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有经天纬地之才,为什么偏偏北伐不成功?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的奇才,刘备死后,他为了完成刘备恢复汉室的遗愿,五次北伐曹魏,最终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五次北伐之所以都没能成功,最重要的原因是蜀道艰险,粮草补给供应困难,不能长期作战,每次粮草用尽,都不得不撤兵。第一,蜀汉面积和人口少,战争资源比不上魏国和吴国在小说《三国演义》中对诸葛亮进行了神话,说他通识天文地理,能够呼风唤雨,所以读者会有一种误解,认为诸葛亮神通广大,似乎无所不能,这当然只是小说的虚构,现实生活中,战争是政治、军事、经济综合实力的较量,蜀汉主要处在巴蜀和汉中南中地区,总面积大概一百零六万平方公里,人口约110万,是魏蜀吴三国中面积最小,人口资源最少的一个,这就确定了蜀国在战争资源上处于相对劣势。第二,人才匮乏是导致北伐失败的重要原因蜀国本来就人口少,人才资源相对也少,刘备夷陵战败,导致蜀国失去了几十个难得的将领,刘备去世后,五虎将只剩下赵云一个人,蜀中无大将的局面使诸葛亮在调兵遣将上左支右拙,第一次北伐,因为缺乏独当一面的大将,不得已启用了言过其实的马谡,导致街亭失守,战争局势逆转,不得不选择退兵,致使首战徒劳无功,所以后人评价说“管乐有才真不忝,关张无命欲何如?”,诸葛亮空有管乐之才,缺乏可用之将是他北伐失败的重要原因。第三,蜀道艰险,运粮困难是诸葛亮北伐失利的首要原因李白诗中写到“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自古蜀道险峻是出了名的,诸葛亮北伐面临最重要的问题是粮草运输供应问题,作战向来都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由于出兵军队人马众多,需要的粮草辎重庞大,陡峭的山路给粮草运输带来了很大的问题,虽然诸葛亮发明了木牛流马来运输粮草取得了显著成效,仍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粮草缺乏问题,司马懿也针对蜀军粮草缺乏不能久做战的特点,采取龟缩战术,迁延时日,最后诸葛亮在五丈原屯田,准备长久驻扎,可惜出师未捷身先死,由于政务军务操劳过度,最终病逝于五丈原。虽然由于上述原因,诸葛亮北伐中原没有成功,但是他的政治军事才能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受到后世的推崇和敬重,唐宋两代都将他列为武庙十哲之一,武侯祠上千年来受到无数人的祭奠,赞美诸葛亮的诗词文章和各种文艺作品更是不胜枚举,他作为智慧的象征还将被世代传颂下去。
经天纬地之才下一句
经天纬地之才下一句是五岭来庭,三湘清彻,出自《三国演义》,《三国演义》(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演义》)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创作的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
该作品成书后有嘉靖壬午本等多个版本传于世,到了明末清初,毛宗岗对《三国演义》整顿回目、修正文辞、改换诗文。《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上有什么什么的,下有经天纬地之才",这句话是杂个子说的哦?
这句话是范蠡、范睢、范增说的;完整的句子:上有博古通今之略,下有经天纬地之才。内容出处:三国演义;意思:形容一下个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知识非常渊博。以天为经,以地为纬。比喻规划天地,人的才智极大。形容有治理天下的经世之才。扩展资料: 七世祖,范蠡,是越王勾践的谋士,与勾践相交二十多年,在勾践被吴王夫差奴役时仍与其共患难,在越国攻灭吴国的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看透了勾践为人,知其可共患难,不可共与乐,功成身退,转身经商,得到善终。十二世祖,范睢,范蠡五世玄孙,有经天纬地之才,原为魏国大夫须贾客,被诬陷通齐,被魏相魏齐鞭笞差点死去,后经郑安平、王稽帮助,到秦国侍奉秦昭王,累迁宰相,献“远交近攻”策,因举荐郑、王二人先后叛国,毅然辞去相位,解职归田,得善终。二十世祖,范增,范睢八世玄孙,秦末西楚霸王项羽重要谋士,被项羽尊称“亚父”,为项羽出谋划策,复出国,扫秦军,鸿门宴困刘邦,智计无双,后项羽中张良计,与范增生出嫌隙,遂辞别项羽,归隐,仅三年,项羽为刘邦所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