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时间:2025-02-20 10:30:27编辑:优化君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思想感情,学习象征手法;   2、感受中华儿女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认识白杨:看一看白杨树,查一查白杨树的相关资料。   2、了解作者:查找茅盾介绍和《白杨礼赞》的写作背景。    二、导入新课:   1、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我们欣赏过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柳的风韵,我们瞻仰过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松的雄姿,我们也遥望过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梅的倩影。这节课我们将走近白杨树的生命。   白杨树是极易见的一种树,房前、屋后、河畔,公路旁都有它的身影。(多媒体再现白杨画卷,配以舒缓的背景音乐)。这些画面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优美、宁静   但是这节课,我们却要随着茅盾的笔回到抗日战争的年代,到西北高原去走一走,看看那儿生长的白杨树是一种什么样的英姿。(多媒体播放西北高原的视频,配以苍劲、粗犷的锁呐《黄土情》)。   2、检查预习:   学生之间交流作者资料,教师加以补充、提炼,多媒体出示茅盾的照片,简介及写作背景介绍。    三、解读文本   1、听课文朗读,感知文章内容。   (1)有人把散文《白杨礼赞》比作是一幅浓墨重彩的油画,那么,听读中你的脑海中浮现了哪些画面?   高原风景图白杨特写图物人联想图   (2)你是否感受到了属于黄土地属于白杨树的另一种类?那是一种怎样的树?   用白杨树是的树的句式表达。   如白杨树是力争上游的树   白杨树是质朴、坚强的树   白杨树是倔强挺立的树   2、朗读课文,理清思路   (1)学生自由朗读,教师给予朗读指导,(即:把握基调,读出感受,读准节奏)   (2)学生配乐朗读,其它同学就三个方面给予评价。   (3)在同学们的朗读中,我们又一次感受到了作者的赞美之情,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生长环境外部形象内在气质   3、寻读课文,品味美点   语言犹如文章的衣服,一篇好的文章离不开精彩的语言,你认为文中哪些词语、句子用得最帖切、生动、富于表现力。   把它们摘录下来,并且谈一谈你的理由,(先在小组内交流,每组选一个代表小组发言,最后把大家的回答加以整理,做成《白杨礼赞》一课词语积累的卡片)。   教师为学生品味语言进行方法指导。如删一删、换一换、比一比等。   并对其回答做出补充和完善。   4、精读语段,探究主旨   《白杨礼赞》所赞美的并不仅是白杨树,本文深刻的主旨,集中表现在第六自然段,精读这一语段,说说白杨有什么象征意义?   理解象征手法关键在于找出象征本体和象征对象之间的联系。白杨树与农民、哨兵和民族解放斗争中的精神之间的联系在于什么?假如你是老师,你将如何为学生理解象征搭建一座桥梁。(多媒体同步出示,白杨树、农民、哨兵等图片视频,帮助学生直观感受其相似点)   [学生间互学互教,使学生由消极、被动、机械的听众转变为积极、自主、富有创造性的参与者,并促进其深刻牢固的掌握知识。]    四、对话文本   1、与文本对话   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   文章的'结尾为什么要写楠木,你觉得多余吗?为什么?   2、与作者对话   有人说文章第5小节,对白杨树的形象的描写,语言太过平实,没有一般的写景散文生动,甚至有一些词语单调地重复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也像加过人工似的。   你是怎样看的?你是否能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白杨树的形象描绘出来?   讨论交流:表现朴素的事物,是否也要用朴素的语言?   [此问题重在培养学生质疑的意识,思辨的思维品质,不强调答案的统一。]   3、与心灵对话   在你身边是否有一些和白杨树一样平凡的普通人,你是否也能发现他们身上的美?   在你心中,美的标准是什么?(不需要给美下定义,只要谈出你对美独到的认识)   如:心灵善良是一种美   朴素是一种美   妈妈劳碌的身影是一种美   孩子纯真的笑容是一种美    五、链接生活   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的艺术手法,它不仅是文学创作的手法,而且在艺术生活中也广泛运用。   多媒体出示:象征运用欣赏(一):多媒体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五十年大庆平面广告的图片,并配以评析的文字。   象征运用欣赏(二):鲍金的油画《五种感觉》配以评析的文字。   象征运用(拓展练习):多媒体出示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标。   查阅相关资料,谈一谈你对会标图像及象征意义的理解。    六、推荐阅读   1、比较阅读《白杨》   思考:这一篇文章突出了白杨树怎样的形象特征?作者又借此寄予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相关阅读:《白杨礼赞》姐妹篇《风景谈》   多媒体出示《风景谈》内容简介,具体内容可查阅茅盾作品及研究的网站。

