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曲二人台的来历
二人台起源于河曲,流传于晋北、内蒙古西部、陕西北部、河北张家口等地。它在表演程式上属于“两小”戏,角色仅有小丑、小旦或者小生、小旦两人。二人台最初是在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明朝末期,逢年过节,一些闹红火的人聚在一起,在屋内、院落、村头进行地摊式演唱,都是河曲民歌的小曲小调,这种娱乐活动俗称“打坐腔”。
到了清咸丰初年,这种“打坐腔”吸收了姊妹艺术中的秧歌、高跷、旱船、道情等艺术营养,发展为具有一些舞蹈动作,由旦、丑两角色一进一退走场表演的艺术形式。逢年过节观看的人围拢在火龙(旺火)四周,演员和乐队在场内表演,当地人叫“转火龙”。到了清同治年间,河曲广大百姓因生活所迫“走西口”,把这种艺术形式带到了口外,吸收融化内蒙古民歌的音乐语言及戏剧化妆等特长,使之有了新的发展,成为具有戏曲雏形的地方小戏。
二人台的传统剧目约有120个,内容多取材于劳动人民的现实生活,可分为“硬码戏”与“带鞭戏”两类。“硬码戏”偏重于唱、念、做,突出表演的作用,如《走西口》、《探病》等。“带鞭戏”载歌载舞、歌舞并重,如《挂红灯》、《打金钱》等。
知识产权是什么意思?
知识产权,也称其为“知识所属权”,指“权利人对其智力劳动所创作的成果享有的财产权利”,一般只在有限时间内有效。各种智力创造比如发明、外观设计、文学和艺术作品,以及在商业中使用的标志、名称、图像,都可被认为是某一个人或组织所拥有的知识产权。据斯坦福大学法学院的Mark Lemley教授,广泛使用该术语“知识产权”是一个在1967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成立后出现的。知识产权是关于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的智力劳动成果的专有权利。随着科技的发展,为了更好保护产权人的利益,知识产权制度应运而生并不断完善。如今侵犯专利权、著作权、商标权等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越来越多。17世纪上半叶产生了近代专利制度;一百年后产生了“专利说明书”制度;又过了一百多年后,从法院在处理侵权纠纷时的需要开始,才产生了“权利要求书”制度。在二十一世纪,知识产权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到处充满了知识产权,在商业竞争上我们可以看出它的重要作用。发明专利、商标以及工业品外观设计等方面组成工业产权。工业产权包括专利、商标、服务标志、厂商名称、原产地名称,以及植物新品种权和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专有权等。
河曲2人台特点是什么?
早期二人台的表演形式比较单一,角色只有一丑一旦,服装也很简陋,道具只有手帕、折扇、霸王鞭。乐器伴奏只有笛子、四胡、扬琴、四块瓦(或梆子)。所唱的多是五更,四季,十二月一类的小曲,如《红云》、《十段锦》、《十对花》等。舞蹈的身段也和秧歌大同小异。多以第三人称进行演唱,情节简单,少有鲜明的人物形象。民国以后,随着二人台的向外传播,在演出中,艺人们对二人台进行了改革和创新,特别是从民歌中汲取素材,并加以改编,如《走西口》原来是以第二人称对唱的形式演出,改编后成为以第一人称进行表演,加进了情节和人物的小戏。随着二人台演出内容的丰富,它的音乐、表演和服饰也有所创新。在音乐唱腔方面,由原来的专曲专用,一曲到底,发展为多曲联用;唱腔也出现了亮调、慢板、流水板、捏字板等简单的板式变化。在表演方面,根据剧目内容的不同,形成了载歌载舞的“火爆曲子”(又称“带鞭戏”)和重唱工、做工的“硬码戏”。二人台的舞蹈程式有“大圆场”、“大半月儿”、“套月儿”、“风旋门”、“里外罗城”、“药葫芦”、“搬门”、“天地牌子”、“大十字”、“蜂儿扑瓜”等。此外,旦角还有一种叫作“打闪”的舞蹈动作,即右脚别于左腿上,两臂画一弧形,身子稍斜下蹲。系在秧歌舞步基础上,吸收戏曲旦角“卧鱼”身段而创造,为其他剧种所罕见。旧时二人台演出有一套习惯,一般先由丑角上场说“呱嘴”(又称说“千克”),“呱嘴”都是第三人称的现成段子,由演唱者自由选取。然后通过问答的方式(称“叫门对子”)把旦角叫上场接演正戏。