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算子答施

时间:2023-07-11 13:24:44编辑:优化君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赏析1

见惯了“眼如秋水”,“眉似春山”,乍读“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一定吃惊不小。是啊,水和山仿佛都活了起来,这水如美人流转的眼波,这山如美人蹙起的眉峰,如此起笔,一个美妙、姣好的意境便即刻显现出来。送别,在古诗词中大多悲戚、冷清,多有“执手相看泪眼”、“相见是何年”的慨叹。然而,读王观的**,哪里能感觉到一星半点的悲戚?他所送的友人“鲍浩然”是要去那“眉眼盈盈处”的好去处。多有诗情画意的地方啊。

春已归去,友人又要远行,倘或友人在江南仍能见着春光明媚、鲜花如锦,但愿他能生活在这美妙的“春”里。

缠绵徘徊的送春、送友,是古代文人墨客的两大伤心事。可在这首词中,送春也没什么愁,江南还留得一段春;送人也用不上悲,友人兴许还赶得上春。不如叮咛一声“千万和春住”吧。你的幸运,也是我的欣慰。

角度的奇崛,正是这首**别出心裁的动情之处。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赏析2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宋代: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赏析

这首词虽是一首送别词,但并无消极想法。主要表达了词人心中对鲍浩然的不舍与留恋,以及对他的生活送出祝福。

词的上片写回程的山水行程。“水是”、“山是”两句,借景抒情,化无情为有情,启人遐想,而且运用反语,推陈出新、发想奇绝,将山水塑造成也会为离情别绪而动容的有情之物。词人把水比作闪亮的眼睛,把山喻为青翠的蛾眉,对仗工整,巧妙形象地描绘出眼前这幅诗情画意的山水清景。其中,眼波“横”而未流,表现出词人极力克制自己的感情,不愿让友人因为自己的低落而增添伤感,做到出以淡语,含而不露。同时,这一句也可以理解为词人对鲍浩然心事的设想:波光漾动的流水是他心上人的眼波,脉脉传情;青黛的山峦是心上人的眉峰,因思念自己而满怀愁怨,眉头都蹙起来了。词人通过这一设想来暗示鲍浩然“之浙东”的心切。“欲问行人”二句,用问句提起友人行踪,侧面写送别,点出行人此行的目的是:“眉眼盈盈处”,亦见用笔灵动、造语新奇。与此相应,上片结句“眉眼盈盈处”也可以有两层理解:一是鲍浩然是去山水秀丽得像美人“眉眼盈盈”的地方;二是他是去与“眉眼盈盈”的心上人相会。另外,上文山水与眉眼合写,亦意味着归途处处有山水,处处有眉眼,既是词人远望目送的眼光,又是鲍浩然心上人盼归的眉眼。

上片含蓄地表达了词人与友人的惜别深情;下片则直抒胸臆,兼写离愁别绪和对友人的深情祝愿。词人用出人意料的想象把送春和送人联系在一起,用两个“送”字递进,深刻描写词人的离愁幽情。“才始送春归”写出才刚送别春天,心中还满怀着伤春之愁;“又送君归去”则再添了别恨,离愁更深。“若到江南”二句再发奇想,词人将心中沉痛之情暂时搁置,对友人送出美好祝福,叮嘱友人如能赶上江南春光,务必与春光同住。既饱含惜春之情,又寓之祝福之意。这个“春”既是反映鲜花如锦的春天季节,也喻指他与心上人生活在一起。这两句,一反送别词中惯常的悲悲切切,写得情意绵绵而又富有灵性。

有两点突出的成就值得注意:一是构思别致。词人把送春与送别交织在一起来写,充分表现出对友人的深情和对春天的留恋;二是比喻新颖。词人以眼波和眉峰来比喻浙东的山山水水,仿佛这位美人正期待着他的到来,贴切、自然,富有真情实感。这首词,轻松活泼,比喻巧妙,耐人寻味,几句俏皮话,新而不俗,雅而不谑。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赏析3

【原文】

[宋]王观

水是眼波横,

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那边?

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翻译】

江水像姑娘流动的眼波,山峰像姑娘蹙起的眉峰。

想要问行人去哪里,到那眼波眉峰盈盈欲语处(实指江南)。

刚刚送走春天,又送你还乡。

若你到了江南正好赶上春天,千万要和春天同住。

【赏析】

一、内容分析

《卜算子》是土观送友人鲍浩然回家之作。这首词情真意切,构思新巧。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古人写女子眉眼之美,常以山和水作比。“眉如春山”“眼如秋水”。作者巧用了这两个比喻,既写了作者一路所见的山山水水,又借以描写了鲍君眼眉的神态,说成“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真是一语双

关。“眼波横”是热泪盈眶,“眉峰聚”是愁眉紧锁,有了心思,眉皱得像小山一样。

“欲问行人去哪边?眉眼盈盈处。”这个设问是紧承上文。看到行人的眼眉神态异常,必然引起疑窦;F文的解答,正好用来点明题意。“眉眼盈盈处”,既指鲍浩然浙东家乡的秀丽山水,又有送别时含情脉脉的神态。这又是一语双关。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用“才……又”表示接连不断。春来是好事,春去却令人遗憾,再加上挚友又要回去,两件事频频发生,确实使词人黯然销魂。这又有什么办法呢?不言自痛。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在无可奈何之下,作者只好作临别祝福了。这里的“春”应是“春心”,或指情人;还有一层深意是“春光”。祝他和爱人长相厮守,希望他春光常在。

二、中心

送别友人鲍浩然,含蓄地表现了对友人的祝愿和惜别之情。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赏析3篇扩展阅读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赏析3篇(扩展1)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学反思3篇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学反思1

在古诗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学生在初读文之后,学习了生字,背诵了古诗,就不知该做什么才好。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激活学生的知识和经验,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精心安排教学环节,为学生搭建*台,提供表现的机会,在*等,关爱,鼓励中引导学生敏于发现,善于**,把学习活动引向深入。

我在教《卜算子送孟浩然之浙东》这首词时,我首先提出问题,挑起矛盾,造成悬念,让学生自己与课文对话,去感悟词的特点。学生在一遍又一遍的读文比较的过程中能把头脑中已有的有关诗的'知识和经验提取出来,从而使学生从诗与词的比较中产生顿悟,并在自己的头脑中建构有关词的一些知识我及时肯定了学生的发现,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接着我引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和理解课文内容,先自己**思考,主动探究,培养学生自己尝试解决问题。教师有意识地让学生汇报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情况,不仅能有利于达成学生与课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与沟通,还能有利于教者知晓学生的认识状况。**容掌握后,我引导学生相互地把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感悟倾吐出来,并通过声情并茂的郎读来表达自己对词的感悟。在教师的示范感染下使学生的吟诵热情更高,吟诵的效果更好了。这样就让学生在熟读成诵的过程中,加以理解和体验。最后,我以这首词作为生长点,引发学生去收集词把学生的视野一下子由课内转向课外,有效地扩展了学生的学习的时空体现了“大语文”的教学理念。

当然本节课中也存在着不足的地方,课堂气氛虽然十分活跃,但个别学生的***没有集中起来,在教学中还可看出孩子们的知识面窄,在表达时,有些学生表达的内容不够准确。今后应加强这方面的培养。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赏析3篇(扩展2)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学反思3篇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学反思1

令人期待的宝安区语文教学总决赛已告一段落。回顾备课、赛赛的整个历程,心潮澎湃,诸多感动,几分遗憾。现将几点思索,记于文字当中,恳请前辈与同行们多多指教。

一节好的语文课该如何上?这是所有有责任有良知的语文老师都应该思索的基本问题。在上课之前与赛课之后,我作了如下的思索。

一、无论如何,也要努力让学生在课里有真的收获。

着名特级语文教师于漪曾经说过:“每一节课,都会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生命质量。”因此,在备课之初,我先思索的是这一节课究竟会给学生带来怎样有益的帮助,给他们的人生带来什么样的正能量与影响。因此,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如下三个方面:1、品读词句,感悟词的意境与语言之美。2、学习吟诵,掌握“*长仄短”的基本吟诵技巧。