《白杨礼赞》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体会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白杨礼赞》教案设计7。 2、理解本文的抒情线索,学习散文状物抒情的写法。 3、学习共产党所领导下的抗日军民的正直、质朴、紧密团结、坚贞不屈的斗争精神和革命品质。 4、理解直抒胸臆的语言特点。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理解直抒胸臆的语言特点。 难点:理解本文的抒情线索,了解本文由景及树、由树及人的思路。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激趣:你最喜欢哪一种树木呢?(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尤其要讲清喜欢的`原因) 你喜欢这一种树,能不能写一篇文章表达你对它的喜爱或赞美之情呢?伟大的文学家茅盾先生喜欢白杨树,歌颂白杨树,赞美白杨树。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茅盾先生写作的《白杨礼赞》这篇文章。 二、初读课文,初步把握课文基本内容。 1、教师范读全文。 要求学生在听读时,画记难字难词,并标明自然段的序号。 2、掌握有关写作背景和文学常识。 要求学生迅速阅读课文注释①,了解写作背景。然后教师补充: 茅盾,小说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出生在浙江桐乡。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集《春蚕》、《林家铺子》等等。 3、解决生字词,疏通阅读障碍。 大毡子开垦外壳锤炼主宰倦怠 潜滋暗长旁逸斜出婆娑无边无垠坦荡如砥 恹恹欲睡晕圈虬枝楠木秀颀 4、默读全文,用笔划出作者直接对白杨树进行“礼赞”的语句,同时思考作者写美白杨树的原因,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白杨礼赞》教案设计7》。 ①指名学生读出直接赞美白杨树的语句。 明确: “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 “……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②作者为什么要反复赞美白杨树呢?用课文中的原句加以回答。 明确:“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三、再读课文,了解本文的结构层次。 激趣:本文题为“白杨礼赞”,但不是几句空洞的赞美之词,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是通过几幅优美的图画展现的。请再读课文,看一看作者共勾勒、描绘了哪几幅图画? 学生读后交流。 明确: 全文共勾勒、描绘了四幅图,每一幅都有诗情画意在其中。(见以下板书) 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高原风景图 “雄壮”“伟大”“单调” 傲然地耸立 白杨远景图 “惊奇” 力争上游 白杨特写图 决不是平凡的树 朴质、坚强、力求上进 白杨联想图 北方的农民、抗日军民 四、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指名学生朗读第一、二段。 2、讨论:作者对白杨树进行赞美,为什么要从写黄土高原写起? 明确: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以黄土高原“雄壮”“伟大”的背景衬托白杨树的不平凡。 五、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第一题的2、3小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品读课文。 1、白杨树外形的总特征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进行具体描写来突出白杨树的总特征的? 明确:作者描绘白杨树的总特征是:力争上游,倔强挺立。 作者从干、枝、叶、皮等四个方面来刻画白杨树的外形的。 齐读课文第五段。 2、作者写这篇文章的主旨反映在文章中哪些语句中?又是如何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的? 引导学生细读课文第7、8段,四人一组展开讨论,积极质疑,以加深对重点和难点的理解。 讨论后明确:作者采用先抑后扬的手法将白杨树和其他的树种进行对比。指出白杨树不是“树中的好女子”,却是“树中的伟丈夫”。作者列举了七个褒义词热情地赞扬了白杨树的品格、气质:“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挺拔”,实际上这正是抗日军民的品格和精神的艺术写照。这种把“树”和“人”紧密联系起来,由此及彼,就是借物咏人的写法。 注意,在文章的第7段,完成了由“树”→“人”的转化,第8段则直接把“白杨树”与“北方农民”两个相似的地方突出来,此外又用两个“象征”,画龙点睛地点明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3、学生朗读第7段,思考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本文的创作背景,通过诵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通过创意诵读与设计诵读理解文章内容,初步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学习抗日军民英勇不屈,力求上进的精神

3、培养学生理解与运用语言的创新能力,提升学生诵读水平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八十四年前曾做出过一个对中国未来的大胆的、惊世骇俗的预言——

生:“红星照耀中国”

师:即共产主义之光必将照耀全中国。通过读《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我们了解了预言产生的背景和原因——

