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19日,查干湖第19代冬捕渔猎文化老把头石宝柱,走完了他85年的人生里程,人们说他在古老的冰湖传说之中九九归一,走向了另一处冰湖,把他一生的冰湖冬捕绝技带到了更遥远的地方……
查干湖第19代冬捕渔猎文化老把头石宝柱
吉林省民俗专家曹保明深沉地说,老把头石宝柱的离去我们十分惋惜。上个世纪70年代,我一走进渔猎文化发生地西山外屯(即今年举办冬捕渔猎文化节的地方),第一个接受我采访的就是他。从此,我几乎年年见他,他家的小房、院落、炕头、仓房,包括他的母亲唐丫,都是我一心抢救的文化遗产中的核心人物。我先后以这里的文化构建而写成的《最后的渔猎部落》(已有中、英、日、韩、俄五种文字版本)《恒久查干淖尔》《冰湖腾鱼》《北方渔夫》等,均是以石宝柱的口述和他老母亲(石宝柱的母亲唐丫活到102岁,在她100岁生日时,我还去给她祝寿)的口述史为主体,形成的文化人类学文本。这些文本,都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读本,而且本体内容是一种珍贵的民族口述史。
口述史区别于其它文本的价值,恰恰在于它的人文性,它不允许丝毫的编著,是真实生活的源头记录。口述史来自于生活深处,它是传承者心灵的表达。而挖掘出传承人心灵的蕴藏,却是很难做到的,这需要有扎实的人文积累,到人民中去、到生活中去,直面传承人,并通过和他们对话,与他们一起生活、生产,才能最终获得。在获得心灵遗产的那一瞬间,科学的采集方法非常关键。科学采集口述史的方式有许多模式。曹保明坦言:“记得我自己也出现过巨大的错觉和误差。本来几十年间对一种文化发生地(查干淖尔冬捕文化)和一个传承人(老渔把头石宝柱)进行不断的采访,他的文化积累应该说差不多被我挖掘尽了,我本也这样认为,可是,后来我发现我错了——错在我忽略了他的特殊身份。
曹保明(中)与石宝柱(右)在查干湖合影
传承人都有自己的不同身份性。2006年,查干湖冬捕渔猎文化被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石宝柱的身份上升为国家级传承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都是杰出的文化代表,而杰出,即区别于一般。就是在去年,央视要拍摄曹保明与查干淖尔文化,于是他们又来到了石把头家。曹保明当时也想,许多问题已问了千百遍了,看到石宝柱滔滔不绝地述说,已经有些累了,于是曹保明决定改变询问方式,以询问对方生活生产内容的“转移”法,想让石宝柱从一味的生产、生活内容中跳出来,于是,曹保明以故事引故事的采访方式问石宝柱:“渔猎生活有谚语吗”
“谚语什么谚语”石宝柱眼晴一亮。
曹保明接着启发他:“比如习武人的谚语——冬练三九,夏练三伏……”闻言,石宝柱的眼光更亮了,立刻告诉曹保明:“冬天打鱼有谚语——大江一茬,两腿发麻大江一开,神鬼不该……”
啊曹保明说:“我当时就惊呆了!石宝柱的心中,原来蕴藏着无尽的丰富的经验、故事和记忆。不是他没什么可说了,而是我们问得不到位,没有针对性。
遗产的挖掘,是采访者与被采访者有鲜明的针对性,还要不断转换针对性,还要用以故事引故事的方式方法去进行,这才能获得生动的遗产文化。而石把头的冬捕谚语,是多么生动的文化呀!“大江一茬”,是指冰面封冻,民间叫茬上“两腿发麻”,表述出冬捕渔夫艰辛的生活场景。“大江一开,神鬼不该”,该,就是欠。经过一冬的苦干,冰天雪地上的追寻,江一开,神也祭了,祖先也拜了,谁也不该不欠了。曹保明动情地说:“查干淖尔渔夫有着怎样的情怀呀!这是多么丰富、精彩的文化遗产,这是多么鲜明的地域文化特点啊!这个文化遗产深度,充分体现了查干淖尔渔猎文化久远的历史性、清晰的技艺和理念传承性、活态的文化存在性、鲜明的地域特色性。可是几十年来,我为什么没挖掘出他的冰湖生涯这句经典谚语呢”
谚语是人类在与自然、生活、生产的互动中产生的文化认同。挖掘到谚语遗产,才可能接近到文化根源。曹保明深深地领悟到:“由此可见,几十年来,我总以为我挖掘得差不多了,可听老把头一说,我还远远不够啊!同时这也告诉我们,生活中的文化遗产不是挖掘尽了,而仅仅只是刚刚开始。但万分可惜的是,老渔把头石宝柱走了。他把中国北方查干淖尔冬捕冰湖绝技带往另一个遥远的冰湖上去了。但我们有些安慰的是,查干湖已先后召开了‘查干淖尔原生态新生代研讨会’,把老把头的许多冰湖绝技留下来了、传下来了,留给了查干淖尔,也是留给了今天和人类的未来。”老把头石宝柱,可以放心地走了。
从此,查干淖尔再也没有第19代渔把头石宝柱了,他留下的冰湖绝技谚语,也成为了查干淖尔最后的谚语。这是人类世世代代的谚语,它将从今天传至未来,并最终被收进人类文化遗产的宝库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