3、积累送别诗词,联系生活,思考如何面对离别。

新《语文课程标准》在《前言》中提到: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好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肯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里,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于是,本人将本节课的第一个目标确定为“品读词句,感悟词的意境与语言之美” 。该目标主要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纵观课堂,学生基本上达成了第一目标。

第二个目标为“学习吟诵,掌握“*长仄短”的基本吟诵技巧”。*的古诗文字字珠玑,经历了千百年仍能深深打动读者的心,古诗文里的灵感、智慧以及音韵之美,是其它很多国家的文字所不能替代的。而“吟诵”在*已有三千年以上的历史,但现代的语文教师知晓其方法的并不多。对于*传统的文化,不单单要弃其糟粕,更要继承精华。而“吟诵”一法,是每个语文教师与学生都应当了解与掌握的。在本节课当中,虽然尝试用“吟诵”法来引导学生读好词,但由于学生已养成定性,再加之教师本身准备不够充分,效果并不明显。虽然如此,但“吟诵”一法,在今后的古诗词教学中,还是应当多加坚持,这也是每一名语文教师应当相信与始终坚持的一种语文教学方法。语文课,应当寻“根”,追寻祖先优秀文化中智慧的“根”,追寻语文教学规律的“根”,追寻人生根本意义的“根”。这也将是以后本人语文教学的方向。

第三个目标为“积累送别诗词,联系生活,思考如何面对离别。”*****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

学习的目的,既为生存,也是为了更好的生活,让学生的生命有所成长。因此,在本节课里,设计了第三目标,从学生的练笔当中可以发现,这一目标达成得很好。

无论如何,每一节课的首先的立足点要在于学生。衡量一个教师的课的成与败,首先要考虑的是学生是否有所收获,有所成长。

二、无论如何,也要体现自己独特的语文教学风格。

每一个语文老师都应当努力的寻找自己独特的语文教学风格。语文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认为:“对语文教学的追求,向来存在三个层面上的东西。一是功利层面上的追求,学生的语文考试成绩很好,学生的作文获奖等等;二是科学层面上的追求,形成自己的理论主张,建构自己的教学体系等等;三是审美层面上的追求,按照美的规律和要求审视语文、设计语文、实践语文、评价语文,让语文成为生命的诗意存在。”因此,作为语文老师,应当不仅仅局限在第一层面,而更应将目光放在第二、三层面,教师要努力追求语文教学的美感,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然而,不管是王松舟老师的“诗意语文”,还是窦桂梅老师的“主题教学”法,都只是他人智慧的结晶,他人很难借鉴与模仿。即使是模仿,不是经过自己深思熟虑,任何学习都只是“邯郸学步”。每一个教师要认清自己的优势与劣势来确定自己的教学道路,在教学中要大力发扬自己的优势,同时也要认清自己的不足,通过种种途径来克服自己的弱势,让弱势也变得强势。

在本节课中,本人努力发挥自己在读写上的些许优势,既抓住学生读的指导,又注重抓住学生写的训练,旨在培养学生读的兴趣,同时想通过写来激发学生内在的生命活力,让他们的生命有所成长。但从整堂课的效果来讲,学生在“读”的方面略显不足,这与本人“吟诵”的指导不到位有很大关系,但学生在“写”的方面却又十分精彩,这也充分说明本节课激发了学生的内在生命活力。

在今后的教学教研中,本人会继续努力学习,坚持阅读,不断反思,不断成长,努力找准自己的优缺点,充分挖掘自身的智慧与潜能,力争创造出与众不同的语文课堂,从而拥有独特的教学个性,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三、无论如何,也要启发听课教师有益的教学思考。

每一次比赛,每一次教学研讨课,都牵涉到诸多的学校、老师以及学生。因此,每一堂公开课,要考虑到其影响性。教师公开课,面对的群体既有每日时光像金子一般宝贵的学生,也有从百忙之中抽空来参加活动的教师。因为对语文共同的热爱,才有了一次又一次的语文教学活动。所以,在公开课中一定要有能启发听课教师的思索的地方。

在本节课的设计当中,从开课的两首词《苏幕遮》、《雨霖玲》,到临近结尾的《再别康桥》的引用,意在引导学生爱上宋词与积累送别诗词,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热爱,这都是对文本组合的一种探索,供大家思考与商讨。在本节课里,在引用一些古诗文及现代诗时,可以非常明显的感觉到学生对于引用文本的喜欢,并且能将引用的文本内化,运用到自己的练笔当中,收效不错。叶圣陶先生认为“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本人认为,语文教材是一扇窗户,一扇门。通过这扇窗户,我们要引导学生看到更高远深邃的天空;通过这扇门,我们要引导学生走出门去,真正走到语文的广阔天地里去。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忘记语文课本这个“重要例子”。在我们建构大语文观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如何去“微观”语文。这也将是本人以后教学上努力的方向。

在这次赛课当中,准备不够充分,对教学设计还没有做到烂熟于心,因此在教学中略显仓促,特别是还有看教学流程的行为,应予多多批评。在今后的语文公开课或教研课、或比赛课中,本人会更加努力,力求让公开课达到炉火纯青,浑然天成的效果,不留遗憾。

总之,虽然比赛已经结束,不论是成功还是失败,是精彩还是*庸,这均属于过往。未来那些难以确定的未知,我们很难预料。但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唯一能把握的是我们的现在。现在的每一天,教学与成长是我们永恒不变的主题,思考与创新是我们必须追求的境界。让我们在语文的百花园里,如同蜜蜂一样赏百花之美,酿人生甘露;让我们在语文的灿烂星空里,如同百灵鸟一样在斑斓里放歌,在梦乡里沉醉!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学反思2

令人期待的宝安区语文教学总决赛已告一段落。回顾备课、赛赛的整个历程,心潮澎湃,诸多感动,几分遗憾。现将几点思索,记于文字当中,恳请前辈与同行们多多指教。

一节好的语文课该如何上?这是所有有责任有良知的语文老师都应该思索的基本问题。在上课之前与赛课之后,我作了如下的思索。

一、无论如何,也要努力让学生在课里有真的收获。

着名特级语文教师于漪曾经说过:“每一节课,都会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生命质量。”因此,在备课之初,我先思索的是这一节课究竟会给学生带来怎样有益的帮助,给他们的人生带来什么样的正能量与影响。因此,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如下三个方面:1、品读词句,感悟词的意境与语言之美。2、学习吟诵,掌握“*长仄短”的基本吟诵技巧。

3、积累送别诗词,联系生活,思考如何面对离别。

新《语文课程标准》在《前言》中提到: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好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肯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里,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于是,本人将本节课的第一个目标确定为“品读词句,感悟词的意境与语言之美” 。该目标主要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纵观课堂,学生基本上达成了第一目标。

第二个目标为“学习吟诵,掌握“*长仄短”的基本吟诵技巧”。*的古诗文字字珠玑,经历了千百年仍能深深打动读者的心,古诗文里的灵感、智慧以及音韵之美,是其它很多国家的文字所不能替代的。而“吟诵”在*已有三千年以上的历史,但现代的语文教师知晓其方法的并不多。对于*传统的文化,不单单要弃其糟粕,更要继承精华。而“吟诵”一法,是每个语文教师与学生都应当了解与掌握的。在本节课当中,虽然尝试用“吟诵”法来引导学生读好词,但由于学生已养成定性,再加之教师本身准备不够充分,效果并不明显。虽然如此,但“吟诵”一法,在今后的古诗词教学中,还是应当多加坚持,这也是每一名语文教师应当相信与始终坚持的一种语文教学方法。语文课,应当寻“根”,追寻祖先优秀文化中智慧的“根”,追寻语文教学规律的“根”,追寻人生根本意义的“根”。这也将是以后本人语文教学的方向。