生:那就是坚韧不拔、英勇卓绝的红军精神。

师:被这种伟大精神所感染的何止斯诺一人,今天老师就带大家认识另一位——茅盾。

(二)作者其人

茅盾(1896年——1981年),中国现代著名作家、社会活动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乌镇人。“茅盾”是他发表第一部小说《幻灭》时的笔名。

茅盾原名沈雁冰,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他从武汉回到上海,一时无以为生,听从朋友的劝告内,花了四个容星期写成了他的名作《幻灭》,准备在叶圣陶代编的《小说月报》上发表。可当时,他正被蒋介石政府通缉,如果用真名,将会给圣陶招来麻烦。

而且《小说月报》的主人、商务印书馆的老板也不会允许,他当时思想也确实处在一个苦闷痛苦的矛盾中。于是他随手写了“矛盾”二字作笔名,可叶圣陶认为“矛盾”二字显然是假名,仍然会招来麻烦,于是便在“矛”字上加了一个草字头。以后沈雁冰便一直沿用这个笔名。

为鼓励长篇小说创作,根据茅盾先生遗愿捐出稿费,于1981年设立茅盾文学奖,这是我国具有最高荣誉的文学奖项之一。

补充:获奖作品

贾平凹《秦腔》阿来《尘埃落定》张安忆《长恨歌》陈忠实《白鹿原》霍达《穆斯林的葬礼》

(三)识字辩音




(四)小组讨论

1、说说从标题中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礼:崇敬  赞:赞美

2、听读全文,找出赞美白杨树的句子

第一组和第二组句子分别找学生朗读,体会关键词语——“实在不是”“极普通”“绝不是”的表达效果,并指导重读

明确:“实在”:恳切;“极普通”:强调普通,与“平凡”形成对照;“决不是”:坚定

3、齐读第二组句子,感受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

(五)思考探究

1、作者赞美白杨树的什么?

明确:不平凡   

2、“不平凡”多次出现,是本文的?

明确:线索

3、创意朗读,并填空

白杨树的_______实在是不平凡的, 我赞美白杨树!

明确:

(1)生长环境:在黄土高原看到了“黄绿错综”“无边无垠”的景色,心中感到“雄壮”“伟大”,但是又又些单调,单调中出现了三五株的白杨树,便细细观察起来

背景链接:1940年5月,茅盾离开新疆返回内地,受朱德同志邀请前往延安讲学。

(2)外形气质:直、团结、力争上游

(3)精神意志: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挺拔、力求上进

(4)从你喜欢的语段中提炼句子或词语重新编写成 一首小诗进行创意表达与朗诵

(六)思考探究二

1、作者赞美的仅仅只是白杨树吗?

明确:农民、哨兵

2、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明确:象征,指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的艺术表现手法。

象征的表现效果是:寓意深刻,能丰富人们的联想,耐人寻味,使人获得意境无穷的感觉;能给人以简练、形象的实感,能表达真挚的感情。

背景链接:在延安参观讲学期间,亲身体察了解放区军民的斗争生活,看到了抗日军民团结战斗的精神风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皖南事变后,作者为了表达对北方抗日军民的热爱和赞美之情,便写下了此文——

3、小结

普通之中蕴含着伟大,作者写作本文的真正意图是为了赞美像白杨树那样正直、朴质、严肃、坚强不屈、力求上进的北方的农民和敌后的哨兵。

(七)思考探究三

1、作者为什么不直接赞美北方的军民呢?

背景链接:1940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由于中国国民党顽固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濒于分裂的局面,中国共产党肩负着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1941年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2、文章结尾写“直挺秀颀”的楠木有何作用?

明确:①结尾写楠木是为了与白杨树对比,突出白杨树的普通而不平凡的特点;

          ②以树喻人,将顽固倒退的国民党反动派与北方的抗日农民对比,突出其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小结:在抗日最艰难的岁月,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的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能捍卫这广阔土地的便是这如白杨般极普通而又绝不平凡的广大抗日军民,他们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鲜血写出新中国伟大雄壮的历史。

播放影片:开国大典

(八)拓展延伸

1、请尝试给本文添加一个副标题

白杨礼赞

——不应该被遗忘的平民英雄




2、谈感受:

我愿做一课__________的白杨树

小结:愿我们在自己广阔的生命原野,纵横决荡,努力向上, 不折不挠,做生活里的“伟丈夫”!


上一篇:联想p609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