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首诗由魏晋时期诗人陶渊明所做,描述的诗人摆脱尘俗烦扰后的感受以及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可如今,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想要感受这样的田园生活实属不易。
但是,河南省嵩县黄庄乡寨上村,有一户人家常年住在山顶,一直以来,他们都过着与世隔绝、自给自足的生活,一家人花了50年开垦了30亩荒地。他们到底是为什么选择住在了山上,这些年来是怎么生活的,现在还住在山上吗?
时局动荡,逃至山顶这位一直隐居山林的九旬老人名为常山,他们一家人之所以常年隐居在山顶,主要原因还是受到当年时局动荡的影响。
这是上世纪的故事。据常山爷爷回忆到,那时候,他也才只是一个5岁的孩童,由于当时国内正处于军阀混乱的时代,很多人都想要远离是非,找一个安全的地方度日。常山爷爷一家也随着大流,从东北逃离到了河南嵩县。
在这里,他们找到了一处悬崖峭壁,这个地方非常隐蔽,想要到达山顶也只有唯一的一条路,可见,这里绝对是躲避是非的最佳场所。正巧的是,当时由于时局动荡,地主们都急于低价抛售土地,举家逃往南方。
常山爷爷一家了解到,他们看中的那块山顶土地只卖150串铜钱。这个价格看似非常便宜,但对于贫穷的常山爷爷来说,却是一笔巨款。
据常山爷爷回忆到,那时候他们一家都以割黄稗草为生,他从6岁开始就帮助家里割草卖钱,一担8斤的草,只能卖2个钱,想要凑齐150串铜钱,非常困难。
为了买下这块地,常山爷爷一家不仅掏空了家底,还欠下了一屁股债,可即便这样,他们全家都是非常开心的。
在这样混乱的时局之下能够找到一处与世隔绝的场所非常困难,住到山上之后,他们一家就再也不需要受到外界的干扰,只要努力劳作,还清债务就行。毕竟乱世之下,没有什么比保住性命更重要了。
只可惜,山上的生活确实是非常艰苦。据常山爷爷回忆到,“从买下那块地开始后的大半年里,我们家每天只能吃两顿饭,我6岁到9岁期间,每天都要跟着妈妈要饭吃。为了还清债务,俺爷爷、俺爹、俺妈是一天都没有享到福,才60岁就老了。
这么清苦的日子,常山爷爷一家到底是怎么坚持下来的呢?山上什么都没有,他们又是怎样靠什么生活的呢?
隐居山林,自给自足据常山爷爷回忆到,当年他们一家为了躲避战乱来到山上之后,发现山上的生活条件非常清苦。
山上的土壤明显比不上山下,在这里种植粮食,收成明显不如山下;且虽然山上地方较大,但大多都是荒地,还没有开垦。因此,起初常山爷爷一家一年种植的粮食都不够全家饱腹,更别说靠售卖粮食赚钱了。
在那个时候,常山爷爷一家种地全凭运气,他们没有钱买肥料,只能靠捡拾粪便来提升土壤的肥力。
常山爷爷曾回忆说,那时候他们家虽然10亩地全种上了大麦,但每次收获后都要上交、缴抽头,别说想要留些自己吃,就连想要留下一次种植的种子也很难做到。
为了填饱肚子,也为了收获更多的粮食贴补家用,常山爷爷开始带着子女一起开垦荒地。他们一家齐心协作,花费了50年开垦出了30亩荒地,种植面积达到了一开始的三倍之多,他们也终于不再挨饿,有了足够多的粮食。
除了吃饭的问题,喝水和居住也面临着很大的困难。常山爷爷一家上山之后,什么问题都要自己解决,如今他们一家所居住的房屋都是常山爷爷的祖辈、父辈一起挖窑、烧制砖瓦、夯筑土墙,一点一滴建造而成的。
起初,他们一家都住在茅草屋中,到后来债务负担小一些之后,他们一家才住上了砖房。
住在山上虽然能够躲避外界的纷扰,但这么多年来,他们还是不可避免地要去山下购买物资。可人们发现,能通往山下的,只有一条能容纳三轮车通行的小路。
常山爷爷说,那是他带着儿子,亲手用铁锤、钳子硬凿,才开出来的路,那时候为了开路,他们卖掉了两头骡子,东拼西凑终于凑出了2000块钱,购买了修路的材料。他们一家为了修这条路足足花了四年。现在,这条路就是他们日常下山采购物资的主要通道。
饮水问题自然也是难题之一,山上没有水源,饮用水就得不到保障。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常山爷爷一家便想办法修建了一个蓄水池。当年为了生存,从山顶到沟底,到处都是常山爷爷一家修建的蓄水池。
后来,他们用牛车把建筑转移到了山顶处,亲自动手,尝试修建出了一个整整二十平方米的水池