第三个目标为“积累送别诗词,联系生活,思考如何面对离别。”*****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

学习的目的,既为生存,也是为了更好的.生活,让学生的生命有所成长。因此,在本节课里,设计了第三目标,从学生的练笔当中可以发现,这一目标达成得很好。

无论如何,每一节课的首先的立足点要在于学生。衡量一个教师的课的成与败,首先要考虑的是学生是否有所收获,有所成长。

二、无论如何,也要体现自己独特的语文教学风格。

每一个语文老师都应当努力的寻找自己独特的语文教学风格。语文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认为:“对语文教学的追求,向来存在三个层面上的东西。一是功利层面上的追求,学生的语文考试成绩很好,学生的作文获奖等等;二是科学层面上的追求,形成自己的理论主张,建构自己的教学体系等等;三是审美层面上的追求,按照美的规律和要求审视语文、设计语文、实践语文、评价语文,让语文成为生命的诗意存在。”因此,作为语文老师,应当不仅仅局限在第一层面,而更应将目光放在第二、三层面,教师要努力追求语文教学的美感,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然而,不管是王松舟老师的“诗意语文”,还是窦桂梅老师的“主题教学”法,都只是他人智慧的结晶,他人很难借鉴与模仿。即使是模仿,不是经过自己深思熟虑,任何学习都只是“邯郸学步”。每一个教师要认清自己的优势与劣势来确定自己的教学道路,在教学中要大力发扬自己的优势,同时也要认清自己的不足,通过种种途径来克服自己的弱势,让弱势也变得强势。

在本节课中,本人努力发挥自己在读写上的些许优势,既抓住学生读的指导,又注重抓住学生写的训练,旨在培养学生读的兴趣,同时想通过写来激发学生内在的生命活力,让他们的生命有所成长。但从整堂课的效果来讲,学生在“读”的方面略显不足,这与本人“吟诵”的指导不到位有很大关系,但学生在“写”的方面却又十分精彩,这也充分说明本节课激发了学生的内在生命活力。

在今后的教学教研中,本人会继续努力学习,坚持阅读,不断反思,不断成长,努力找准自己的优缺点,充分挖掘自身的智慧与潜能,力争创造出与众不同的语文课堂,从而拥有独特的教学个性,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三、无论如何,也要启发听课教师有益的教学思考。

每一次比赛,每一次教学研讨课,都牵涉到诸多的学校、老师以及学生。因此,每一堂公开课,要考虑到其影响性。教师公开课,面对的群体既有每日时光像金子一般宝贵的学生,也有从百忙之中抽空来参加活动的教师。因为对语文共同的热爱,才有了一次又一次的语文教学活动。所以,在公开课中一定要有能启发听课教师的思索的地方。

在本节课的设计当中,从开课的两首词《苏幕遮》、《雨霖玲》,到临近结尾的《再别康桥》的引用,意在引导学生爱上宋词与积累送别诗词,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热爱,这都是对文本组合的一种探索,供大家思考与商讨。在本节课里,在引用一些古诗文及现代诗时,可以非常明显的感觉到学生对于引用文本的喜欢,并且能将引用的文本内化,运用到自己的练笔当中,收效不错。叶圣陶先生认为“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本人认为,语文教材是一扇窗户,一扇门。通过这扇窗户,我们要引导学生看到更高远深邃的天空;通过这扇门,我们要引导学生走出门去,真正走到语文的广阔天地里去。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忘记语文课本这个“重要例子”。在我们建构大语文观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如何去“微观”语文。这也将是本人以后教学上努力的方向。

在这次赛课当中,准备不够充分,对教学设计还没有做到烂熟于心,因此在教学中略显仓促,特别是还有看教学流程的行为,应予多多批评。在今后的语文公开课或教研课、或比赛课中,本人会更加努力,力求让公开课达到炉火纯青,浑然天成的效果,不留遗憾。

总之,虽然比赛已经结束,不论是成功还是失败,是精彩还是*庸,这均属于过往。未来那些难以确定的未知,我们很难预料。但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唯一能把握的是我们的现在。现在的每一天,教学与成长是我们永恒不变的主题,思考与创新是我们必须追求的境界。让我们在语文的百花园里,如同蜜蜂一样赏百花之美,酿人生甘露;让我们在语文的灿烂星空里,如同百灵鸟一样在斑斓里放歌,在梦乡里沉醉!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赏析3篇(扩展3)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学反思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学反思1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是宋代王观写得一首送别词。很多写离别的诗或词都像一首悲歌,令人酸,让人肠断。但王观的这首词却不同。他表达了对友人一种美好的祝福。所以在备课的时候我就思考让学生感受到这与众不同的情怀呢?这成了本节课的一个难点。

反思本节课,有以下几点还是做的比较好的,第一,朗读到位,一开始我就给学生充分的朗读时间,并且在理解的过程当中结合读。第二,展现学生的自主性,在初读词之后,让学生结合注释自己学习本词。第三,抓住重点,帮助理解。在学生自学之后,让学生提出没有解决的疑问。在这个过程中我抓住“眉眼盈盈处,千万和春住”。从哪里感觉到很美丽?为什么一定要和春天住在一起?这样一来本课的难点就自然解决了。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学反思2

在古诗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学生在初读文之后,学习了生字,背诵了古诗,就不知该做什么才好。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激活学生的知识和经验,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精心安排教学环节,为学生搭建*台,提供表现的机会,在*等,关爱,鼓励中引导学生敏于发现,善于**,把学习活动引向深入。

我在教《卜算子送孟浩然之浙东》这首词时,我首先提出问题,挑起矛盾,造成悬念,让学生自己与课文对话,去感悟词的特点。学生在一遍又一遍的读文比较的过程中能把头脑中已有的有关诗的知识和经验提取出来,从而使学生从诗与词的比较中产生顿悟,并在自己的头脑中建构有关词的一些知识我及时肯定了学生的发现,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接着我引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和理解课文内容,先自己**思考,主动探究,培养学生自己尝试解决问题。教师有意识地让学生汇报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情况,不仅能有利于达成学生与课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与沟通,还能有利于教者知晓学生的认识状况。**容掌握后,我引导学生相互地把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感悟倾吐出来,并通过声情并茂的郎读来表达自己对词的感悟。在教师的示范感染下使学生的吟诵热情更高,吟诵的效果更好了。这样就让学生在熟读成诵的过程中,加以理解和体验。最后,我以这首词作为生长点,引发学生去收集词把学生的视野一下子由课内转向课外,有效地扩展了学生的学习的时空体现了“大语文”的教学理念。

当然本节课中也存在着不足的地方,课堂气氛虽然十分活跃,但个别学生的`***没有集中起来,在教学中还可看出孩子们的知识面窄,在表达时,有些学生表达的内容不够准确。今后应加强这方面的培养。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学反思3

令人期待的宝安区语文教学总决赛已告一段落。回顾备课、赛赛的整个历程,心潮澎湃,诸多感动,几分遗憾。现将几点思索,记于文字当中,恳请前辈与同行们多多指教。

一节好的语文课该如何上?这是所有有责任有良知的语文老师都应该思索的基本问题。在上课之前与赛课之后,我作了如下的思索。

一、无论如何,也要努力让学生在课里有真的收获。

着名特级语文教师于漪曾经说过:“每一节课,都会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生命质量。”因此,在备课之初,我先思索的是这一节课究竟会给学生带来怎样有益的帮助,给他们的人生带来什么样的正能量与影响。因此,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如下三个方面:1、品读词句,感悟词的意境与语言之美。2、学习吟诵,掌握“*长仄短”的基本吟诵技巧。

