不息是阳,厚德载物是阴;自强不息是追求理想的方式,厚德载物是实际执行的原则;自强不息代表着天道和父亲的品质,厚德载物则是地道与母亲的美德。 清华大学(Tsinghua University),简称“清华”,位于北京市海淀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位列国家“双一流”、“985工程”、“211工程”,入选“2011计划”、“珠峰计划”、“强基计划”、“111计划”,为九校联盟(C9) 、松联盟、中国大学校长联谊会、亚洲大学联盟、环太平洋大学联盟、中俄综合性大学联盟 、清华—剑桥—MIT低碳大学联盟成员、中国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学技术研究的基地,被誉为“红色工程师的摇篮”。学校前身清华学堂始建于1911年,校名“清华”源于校址“清华园”地名,是晚清政府设立的留美预备学校,其建校的资金源于1908年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1912年更名为清华学校。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南迁长沙,与国立北京大学、私立南开大学组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迁至昆明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迁回清华园。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清华大学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中国高等院校1952年院系调整后成为多科性工业大学。1978年以来逐步恢复和发展为综合性的研究型大学。截至2020年12月,清华大学校园面积442.12公顷,建筑面积287.64万平方米;设有21个学院、59教学系,开设有82个本科专业;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0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2个,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60个;有教职工15772人,在校生53302人。1911年2月,清政府在北京城内设立的游美学务处和筹建中的游美肄业馆迁入西北郊外的清华园办公,并将校名定为“清华学堂”。4月29日,清华学堂正式开学。清华学堂大楼东北侧,有一组灰砖红瓦坡顶的欧式建筑,曾是清华最早的礼堂。它落成于1911年,但直到1923年成为学校课外训育活动的场所后,这组建筑才获得“同方部”的名称。清华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即是从1914年冬梁启超在清华学校同方部作的题为“君子”的演讲中而来。1914年11月,梁启超到清华演讲,以《周易》的两个象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卦)激励学子,指出:君子自励犹如天体之运行刚健不息,不得一曝十寒,不应见利而进,知难而退,而应重自胜摈私欲尚果毅,不屈不挠,见义勇为,不避艰险,自强不息;同时,君子应如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容载万物,责己严,责人轻,以博大之襟怀,吸收新文明,改良我社会,促进我政治,以宽厚的道德,担负起历史重任。梁启超慷慨激昂的演讲深深激励了清华学子,后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被概括成清华大学的校训。梁启超对清华情有独钟,将孩子梁思成、梁思永送到清华学校念书,二人都成为享誉世界的名家大家。同时,梁启超本人十分关注清华的办学和学子的成长。他心中念念不忘的是留美学子的文化植根,曾说:“清华学生除研究西学外,当研究国学;盖国学为立国之本,建功立业,尤非国学不为功。”他欣赏清华学堂章程所述的“以培植全材、增进国力为宗旨”,“以进德修业、自强不息为教育之方针”。其实,在最初的十几年中,清华学堂一直作为一所普通的留美预备学校而设置,学生进入清华园,主要学习英文和一些欧美文化知识,中国的传统文化则相对薄弱。1925年2月,在校长曹云祥主持下,清华学校国学研究院筹备处鸣锣开张。此前,因提倡白话文而暴得大名的胡适建议曹校长采用宋、元书院的导师制,并吸取外国大学研究生院以学术论文为专题研究法来办研究院。曹校长深以为然,首先聘请由清华出身、美国哈佛大学学成归国的一代名士、年仅32岁的吴宓主持研究院筹备处事宜,并让吴拿着自己签发的聘书一一聘请。很快,在学界声名显赫的王国维、梁启超与在国外的赵元任、陈寅恪相继被聘为教授。这就是当年令天下学界为之震动,被后世广为流传并影响深远的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教授”或“四大导师”。清华校方为聘请“四大导师”来校任教,可谓不遗余力,其中一个被后世广为称道的鲜明特点是重视真才实学,不慕虚名,不轻信文凭。在“四大”之中,只有赵元任一人怀揣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学位证书,而王、梁、陈等三位均无博士、硕士头衔,甚至连学士学位也未拿到。梁启超的“文学博士”称号,是他到了清华国学院任教之后由美国耶鲁大学赠予的。年轻的陈寅恪放洋十六载,于哈佛、柏林等美国、欧洲名校转过一遍,终未能揣得一张博士文凭回来,完全是为求知而读书。许多年后,对于陈寅恪的学问人品,吴宓曾不无感慨地说道:“寅恪不但学问渊博,且深悉中西政治、社会之内幕……其历年在中国文学、鸣学及诗之一道,所启迪、指教宓者,更多不胜记也。”

上一篇:怎么样开淘宝网店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