蓄水池上方,还安设了无数的引水管,每逢下雨,高处的水就会汇聚到这个水池里,经过沉淀,最上面就是最干净的水。就这样,一池子的水够他们全家用一整年。
就这样,常山爷爷一晃就在山上住了几十年,每次遇到问题都能自己解决。平日里,他们吃着自己种植的农作物、蔬菜,现在养了一些鸡鸭家禽,也能吃上肉。一家人躲在山上,一直享受着这样自给自足的生活。
回归山下,安享晚年直至2017年,洛阳网新网在一次外出采风过程中,偶然发现了常山爷爷一家种植在悬崖边上的金色麦田,经过记者的探寻、采访,常山爷爷的故事终于被人们所发现。
记者采访得知,常山爷爷一家的生活如今已经产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受益于国家政策的帮助,嵩县黄庄乡寨上村的村民们早已修建了新的村庄,每家每户都通上了水电,生活设施也越发完善。
虽然,常山爷爷一家相较于其他的村民,条件略显清苦,常山爷爷表示,他与孩子们还以为自己一辈子都还会住在山里,但没想到,自己竟然赶上了好政策。
2017年6月,他的两个儿子分别收到了政府分配的新房,且地段所在的地方就靠近乡政府,大儿子家分到了两室一厅、小儿子家则分到了三室一厅。
常山爷爷表示,以前从没有想过自己这辈子还能在山下有房子,新房分到手的时候,他亲自去看了一下自己的新家。
常爷爷告诉记者,“没想到,俺这辈子竟然还能在山下有房子,俺小孙子和哥哥还有我住一间,俩小孙女住一间,儿媳妇和最小的孙女住一间。”
如今,常山爷爷已经有95岁高龄了,一辈子生活在山上,他早已习惯了山上的生活,如今,他绝大多数时间还是和大儿子常团住在山上。
他们父子在山上的房屋前后,种满了高粱、青菜、金银花、绿豆等农作物,他们还养着几十只鸡,每天都能收获十几个鸡蛋。
常山爷爷的大儿子常团如今也有70岁左右的高龄了,他与父亲一样,自小体会到祖辈、父辈的不易,即便自己也读过书,但一毕业之后还是回到了山上,陪同父亲一起过着田园生活。
如今,常团仍然没有忘记当年所学的曲胡,每每兴致起来,他都会坐在峭壁旁,背靠悬崖、山谷,即兴地拉上一曲,悠扬的琴声回荡在山谷中,别有一番滋味。
然而,长年累月的劳作,也拖垮了这对父子的身体。如今,常山爷爷耳朵有点聋,腿脚也不方便,常团则因常年弯腰,有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
作为政府的重点扶持对象,自然有人劝说过常山爷爷下山生活,还说会给常山爷爷找一处新的住所,定期给他们提供生活补助。
然而常山爷爷却表示,自己生活在山上是因为自己早已习惯了山上的生活,他们家已经接受了政府很多的补助,不想再给国家添更多的麻烦。并且,他觉得自己能够一直依靠自己活下去,这里的一切他早已非常熟悉。
当然,常山爷爷一家在山下有了房子之后,他自己也会偶尔下山去小儿子那里小住一段时间,给孙子孙女们带去自己亲手种的农作物。
如今,每逢过节,当地的政府机关或知名的媒体都会组织工作人员前来回访、慰问常山爷爷,为他送去生活物资,带去关怀。每每面对来访者,常山爷爷都会无比高兴,总要与儿子儿媳一起张罗饭菜,邀请前来探望他们的人一同吃饭。
每当常山爷爷与来访者聊天时,都会将现在的生活与先前对比。他说,“现在的政策多好呀,不用上交公粮,我年轻的时候没有给国家做过什么贡献,一家人躲在山上,远离是非。
可国家却没有忘记我,每个月都给我钱养老……我现在,想吃啥就有啥,家里有冰箱,饺子、肉什么都有,俺爹俺娘没有享过的福都落在我身上啦。现在的日子,过得跟神仙似的!”
结语有人说,如今常山爷爷所住的山崖已经被改造成了旅游景点,山上已经看不到他们的身影,他们一家人也已经从山上搬离了下来。不管这一消息是不是事实,也不管日后这座山崖会变成什么样子,这里都无法抹去常山爷爷祖孙几代人在这里留下的回忆。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这首诗,大概就是常山爷爷这一生的真实写照吧。
参考文献[1]豫西人文摄影 《93岁老人一家住绝壁山顶,半世纪开垦30亩荒地,收集雨水吃一年》
[2]洛阳网新闻 《洛阳常山老人一家:住上了新房子,开始了好日子》
[3]洛阳网新闻 《嵩县黄庄乡板蚕村:悬崖边上有人家从“世外桃源”到凡尘新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