3、积累送别诗词,联系生活,思考如何面对离别。

新《语文课程标准》在《前言》中提到: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好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肯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里,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于是,本人将本节课的第一个目标确定为“品读词句,感悟词的意境与语言之美” 。该目标主要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纵观课堂,学生基本上达成了第一目标。

第二个目标为“学习吟诵,掌握“*长仄短”的基本吟诵技巧”。*的古诗文字字珠玑,经历了千百年仍能深深打动读者的心,古诗文里的灵感、智慧以及音韵之美,是其它很多国家的文字所不能替代的。而“吟诵”在*已有三千年以上的历史,但现代的语文教师知晓其方法的并不多。对于*传统的文化,不单单要弃其糟粕,更要继承精华。而“吟诵”一法,是每个语文教师与学生都应当了解与掌握的。在本节课当中,虽然尝试用“吟诵”法来引导学生读好词,但由于学生已养成定性,再加之教师本身准备不够充分,效果并不明显。虽然如此,但“吟诵”一法,在今后的古诗词教学中,还是应当多加坚持,这也是每一名语文教师应当相信与始终坚持的一种语文教学方法。语文课,应当寻“根”,追寻祖先优秀文化中智慧的“根”,追寻语文教学规律的“根”,追寻人生根本意义的“根”。这也将是以后本人语文教学的方向。

第三个目标为“积累送别诗词,联系生活,思考如何面对离别。”*****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

学习的目的,既为生存,也是为了更好的生活,让学生的生命有所成长。因此,在本节课里,设计了第三目标,从学生的练笔当中可以发现,这一目标达成得很好。

无论如何,每一节课的首先的立足点要在于学生。衡量一个教师的课的成与败,首先要考虑的是学生是否有所收获,有所成长。

二、无论如何,也要体现自己独特的语文教学风格。

每一个语文老师都应当努力的寻找自己独特的语文教学风格。语文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认为:“对语文教学的追求,向来存在三个层面上的东西。一是功利层面上的追求,学生的语文考试成绩很好,学生的作文获奖等等;二是科学层面上的追求,形成自己的理论主张,建构自己的教学体系等等;三是审美层面上的追求,按照美的规律和要求审视语文、设计语文、实践语文、评价语文,让语文成为生命的诗意存在。”因此,作为语文老师,应当不仅仅局限在第一层面,而更应将目光放在第二、三层面,教师要努力追求语文教学的美感,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然而,不管是王松舟老师的“诗意语文”,还是窦桂梅老师的“主题教学”法,都只是他人智慧的结晶,他人很难借鉴与模仿。即使是模仿,不是经过自己深思熟虑,任何学习都只是“邯郸学步”。每一个教师要认清自己的优势与劣势来确定自己的教学道路,在教学中要大力发扬自己的优势,同时也要认清自己的不足,通过种种途径来克服自己的弱势,让弱势也变得强势。

在本节课中,本人努力发挥自己在读写上的些许优势,既抓住学生读的指导,又注重抓住学生写的训练,旨在培养学生读的兴趣,同时想通过写来激发学生内在的生命活力,让他们的生命有所成长。但从整堂课的效果来讲,学生在“读”的方面略显不足,这与本人“吟诵”的指导不到位有很大关系,但学生在“写”的方面却又十分精彩,这也充分说明本节课激发了学生的内在生命活力。

在今后的教学教研中,本人会继续努力学习,坚持阅读,不断反思,不断成长,努力找准自己的优缺点,充分挖掘自身的智慧与潜能,力争创造出与众不同的语文课堂,从而拥有独特的教学个性,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三、无论如何,也要启发听课教师有益的教学思考。

每一次比赛,每一次教学研讨课,都牵涉到诸多的学校、老师以及学生。因此,每一堂公开课,要考虑到其影响性。教师公开课,面对的群体既有每日时光像金子一般宝贵的学生,也有从百忙之中抽空来参加活动的教师。因为对语文共同的热爱,才有了一次又一次的语文教学活动。所以,在公开课中一定要有能启发听课教师的思索的地方。

在本节课的设计当中,从开课的两首词《苏幕遮》、《雨霖玲》,到临近结尾的《再别康桥》的引用,意在引导学生爱上宋词与积累送别诗词,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热爱,这都是对文本组合的一种探索,供大家思考与商讨。在本节课里,在引用一些古诗文及现代诗时,可以非常明显的感觉到学生对于引用文本的喜欢,并且能将引用的文本内化,运用到自己的练笔当中,收效不错。叶圣陶先生认为“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本人认为,语文教材是一扇窗户,一扇门。通过这扇窗户,我们要引导学生看到更高远深邃的天空;通过这扇门,我们要引导学生走出门去,真正走到语文的广阔天地里去。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忘记语文课本这个“重要例子”。在我们建构大语文观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如何去“微观”语文。这也将是本人以后教学上努力的方向。

在这次赛课当中,准备不够充分,对教学设计还没有做到烂熟于心,因此在教学中略显仓促,特别是还有看教学流程的行为,应予多多批评。在今后的语文公开课或教研课、或比赛课中,本人会更加努力,力求让公开课达到炉火纯青,浑然天成的效果,不留遗憾。

总之,虽然比赛已经结束,不论是成功还是失败,是精彩还是*庸,这均属于过往。未来那些难以确定的未知,我们很难预料。但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唯一能把握的是我们的现在。现在的每一天,教学与成长是我们永恒不变的主题,思考与创新是我们必须追求的境界。让我们在语文的百花园里,如同蜜蜂一样赏百花之美,酿人生甘露;让我们在语文的灿烂星空里,如同百灵鸟一样在斑斓里放歌,在梦乡里沉醉!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赏析3篇(扩展4)

——《卜算子》诗词鉴赏5篇

《卜算子》诗词鉴赏1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译文】

弯弯的勾月悬挂在疏落的梧桐树上;夜阑人静,漏壶的水早已滴光了。有谁见到幽人独自往来,仿佛天边孤雁般飘渺的身影。

黑夜中的它突然受到惊吓,骤然飞起,并频频回头,却总是无人理解它内心的无限幽恨。它不断于寒冷的树枝间逡巡,然而不肯栖息于任何一棵树上,最后只能寂寞地降落在清冷的沙洲上。

【注释】

漏断:即指深夜。漏,指古人计时用的漏壶;即指深夜。

原题“黄州定惠寺寓居作”。

漏:指更漏而言。这里“漏断”不过说夜深罢了。

幽:《易·履卦》:“幽人贞吉”,其义为幽囚。引申为幽静、优雅。

孤鸿:张九龄《感遇》十二之四:“孤鸿海上来。”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三十九:“此词本咏夜景,至换头但只说鸿,正如《贺新郎》词“乳燕飞华屋”,至换头但只说榴花。….“按两词均系泛咏,本未尝有”夜景“等题,多说鸿,多说石榴,既无所妨,亦未必因之而奇妙。胡评似未谛。

省:理解。“无人省“,犹言”无人识“。

或以为“拣尽寒枝“有语病,亦见注⑷所引同书同条。《稗海》本《野客丛书》:”观隋李元操《鸿雁行》曰:“夕宿寒枝上,朝飞空井旁。“坡语岂无自邪?“此言固是。寒枝意广泛,又说”不肯栖“,本属无碍。此句亦有良禽择木而栖的意思。《左传》哀公十一年:”鸟则择木,木岂能择鸟。“杜甫《遣愁》:”择木知幽鸟。“

末句一本作“枫落吴江冷“,全用唐人崔信明断句,且上下不接,恐非。

【创作背景】

据史料记载,此词为公元1082年(元丰五年)十二月或公元1083年(宋神宗元丰六年)初作于黄州,定慧院在今天的湖北黄岗县东南,又作定惠院,苏轼另有《游定惠院记》一文。由上可知这首词是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苏轼因所谓的“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苏轼自公元1080年(元丰三年)二月至黄州,至公元1084年(元丰七年)六月移汝州,在黄州贬所居住四年多。