正戏的表演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载歌载舞的表演唱,俗称“火爆曲子”或“带鞭戏”,如《打金钱》等,以抒情性的歌舞取胜。起舞时,折扇二人共同,霸王鞭系丑角专用,有时舞双鞭,分上、中、下三路套数,舞姿犹如蛟龙盘柱,上下翻飞。手绢系旦角专用。建国初期,二人台曾吸收二人转耍手绢的传统技巧,将手绢改为八角型,并发展为各种“出手”。不论哪种歌舞,都由慢转快,形成高潮后嘎然而止。另一种是以唱为主的情节戏,俗称“硬码戏”。其中也有一些采取跳进跳出方式表演,如《走西口》、《下山》、《小放牛》、《打秋千》等。这类戏表演比较接近生活,但也有一些虚拟、夸张的动作。如旦角的摸鬓、走碎步、开门、关门;丑角的出场亮相等。唱词、数板、完场诗、道白中的“串话”,都讲究合辙押韵,因完全用当地方言,故与普通话的声韵不同。分为中东、衣齐、江阳、灰堆、尤求、波梭、川板、言前、姚条、发华、出入(入声字)和小字(小人辰儿、小言前儿)十二道辙。语言通俗易懂,形象生动,常用比兴手法,形成的曲调、唱腔、别有风味。在服饰方面,由于艺人经济条件稍有宽裕,添置了一些质地较好的行头。尽管二人台艺术上有了很大发展,但作为一个剧种,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以提高它的艺术表现力。
农村白事唢呐十大悲曲
农村白事唢呐十大悲曲是:《二泉吟》、《苦菜花》、《思念亲人》、《别亦难》、《西去平安路》、《江河水》、《八条龙》、《念亲恩》、《哭灵堂》、《句句双》。白事,汉语词汇,是指家里人给去世亲人办理葬礼。白事是办理丧葬的一种地方称呼。在中国近现代改革丧葬礼仪的过程中,又出现了另一种“科学主义”的论调,总有一些人固执地认为丧、殡、葬、祭耗费钱财、人力、土地资源,所以要尽量压缩以至于无。科学主义还宣称:“丧”、“殡”、“葬”“祭”过程中的一些悼念活动皆是迷信,是一种无价值的纯粹浪费,要尽快消灭,如此想法是非常错误的。如果这样做,将会对整个中国社会的道德基础产生毁灭性的打击。葬礼的形式1、土葬葬式之一。又称埋葬。流行于世界各地。约产生于旧石器时代中期。在西欧,莫斯特期墓葬是所知最早的土葬。原始公社时期,各氏族均有固定的墓地。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各家庭亦有固定的墓葬场。土葬墓一般葬一个遗体,但也有数人或氏族合葬的。土葬为葬礼中最普遍采用者。2、火葬传统葬式。以火焚尸,将骨灰贮于盒内的殡葬方式。始于欧洲新石器时代。3、水葬水葬是世界上比较古老的葬法。水葬在世界上大体有三种不同的方式:漂尸式即将死尸置于专门制作的死亡船上,放入江河湖海,任其自然漂流。投河式即将死尸背到河边肢解后,投入河中。撒灰式。即将火化后的骨灰撒入江河湖海。4、天葬就是将死者的尸体喂鹫鹰。鹫鹰食后飞上天空,藏族则认为死者顺利升天。天葬在天葬场举行,各地有固定地点。人死后,停尸数日,请喇嘛念经择日送葬。天葬师随即将尸体衣服剥去,按一定程序肢解尸体,肉骨剥离。最后用哨声呼来鹫,按骨、肉顺序别喂食。5、缸葬缸葬是一种古老的葬俗,所谓的“缸葬”,在考古上叫“瓮棺葬”。人死之后,既不土葬,也不火化,而是将遗体放置到一口陶缸中密封,并且多年不腐。
白事唢呐一般吹什么曲子
《哭五更》、《哭皇天》、《青天歌》、《一枝花》、《哭别曲》等。唢呐在台湾民间称为鼓吹;在广东是“八音”乐器中的一种,在河南,山东称作喇叭,有百鸟朝凤,抬花轿等著名曲目。
唢呐由哨、气牌、侵子、杆和碗五部分构成。在木制的锥形管上开八孔(前七后一),管的上端装有细铜管,铜管上端套有双簧的苇哨,木管上端有一铜质的碗状扩音器。唢呐虽有八孔,但第七孔音与筒音超吹音相同,第八孔音与第一孔音超吹音相同。
芯子是唢呐的重要部件之一,其上装哨片,下接主体管。传统的芯子为单管式,而活芯为活动套式,可以伸缩改变长度,复位靠弹簧的作用。
演奏时,通过双手向上压进活芯,便能奏出临时变化半音或半音阶。如果把活芯推进、卡定,即可做高半音的移调乐器使用,指法不变。
唢呐按筒音的音高(以第三孔的音高作为调名),可以分为高音、中音和低音三种。按照长短,可以分为小唢呐、海笛、中唢呐、大唢呐等。
传统唢呐的管身一共有八个孔,分别由右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以及左手的大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来按(惯用手不同者可换左右),以控制音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