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情报机构的对外情报局
1991年12月,俄罗斯总统叶利钦下令将刚刚组建的中央情报局改名为俄罗斯联邦对外情报局。俄联邦对外情报局受总统和政府直接领导,其任务是负责国外的情报搜集工作。由于俄联邦对外情报局的工作对象和范围主要在国外,它完全是非政治化、专业化的机构,只为社会安全服务,不为任何个人和政党服务。1992年12月,该局和工作发生了两大变化,一是实行了议会监督,情报机构必须在法律范围内工作;二是情报机构非政治化。近几年,其部门缩短了战线,减少了对西方国家的情报活动,把重点转到可能对俄罗斯有威胁的国家,包括现独联体国家。实质上这个机构是苏联时期的克格勃8处和16处合并而成的,但是苏联解体之后,在现代俄罗斯已经没有这一机构了。
俄国情报机构的情报局
1993年8月,叶利钦利用原克格勃的其他机构的人员,组建了一个新的安全机关,直接由总统本人领导,它就是联邦政府联络和情报局,这个局实际上就是原克格勃第八局。联邦政府联络和情报局配备有进行电子窃听和搜集情报的先进装备,叶利钦在同俄罗斯前议长哈斯布拉托夫等人进行权力斗争时,就使用过这种技术。苏联解体后,这个叶利钦亲自统帅的情报机关的改组,首脑人物的变更就像天气一样变化无常。几经折腾后,俄罗斯的情报机关大大被收缩,克格勃90%的人员被裁减。据说,原克格勃布建的许多国家情报网已完全撤销,整个俄罗斯的情报工作,特别是对外情报工作,和原来的苏联相比呈明显的退步趋势。
20世纪30年代的国际形势对格鲁乌招募和发展间谍的有利条件是什么?
20世纪30年代的国际形势对格鲁乌招募和发展间谍也极为有利:共产主义运动在全世界获得了广泛的同情和支持。在西欧不少大学里,研究共产主义成为一种时尚,并把苏联看成新型社会制度的样板。格鲁乌抓住这一时机,成功地在西方一些国家中招募了一批间谍。其中比较著名的有30年代在英国剑桥大学招募的非尔比等四人,后来被人们称为“剑桥四杰”。非尔比在英国情报机关官至处长,为苏联效力达30年之久,提供了大量军政机密情报。
格鲁乌成立后迅速发展起庞大的国外谍报网的有利客观条件是什么?
格鲁乌成立后,迅速发展起庞大的国外谍报网。这与当时的客观条件及所承担的任务密切相关。当时有利的客观条件是:十月革命后,仅苏联中央地区就有400多万外国人,分别来自德国、奥地利、匈牙利、波兰、捷克、朝鲜、塞尔维亚等。这些人大多数是战俘和难民,其中有30多万人报名参加红军。更何况这些人本身就是忠于马克思主义的,不需要招募和审查,军事情报部门只要对他们进行一些技术训练,就可以将他们派出,成为具有良好身份掩护的间谍。其次,十月革命后,上百万的旧沙俄移民分散到世界各地。他们的主要成分是沙俄的王公贵族、白俄军官、资本家、地主等,因为害怕苏联红色政权而逃往世界各地。这些移民中也有些人是因为对红色政权不了解,加之听信西方资本主义和一些敌对势力的反动宣传,随移民之风逃往国外。这些外逃移民也为格鲁乌的派遣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经过训练的间谍只需要伪装成前沙俄资本家的身份,就可以顺利地随着移民洪流进驻到英美等资本主义国家。这些获得当地永久居留权的苏联侨民和外籍苏联人,后来也成为苏联谍报机关布设谍报网的依托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