【赏析】

这是苏轼的一首名词《卜算子》。现在通行的各个版本的词选中都有一个小序:“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据史料记载,此词为公元1083年(神宗元丰六年)初作于黄州,定慧院在今天的湖北黄冈县东南,苏轼另有《游定惠院记》一文。由上可知这首词是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被贬黄州后,虽然自己的生活都有问题,但苏轼是乐观旷达的,能率领全家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渡过生活难关。但内心深处的幽独与寂寞是他人无法理解的。在这首词中,作者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上阕写的正是深夜院中所见的景色。“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漏”指古人计时用的漏壶:“漏断”即指深夜。在漏壶水尽,更深人静的时候,苏轼步出庭院,抬头望月,又是一个多么孤寂的夜晚呀!月儿似乎也知趣,从稀疏的桐树间透出清晖,像是挂在枝桠间。这两句出笔不凡,渲染出一种孤高出生的境界。接下来的两句,“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周围是那么宁静幽寂,在万物入梦的此刻,又有谁像自己这样在月光下孤寂地徘徊,就像是一只孤单飞过天穹的凄清的大雁呢?先是点出一位独来独往、心事浩茫的“幽人”形象,随即轻灵飞动地由“幽人”而孤鸿,使这两个意象产生对应和契合,让人联想到:“幽人”那孤高的心境,不正像缥缈若仙的孤鸿之影吗?这两句,既是实写,又通过人、鸟形象的对应、嫁接,极富象征意味和诗意之美地强化了“幽人”的超凡脱俗。物我同一,互为补充,使孤独的形象更具体感人。

下阕,更是把鸿与人同写,“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这是直写自己孤寂的心境。人孤独的时候,总会四顾,回头的寻觅,找到的是更多的孤独,“有恨无人省”,有谁能理解自己孤独的心呢?世无知音,孤苦难耐,情何以堪?“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写孤鸿遭遇不幸,心怀幽恨,惊恐不已,在寒枝间飞来飞去,拣尽寒枝不肯栖息,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度过这样寒冷的夜晚。这里,词人以象征手法,匠心独运地通过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作者与孤鸿惺惺相惜,以拟人化的手法表现孤鸿的心理活动,把自己的主观感情加以对象化,显示了高超的艺术技巧。

这首词的境界,确如黄庭坚所说:“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这种高旷洒脱、绝去尘俗的境界,得益于高妙的艺术技巧。作者“以性灵咏物语”,取神题外,意中设境,托物寓人;对孤鸿和月夜环境背景的描写中,选景叙事均简约凝练,空灵飞动,含蓄蕴藉,生动传神,具有高度的典型性。

冷寒的,也不止是沙洲和桐枝。有恨的,究竟是孤鸿还是幽人?静夜如此寂寞,又何须漏壶提醒辰次?月儿依然残缺。不见有清满的佳期!疏淡的笑墨,似写凄淡的夜色;清美的词境,难歇哀愤的心。作为刚到黄州时的词作,可以看出作者心内的紊乱。可正是在黄州,作者完成了自己处世哲学的形成。《赤壁怀古》、《赤壁赋》等篇章,才是作者对人生乐观冷静的态度。而写作此词时,应该还没有完成这种成熟。所以,从词中,读者看到的是一种冷清与寂寞的情怀。即使如此,此词还是很受后人推崇,如《山谷题跋》有云:“语意高妙,似非**间烟火语。”而“非胸中有数万卷书,笔下无一点俗气”则不能到。但是,正因为此词的仙骨气质,历来对这首词的主旨说法不一,有人认为是为王姓女子而作,有人认为是为温都监女作,即这是一首爱情词;但也有人认为是作者对现实不满,抒发愤懑之情的,也就是说这是一首影射、刺时之作;还有人认为这首词是写作者的寂寞之情的。有一种说法最为有趣。据《宋六十名家词·东坡词》载,此词还有一序,讲的是一个美丽而凄凉的故事。摘录如下:

惠州有温都监女,颇有色。年十六,不肯嫁人。闻坡至,甚喜。每夜闻坡讽咏,则徘徊窗下,坡觉而推窗,则其女逾墙而去。坡从而物色之曰:“当呼王郎,与之子为姻。未几,而坡过海,女遂卒,葬于沙滩侧。坡回惠,为赋此词。

前半段写的虚幻迷离,要不是前面有段引言:“惠州有温都监女,颇有色。年十六,不肯嫁人。”颇有点遇仙的感觉。

苏轼寓居定惠院,每到他深夜吟诗时,总有一位美女在窗外徘徊。当推窗寻找时,她却已经**而去。此情此景岂非正是苏轼词上阕所写:“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由此说来,句中的幽人该是指那位神秘美丽的女子,上阕则是记录此事了。

当时苏轼六十几岁,张先七十还纳妾,六十岁也不算什么的。有人很愤慨他为什么不纳那个女子为妾,却物色王郎之子与她为姻,最终使她郁郁而亡。

这个女子好像是为苏轼而存在,在苏轼离开惠州后,女子就死去了,遗体埋葬在沙洲之畔。当苏轼回到惠州,只见黄土一堆,个中幽愤之情可想而知。于是,就赋了这篇著名的《卜算子》。由此可见,此首词的下阕是为了纪念那女子而写:“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这篇序言,短短的数十个字,就婉娩道出了一个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爱情故事,真是精彩绝伦,令人拍案叫绝。

吴曾《能改斋漫录》云:“其属意盖为王氏女子也,读者不能解。张右史文潜继贬黄州,访潘邠老,闻得其祥,题诗以志之云:空江月明鱼龙眠,月中孤鸿影翩翩。有人清吟立江边,葛巾藜杖眼窥天。夜冷月堕幽虫泣,鸿影翘沙衣露湿。仙人采诗作步虚,玉皇饮之碧琳腴。”

这个记载好像是为了证明那个序言的真实性而作,甚至还有诗为证。且不论其可信度到底有多高,这个故事在当时深入人心是肯定了的。

现今一般以唐圭璋先生的注释为准,他认为此词上片写鸿见人,下片写人见鸿。此词借物比兴。人似飞鸿,飞鸿似人,非鸿非人,亦鸿亦人,人不掩鸿,鸿不掩人,人与鸿凝为一体,托鸿以见人。东坡又有诗云:“人似秋鸿来有信,去如春梦了无痕。”(《正月二十二日与潘郭二生出郊游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并韵》)比喻人生来去如鸿雁,代代往复,生生不已。但一个人的经历又像春梦一样,去而无踪,难以追怀。可以作为对照。这首词应该是有**寄托的,周济论词主“有寄托”与“无寄托”之说,以为“非寄托不入”,而“专寄托则不出”。东坡此词能臻此境,在于“非因寄托而为是词”,乃“触发于弗克自己,流露于不自知”。这正是苏轼的才学,气度,思想的体现。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卜算子》诗词鉴赏2

古诗原文

袅袅水芝红,脉脉蒹葭浦。淅淅西风淡淡烟,几点疏疏雨。

草草展杯觞,对此盈盈女。叶叶红衣当酒船,细细流霞举。

诗文赏析

这是一幅清新、流丽、色彩淡雅的水墨画。词人通过层层点染,步步铺陈,描绘了夏日雨过天霁时水中莲叶荷花的美景。

上片写雨中荷花。“袅袅水芝红”,红艳艳的荷花在水中亭亭玉立,摇曳多姿。起笔就突出主要形象──水芝(即荷花)。随即,词人从横的深远处拓展开去,使我们看到了婷婷袅袅的碧叶红花被一望无际、朦朦胧胧、含情脉脉、生长在水边的芦荻的背景烘托着。接着,我们的视野又转向纵的高远处,只见荷花的上空淅淅西风轻轻吹掠,一缕缕雾霭的青烟静悄悄地飘拂游动,稀稀疏疏的雨滴落在碧荷上,滚动着晶莹的水珠。经过一横一纵的点染铺陈,构成了一幅夏日骤雨即将过去时的广阔的空间画面,而荷花的形象生动地突出在主要位置上。

