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马消费 陈晓京
今年年初,京姐从河南回上海,有幸坐上十三香冠名的高铁列车,以为满车厢是十三香的味儿,结果空气特别清新,一觉睡醒,高铁喇叭还在广播提示乘客,这是王守义十三香冠名的高铁。
想起家里用十三香炒菜已经很多年,斑马消费京姐才发现,这东西居然产自河南,如今名扬海内外,和贵阳的“老干妈”绝对有一拼。
如果说贵州“老干妈”是宅男心中的女神,那么千里之外的“王守义十三香”,就是众望所归的男神一枚。
只不过老干妈是接连不断的狂购浪潮,据说现在00后连吃根雪糕都要沾着老干妈,在国外留学的好友也不止一次给京姐讲,国外一瓶老干妈要10美刀呢,简直羡慕死国内的吃货们。
相较之下,王守义十三香就显得低调多了,33年一直默默无闻,不上市、不贷款,就连省里金融机构来做工作请他们贷款,人家十三香掌门人王银良都没给个好脸色。
早说嘛,人家十三香集团现金流非常好,就连扩建需要的8个亿资金都是自己口袋掏的,到了年终,三兄弟分红都是千万甚至上亿级别。
他们的底气,靠的就是那超市货架上十分不显眼的十三香牌调味品,一盒40克的十三香产品,净利润只有8分钱,就靠这样的产品,他们在2015年实现总营收16亿元,利润2.6亿元。
卖一盒才赚8分钱的生意,如今做到年收入16亿元王守义十三香集团就在河南省驻马店市,当地的胡辣汤特别出名,被认为是胡辣汤界的祖宗和发源地。
起先还真不知道偌大的中原城市里,还有十三香集团这个低调内敛、偏不爱折腾的企业。
这家企业主要业务是生产和销售粉状纯天然调味品,也就是将各种香辛料磨成粉末配比而成的调味品。
王守义十三香集团创始人是王守义,已在2003年去世,现在实控人叫王银良,是王守义的二儿子,王守义另外还有两个儿子王铜良和王铁良是公司股东,三兄弟分别持有公司股权51%,24.50%和24.50%。
王家已经是当地路人皆知的首富,但三兄弟还是在公司里各管一摊事,企业发展战略和决策大多还是由三兄弟共同商定。
王银良的名气比两位兄弟大,也说不上低调,每年在两会上会提些议案啥的,有些和企业打假有关,也难怪,产品行销南北甚至海外,仿冒的越来越多,自从正宗的“王守义”牌十三香出现了,王守仁,王守真,十八香等杂牌如雨后春笋的出来了,特让十三香集团焦虑,前前后后十多年打假,耗费几千万元,才遏制住假货、冒牌货的横行。
花了这么多精力,其实是要保住自家的利润。
你可能想象不到,这种土黄色、扑克牌盒式包装,创始人王守义人头像,手写体十三香字样,怎么都感觉很“土”,但别小瞧40克的十三香才卖3块多钱,每盒的净利润有8分钱呢,行销30多个省市,王家靠的就是产品真材实料、消耗快和量大的特点,独自撑起纯天然粉状调味品的行业大旗。
海天味业、老干妈、李锦记的净利润高吧,可十三香就是不爱攀比,创立33年来只是埋头干活挣钱,1984年起家开厂时,王守义手里只有借的100元资金,到了2015年,创造16亿元的营收和2.6亿元的税收。
拒绝多元化,家族企业接班遇难题尽管十三香集团很能挣钱,现金流很好,像这样的大企业涉足其他行业不在少数,但是斑马消费梳理发现,十三香集团真算是“守身如玉”,是目前国内为数不多的从事单一产业型的企业,没有资本运作,不贷款,不上市,也概不赊欠,在如今A股风起云涌的时代,好像就在世外桃源里过活。
其实,王守义十三香集团有着自己独特的底线,那就是拒绝多元化。
大约10年前,王守义的长孙王太白从英国留学回来,对企业上市和跨界房地产表现出极大兴趣,并建议当时的十三香集团上市和投资房地产,但被王氏兄弟泼了盆冷水,“挣惯了块钱,哪会安心做实业呢?”
还有一个深刻教训,2009年,十三香集团曾经短期涉足餐饮业,当时计划在全国范围开设500家火锅店,可惜生意惨淡,项目上马俩月就关门大吉,几百万投资也就打了水漂。
这些教训给王氏兄弟上了紧箍咒,作为一家典型的家族企业,如何管理,如何走向健康的企业发展之路,实际上给特别是现在的董事长王银良出了难题。
王守义膝下有5男2女,老爷子在世时,慑于老爷子的威信,大家还能一起一块儿齐心合力的跟着老爷子干,随着老爷子辞世,兄妹各自成家,各种利益分配问题就摆到桌面上。
王银良很有魄力,首先让近亲退出管理层,引入职业经理人充实内部血液,开始走向现代管理企业,但接班的问题又接踵而来。
相对于王银良这样一辈人的保守和低调,第三代比如王太白以及他的堂兄妹来说,有国外留学经历见过世面,看重与外界相契合的企业管理理念,尤其是对企业上市融资以及投资业务等新时代产品比较热衷,看来,子女接班问题还需要两代人之间,更长周期的磨合。
乐见的是,企业似乎看到了这一点,十三香在这几年不经意间推出了一些高档调味产品,多种类产品,不过,给外界总体感觉和过去差不多。
小行业、大公司2在资本市场上,大多数人的眼光都聚焦在那些大行业的明星公司上。事实上,在一些不起眼的小行业中,有一些公司深耕细作,活得那叫一个滋润。
2017年,斑马消费将陆续推出小行业、大公司系列,他们可能只是个做手套的、也可能是个做筷子的、甚至就是做针头线脑的……他们却通过一分一厘的积累,成为了行业巨人。
欢迎大家留言推荐、相关公司自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