下片写雨后天霁,“草草展杯觞,对此盈盈女。”词人巧妙地从外部空间移向欣赏主体所在的小空间──船舱里:桌上简简单单地摆**酒杯和菜盘,朋友们正举杯畅饮,席间还有美丽多情的女子相伴助兴哩!朋友们相聚以莲叶劝酒,是久别重逢,还是远行饯别?这无需细说。词人很快又将笔锋转向船舱外,继续描会大空间景色,“叶叶红衣当酒船,细细流霞举”。这是从船舱内这个特定角度向外望去,只见枝叶叶、层出不穷的莲叶荷花横挡在酒船前面(“红衣”指荷花。贺铸有“红衣脱尽芳心苦”句)。此刻,雨过天晴,细细的五彩流霞从莲荷摇曳攒动的地方冉冉升腾,这是多么绚丽的景色呵!以动态作结,正象刘禹锡的诗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一样,有“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之妙。

这首词,通篇都在写景,而情处处融于景中。试想,值此良辰美景,好友雅聚,低吟浅酌,畅叙情怀,这是多么惬意的事。词人正是带着欢娱的情感来描绘景物,所以写得如此飞动、空灵。特别是连用十八个叠字,不仅读来如珠玉落盘,且倍感亲切、生动。这与李清照的“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有异曲同工之妙,不过后者是写悲愁,前者是写欢乐。

《卜算子》诗词鉴赏3

出自南宋诗人乐婉的《卜算子·答施》

相思似海深,旧事如天远。

泪滴千千万万行,更使人、愁肠断。

要见无因见,拼了终难拼。

若是前生未有缘,待重结、来生愿。

赏析

明代陈耀文《花草粹编》卷二,引宋代杨湜《古今词话》(原书已佚)说:杭妓乐婉与施酒监善,施尝赠以词云:‘相逢情便深,恨不相逢早。识尽千千万万人,终不似、伊家好。别你登长道,转更添烦恼。楼外朱楼独倚栏,满目围芳草。’于是,乐婉以这首词来作答。明代梅鼎祚《青泥莲花记》(卷十二)、赵世杰《古今女史》(卷十二)、清代周铭《林下词选》(卷五)及徐釚《词苑丛谈》(卷七)等书,也都著录了此词,可见历来受到人们的注意。

赠、答皆用《卜算子》调。上下片两结句(赠词下结除外),较通常句式增加了一个字,化五言为六言句,于第三字顿,遂使这个词调一气流转的声情,增添了顿宕波峭之致。

乐婉此词直抒胸臆,明白如话。相思似海深,旧事如天远。临别之前,却从别后的情况说起,起句便奇。心灵善感的女词人早已充分预感到,一别之后,痛苦的相思将如沧海一样深而无际,使自己时时备受煎熬,美好的往事将像天上的云一样远不可即。经过此番想念对方之后,便不能不紧紧把握住这将别而未别的时刻不放。

泪滴千千万万行,更使人、愁肠断。流尽了千千万万行的泪,留不住即将远逝的恋人,反使作者愁肠寸断。上一句势若江河,一泻而下,下二句一断一续,正如哽咽。诀别的时刻最终还是来临了。女词人既道尽别后的痛苦,又诉尽临别的伤心,似乎已无可再言。而下片更是奇外出奇,奇人之又奇。

要见无因见,拼了终难拼。要重见,无法重见。与其仍抱无指望的爱,真不如死掉这条心。可是,真要死掉这条心,却又死不了,人生到此,道路已断,作者感到绝望了。

若是前生未有缘,待重结、来生愿。有情人最终成不了眷属,也许是前生无缘。前生既然无缘,那么今生也有可能无缘。但是,今生已经无缘,更有来生,待来生来世再结为夫妻了。绝望之中,发一愿,生出一线希望。此一线希望,到底是希望还是绝望,令人难以分辨。唯此一大愿,意长留天地。

全词犹如长江之水,一流而去永不回头,但其意蕴仍觉有馀。以一位风尘女子,而能够得到此段奇情异彩,历来受到人们的喜爱,其奥秘正在于词中道出了古往今来的爱情真谛:生死不渝。这是词中的最高境界。

全词篇幅虽短,但是,一位感情真挚,思想果断的女性形象,活脱脱的跃然于纸上。以泪滴千千万万行之人,以绝不可能断了之情,直道出作者的真挚情感,为之一拼,转念便直说出终是难舍,如此种种念头,皆在情理之中。但在别人则未必能够直接道出自己的感情,而她却能直言不讳,这正是由于作者的性格豪爽果决。至于思旧事如天远,要重见而无因见,待重结、来生愿,若不是感情真挚的人,那是说不出的。

*古代的仁人志士,小而对于个人爱情,大而对于民族传统,皆抱有一种忠实的态度,即使当其不幸而处于绝望关头,生死难关之时,也能体现出一种生死不渝的精神。唯其此种精神,小而至于个人爱情,才能够心心相印,肝胆相照;大而至于民族文化,才能够绵延不绝,生生不已。两者表面上有大小之别,实际上则具共通之义。乐婉此词虽为言情**,但其比喻的宗旨则并非一首言情**所能代替的。

《卜算子》诗词鉴赏4

【年代】:宋 【作者】:徐俯——《卜算子》 【内容】:

胸月千种愁,插在斜阳树。 绿叶阴阴自得春,草满莺啼处。 不见凌波步,空想如簧语。 柳外重重叠叠山,遮不断愁来路。

【作者】: 徐俯(1075-1141) 字师川,号东湖居士,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黄庭坚之甥。因父死于国事,授通直郎,累官右谏议大夫。绍兴二年(1132),赐进士出身。三年,迁翰林学士,擢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官至参知政事。后以事提举洞霄宫。工诗词。有《东湖集》,不传。

【注释】: 凌波:形容美人步履轻逸。 如簧语:形容语音美妙动听。簧:乐器。 【赏析】 此词抒写春愁。上片信景抒情。斜阳烟树,绿叶得春,草满莺啼,引起了千种愁思。下片怀人。凌波微步,如簧话语,已被群山隔断,却隔不断“愁来路”。全词婉丽柔媚,愁思绵绵。 薛砺若《宋词通论》:其艳冶新倩,实兼少游、方回二家之长。

《卜算子》诗词鉴赏5

凉挂晓云轻,声度西风小。井上梧桐应未知,一叶云鬟袅。

来雁带书迟,别燕归程早。频探秋香开未开,恰似春来了。

赏析/鉴赏

《卜算子》,据说借用骆宾王的绰号命名(骆写诗好用数名,人称“卜算子”)。北宋时盛行此曲。万树《词律》以为取义于“卖卜算命之人”。调始见苏轼《东坡词》又名《百尺楼》、《眉峰碧》、《缺月挂疏桐》、《黄鹤洞中仙》、《楚天遥》。双调,四十四字,上下片各四句两仄韵。两结亦可酌增衬字,化五言为六言句,于第三字豆,故另有四十五、四十六两体。宋教坊复演变为《卜算子慢》,八十九字,上片四仄韵,下片五仄韵。

“凉挂”两句,绘秋晨景色。言秋月凉沁高悬空中,金风轻拂晓云缓移。“井上”两句,状叶初落。言井边的梧桐树,看来还郁郁葱葱,没有秋天已临的感觉,但只见那儿已有一片桐叶象柔美的长发似的随风飘然而下,才忽然感到秋已至矣,所谓“一叶落而知秋至”矣。上片以秋叶落暗示老将至。也是词的别名《缺月挂疏桐》的生发。

“来雁”两句,思人。“别燕”句中,“燕”,似指爱人,详见前第一百八十二首《绛都春》词及其注释。此言“鸿雁”传来的书信似乎已经太迟,我与爱人生离死别,又匆匆回归当差的地方。“频探”两句,借物喻己之景况。言词人曾多次探问秋天的菊花有没有盛开,如果秋菊一旦开花,就会香气四溢,醉人心扉。四处飘浮着花香,这就好象是春天又来了似的。此也有暗示:希望自己的景况能有所改善之意。下片也有推己及人之意。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赏析3篇(扩展5)

——古诗《卜算子咏梅》陆游3篇

古诗《卜算子咏梅》陆游1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古诗《卜算子咏梅》陆游2

这是陆游一首咏梅的词,其实也是陆游自己的咏怀之作。上片写梅花的遭遇:它植根的地方,是荒凉的驿亭外面,断桥旁边。驿亭是古代传递公文的人和行旅中途歇息的处所。加上黄昏时候的风风雨雨,这环境被渲染得多么冷落凄凉!写梅花的遭遇,也是作者自写被排挤的**遭遇。

下片写梅花的品格:一任百花嫉妒,我却无意与它们争春斗艳。即使凋零飘落,成泥成尘,我依旧保持着清香。末两句即是《离骚》“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的精神。比王安石咏杏:“纵被东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之句用意更深沉。

陆游一生的**生涯:早年参加考试被荐送第一,为秦桧所嫉;孝宗时又为龙大渊、曾觌一群小人所排挤;在四川王炎幕府时要经略中原,又见扼于**集团,不得遂其志;晚年赞成韩侂胄北伐,韩侂胄失败后被诬陷。我们读他这首词,联系他的**遭遇,可以看出它是他的.身世的缩影。词中所写的梅花是他高洁的品格的化身。

唐宋文人尊重梅花的品格,与六朝文人不同。但是象林和靖所写的“暗香、疏影”等名句,都只是高人、隐士的情怀;虽然也有一些作家借梅花自写品格的,但也只能说:“原没春风情性,如何共,海棠说。”(南宋肃泰来《霜天晓角·咏梅》)这只是陆游词“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的一面。陆游的友人陈亮有四句梅花诗说:“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欲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藏。”写出他自己对**有先见,不怕打击,坚持正义的精神,是陈亮自己整个人格的体现。陆游这首词则是写失意的英雄志士的兀傲形象。我认为在宋代,这是写梅花诗词中最突出的两首好作品。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赏析3篇(扩展6)

——《卜算子·咏梅》教学设计 (菁选5篇)

《卜算子·咏梅》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

梅花是我国历代诗人所爱吟诵的物象。特别是一些品格正直的诗词作家,往往借梅花以抒发内心未申之志,喻节操之高洁,表达不与浊世同流合污之骨气。但古代诗人的咏梅诗,往往在傲骨厌俗中,也难免带有孤芳自赏甚至是顾影自怜的气质,感情天地和精神境界毕竟不够广阔。***同志作为****,他**远瞩,洞察世界风云变幻,托物言志于日理万机之中。他也喜欢以梅喻不畏严寒,傲霜斗雪的精神,在诗词中表现出乐观**精神和必胜信念。

学情分析:

赞颂梅花的诗,学生以学过多首,而赞美梅花的词,尚未学过,教学这首词,在熟读的基础上,理解词的内容,体会作者不畏艰险、大无畏的**气概和乐观**精神。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不畏艰险、大无畏的**气概和乐观**精神,激励我们勇敢面对困难,树立必胜的信念。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学过哪些赞美梅花的诗?学生诵读。今天,我们学习一首赞美梅花的词。出示课题:卜算子咏梅

(1)卜算子词牌名(介绍词牌名的有关知识,你还知道哪些词牌名?)

咏梅题目“咏”是什么意思?(依着一定的腔调缓缓地诵读)

哪些古诗题目上也有“咏”字?

(2)这首词是*****读了陆游的咏梅词后写的。作者咏梅要抒发自己怎样的感情呢?

二、学习课文

1、**读,思考:词和诗有哪些不同?相机介绍上阙、下阙。

2、分别读读上下阙

3、上下两阙,短短四句,作者在赞美梅花什么呢?再次**读

(1)梅花什么特点值得赞美,让你喜欢它,钦佩它。

(2)你从哪些词中体会到了梅花不怕寒冷?能用哪些词来形容寒冷?

出示:寒风刺骨冰天雪地雪冰天天寒地冻

北风呼啸大地冰封寒风凛冽寒气逼人

(3)理解: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百丈冰:形容极度严寒。犹:尚且,还。

尽管冰凌垂挂于悬崖,北风怒号于幽谷,但是梅花还是开放了,是那么美丽。

(4)配乐吟诵:迎霜斗雪,白雪使她更艳,寒风让她更挺,冰天雪地中只有那一点红色,它是那么生机勃勃,那么俏丽动人,那就是梅花。引读上阕——

现在,你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5)指导背诵上阕

4、学习下阙

(1)梅花还有什么特点值得诗人赞美呢?

出示: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争春”是什么意思?

春天到了,百花怎样?你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能用什么词来表达?

出示:百花齐放争奇斗艳姹紫嫣红花枝招展

繁花似锦花团锦簇百花怒放(齐读)

(2)当其他花争奇斗艳时,梅花怎么样?

出示: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从中笑。

梅花在哪儿笑?怎样笑?笑什么?

(3)再读下阙,想象画面。

(4)介绍***写词背景,再读诗词,体会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三、巩固练习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说说下面句子赞颂了梅花怎样的品格。

(1)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梅花不畏严寒、斗霜傲雪的品格———不怕任何艰难险阻,昂首挺立)

(2)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从中笑。

(义务作报春的使者,无私奉献,以此为乐)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一、复习导入

1、有感情地背诵***的词《咏梅》

2、练习默写,相互订正。

二、学习陆游的《咏梅》

1、范读

2、**读《咏梅》

3、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开无主:无人过问,无人欣赏。

更著:更加受到

3、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词的意思,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作业

想象“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的景象,用简笔画把它画出来。

《卜算子·咏梅》教学设计2

一、背诵***的咏梅词。

二、阅读陆游词

1、**朗读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同桌说说词的意思。

2、提供背景资料,供学生阅读参考。有不懂之处,教师稍作指点。

乾道二年,陆游因“力说张浚用兵”,受到了**派的打击,被罢免了隆兴通判的`官职。在山阴寂寞地度过了四年,便开始了西行万里的远游。作品里那在黄昏孤独绽放的梅花,默默地经受着风雨的打击,正是陆游遭遇不幸后凄苦心境的写照。既有孤芳自赏、顾影自怜的伤感,也表现了受到挫折而不屈节的品质。

*****在读了陆游的咏梅词后,填词一道,“反其意而用之”。一改陆游词中沉闷压抑的形象,以激昂欢快的笔调赋予了梅花乐观**精神。郭沫若在读二人的词后,也欣然和词,写道“囊见梅花愁,今见梅花笑”。同样的梅花,被诗人赋予了不同的情感,使其各具风姿,同样令人品读不已,欣赏不已。

三、再读***的咏梅词

想象“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的景象,试着画一画,并给自己的画题上词:(如:寒梅傲雪、春的使者、凌寒独自开、寒梅斗雪图、悬崖一枝俏、傲对百丈冰。)

四、选做题

1、背诵陆游的咏梅词。

2、写一写你心中的梅花。

五、布置作业

课外通过查阅书籍、看光盘和上网等途径,收集*****的其他诗词。利用一周的课余时间作准备,到时**一次***诗词朗诵、演唱会。

《卜算子·咏梅》教学设计3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解释课题,介绍写作背景。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3、自学课文,质疑问难。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解题。

“卜算子”是一种词牌名,“咏梅”是这首词的题目。

2、介绍写作背景。

这首词是*****1961年12月读了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陆游,南宋爱国的大诗人。他生在封建**阶级向侵略**委曲求和的时代。爱国抱负不为时用,晚年退居家乡,他在《咏梅》词中表现出孤芳自赏、凄凉抑郁的调子。***的这首词用的是陆游的原调原题,但情调完全相反,所以是反其意而用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课文。

2、指名读,纠正读音。

3、熟读课文,思考:词中写了梅花的什么特点?赞扬了梅花怎样的品格?

三、自学课文

(鼓励学生借助工具书,理解字词的意思,不理解的地方可作上记号,对重点词句的理解可以简单地作一下批注。)

四、质疑问难

(学生提出的问题有的可以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来解决,有些带有共性的问题,教师进行归纳,待第二课时解决。)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读一读陆游的《咏梅》词。

3、自主探究疑难问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弄懂字词及重点句的含义,体会梅花的品格。

2、理解这首词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4、感受梅花不畏严寒,在风雪中怒放之美。

5、想象词中描绘的“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的景象,并用简笔画画下来。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齐读这首词。

二、合作探究

1、出示学习目标。

2、小组讨论交流。

3、集体汇报,教师适时点拨。

(梅花不畏严寒的特点学生很容易看出来,但体会梅花的品格学生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子来理解。如“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一句,讲梅花在冰天雪地里,依然盛开着。赞颂了梅花傲霜斗雪的坚强品格。“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一句,讲当山花漫山遍野盛开之时,梅花在百花丛中感到无比自豪和幸福。赞颂了梅花谦逊的品格和宽广的胸怀。)

4、指导感情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指导学生反复吟诵,读出词的韵律和节奏,从中感受作者坚强的**意志和谦逊的品格以及宽广的**胸怀。)

5、激发想像,画一画。

(鼓励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把词中“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描绘的景象画下来。)

6、背诵这首词。

(**背、齐背、指名背。)

三、总结、拓展

1、师生小结

***的《咏梅》一词,用精炼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梅花不畏严寒的特点,进而赞颂了梅花坚强、乐观的高尚品格,表达了作者谦逊的品格和宽广的**胸怀。

2、读写结合。

结合自己对这首词的理解,把它改写成一段话。

《卜算子·咏梅》教学设计4

教材分析:

梅花是我国历代诗人所爱吟诵的物象。特别是一些品格正直的诗词作家,往往借梅花以抒发内心未申之志,喻节操之高洁,表达不与浊世同流合污之骨气。但古代诗人的咏梅诗,往往在傲骨厌俗中,也难免带有孤芳自赏甚至是顾影自怜的气质,感情天地和精神境界毕竟不够广阔。*同志作为*,他**远瞩,洞察世界风云变幻,托物言志于日理万机之中。他也喜欢以梅喻不畏严寒,傲霜斗雪的精神,在诗词中表现出乐观**精神和必胜信念。

学情分析:

赞颂梅花的诗,学生以学过多首,而赞美梅花的词,尚未学过,教学这首词,在熟读的基础上,理解词的内容,体会作者不畏艰险、大无畏的**气概和乐观**精神。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不畏艰险、大无畏的**气概和乐观**精神,激励我们勇敢面对困难,树立必胜的信念。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学过哪些赞美梅花的诗?学生诵读。今天,我们学习一首赞美梅花的词。出示课题:卜算子咏梅

(1)卜算子词牌名(介绍词牌名的有关知识,你还知道哪些词牌名?)

咏梅题目“咏”是什么意思?(依着一定的腔调缓缓地诵读)

哪些古诗题目上也有“咏”字?

(2)这首词是**读了陆游的咏梅词后写的。作者咏梅要抒发自己怎样的感情呢?

二、学习课文

1、**读,思考:词和诗有哪些不同?相机介绍上阙、下阙。

2、分别读读上下阙

3、上下两阙,短短四句,作者在赞美梅花什么呢?再次**读

(1)梅花什么特点值得赞美,让你喜欢它,钦佩它。

(2)你从哪些词中体会到了梅花不怕寒冷?能用哪些词来形容寒冷?

出示:寒风刺骨冰天雪地雪冰天天寒地冻

北风呼啸大地冰封寒风凛冽寒气逼人

(3)理解: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百丈冰:形容极度严寒。犹:尚且,还。

尽管冰凌垂挂于悬崖,北风怒号于幽谷,但是梅花还是开放了,是那么美丽。

(4)配乐吟诵:迎霜斗雪,白雪使她更艳,寒风让她更挺,冰天雪地中只有那一点红色,它是那么生机勃勃,那么俏丽动人,那就是梅花。引读上阕——

现在,你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5)指导背诵上阕

4、学习下阙

(1)梅花还有什么特点值得诗人赞美呢?

出示: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争春”是什么意思?

春天到了,百花怎样?你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能用什么词来表达?

出示:百花齐放争奇斗艳姹紫嫣红花枝招展

繁花似锦花团锦簇百花怒放(齐读)

(2)当其他花争奇斗艳时,梅花怎么样?

出示: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从中笑。

梅花在哪儿笑?怎样笑?笑什么?

(3)再读下阙,想象画面。

(4)介绍*写词背景,再读诗词,体会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三、巩固练习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说说下面句子赞颂了梅花怎样的品格。

(1)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梅花不畏严寒、斗霜傲雪的品格———不怕任何艰难险阻,昂首挺立)

(2)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从中笑。

(义务作报春的使者,无私奉献,以此为乐)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一、复习导入

1、有感情地背诵*的词《咏梅》

2、练习默写,相互订正。

二、学习陆游的《咏梅》

1、范读

2、**读《咏梅》

3、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开无主:无人过问,无人欣赏。

更著:更加受到

3、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词的意思,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作业

想象“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的景象,用简笔画把它画出来。

《卜算子·咏梅》教学设计5

一、背诵*的咏梅词。

二、阅读陆游词

1、**朗读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同桌说说词的意思。

2、提供背景资料,供学生阅读参考。有不懂之处,教师稍作指点。

乾道二年,陆游因“力说张浚用兵”,受到了**派的打击,被罢免了隆兴通判的`官职。在山阴寂寞地度过了四年,便开始了西行万里的远游。作品里那在黄昏孤独绽放的梅花,默默地经受着风雨的打击,正是陆游遭遇不幸后凄苦心境的写照。既有孤芳自赏、顾影自怜的伤感,也表现了受到挫折而不屈节的品质。

**在读了陆游的咏梅词后,填词一道,“反其意而用之”。一改陆游词中沉闷压抑的形象,以激昂欢快的笔调赋予了梅花乐观**精神。郭沫若在读二人的词后,也欣然和词,写道“囊见梅花愁,今见梅花笑”。同样的梅花,被诗人赋予了不同的情感,使其各具风姿,同样令人品读不已,欣赏不已。

三、再读*的咏梅词

想象“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的景象,试着画一画,并给自己的画题上词:(如:寒梅傲雪、春的使者、凌寒独自开、寒梅斗雪图、悬崖一枝俏、傲对百丈冰。)

四、选做题

1、背诵陆游的咏梅词。

2、写一写你心中的梅花。

五、布置作业

课外通过查阅书籍、看光盘和上网等途径,收集**的其他诗词。利用一周的课余时间作准备,到时**一次*诗词朗诵、演唱会。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赏析3篇(扩展7)

——卜算子描写爱情的宋词 (菁选3篇)

卜算子描写爱情的宋词1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卜算子描写爱情的宋词2

不是爱风尘,似被前缘误。

花落花开自有时,总赖东君主。

去也终须去,住也如何住!

若得山花插满头,莫问奴归处

卜算子描写爱情的宋词3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上一篇:道符

下一篇:回来用英语怎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