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户捣衣声

时间:2023-07-14 07:14:28编辑:优化君
第1篇: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全诗赏析

【诗句】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出处】唐·李白《子夜吴歌·秋歌》。

【译注】长安的夜空高挂一片明月,千家万户传出捣衣的声音。捣衣:把衣服放在石上,用棒反复捶击以去污,然后再漂洗。另外,古代制衣,先将布匹放在砧上用棒捣平捣软,以便制作,这个过程也叫捣衣。

【用法例释】用以形容月*的映照下,人们于水边捣洗衣物的情景。[例]那些悬挂在波光和月*中的石码头上,捣衣声啌啌地响成一片,“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小巷后面也颇有点诗意。

【鉴赏】一片月光映照着长安城,千家万户,到处都传来捣衣声。捣:读作dao。古代妇女洗衣都用木棒,一面洗,一面打,叫做“捣衣”。现在较偏远的乡村还是有人在溪边捣衣。原诗是描写深闺妇女思念远方的丈夫。如果单独看这二句诗,在美丽的月光下,家家传来捣衣声,画面宁静祥和而动人。

【全诗】

子夜吴歌·秋歌

[唐]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鉴赏】

《子夜吴歌》为六朝乐府旧题。据载,古代有一个叫子夜的女子造为此曲,因是吴声,故名。李白有四首同题诗作,这里选的是第三首,写征夫妻子秋天对丈夫的思念。

开篇四句情景交融,浑成自然,被王夫之誉为“天壤间生成好句”(《唐诗评选》)。秋凉之夜,月华辉洒,砧声阵阵,寒风习习,真是一幅充满秋意的绝妙图景。然而,“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王国维《人间词话》),前三句分写秋月、秋声和秋风,从视觉到听觉,再到触觉,都在为第四句的“情”作铺垫:月光是引发相思之情的媒介;捣衣声说明妇女们正在为戍边亲人作赶制征衣的准备(古时裁衣前必先将布帛捣平捣软),其本身就包含着深厚的关切、思念之情;而秋风则最易逗起人的情思和愁绪。

对饱经离别之苦的人来说,这三者有一于此,便难以忍受了,何况它们全都聚集在一起?更何况在月白风清的夜晚,整个长安城都响彻那令人心碎的“万户”捣衣之声!这种时刻,有谁能不为这凄凉而又热烈的气氛所感染呢?“总是玉关情”,一语作结,力抵千钧。情而冠以“玉关”,令人联想到遥远的边塞,益觉此情之深长;句首着一“总是”,将前三句目中所见、耳中所闻和肌肤所感囊括净尽,极力突出此情充塞于天地之间,无所不在。诗写到这里,整个气氛渲染已足,作者大笔一挥:“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盼望战事的早日结束,向往和平安定的生活,这既是诗人的愿望,也是征妇的心声。有此一笔,不仅使全诗主旨更加深刻,而且使“玉关情”愈发浓厚。

第2篇:捣衣诗赏析

行役滞风波,游人淹不归。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寒园夕鸟集,思牖革虫悲。

嗟矣当春服,安见御冬衣?

赏析

柳恽以《*南曲》“汀洲采白苹,日暖*南春”之句闻名后世。他的这首同赋闺怨的少年成名作《捣衣诗》中“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一联,也是不可多得的佳句。古人在裁制寒衣前,要将纨素一类衣料放在砧石上,用木杵捶捣,使其平整柔软。捣衣的劳动,最易触发思妇怀远的感情,因此捣衣诗往往就是闺怨诗的异名。六朝这类诗甚多,谢惠连的《捣衣诗》就曾受到钟嵘的称赞,其中有句云:“檐高砧响发,楹长杵声哀。微芳起两袖,轻汗染双题(额)。”可见古代捣衣的具体情景。

捣衣往往为了裁缝寄远。因此诗一开头便从感叹行人淹留不归写起:“行役滞风波,游人淹不归。”古代交通不便,南方水网地区,风波之险常是游子滞留不归的一个重要原因。女主人公想象丈夫久久不归的原因是由于风波之阻,正反映出特定的地域**。两句中一“滞”一“淹”,透出游子外出时间之久与思妇长期盼归之切,而前者重在表现客观条件所造成的阻碍,后者重在表达思妇内心的感受,在相似中有不同的侧重点。

三四两句写深秋景*。上句是思妇捣衣时眼中所见之景。亭皋,水边平地,暗切思妇所在的*南。“木叶下”化用《楚辞·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意境,暗透思妇在秋风起而木叶下的季节盼望游人归来而“目眇眇兮愁予”的情景。下句是思妇心中所想之景。陇首,即陇头,系游人滞留之地。陇首或陇头的意象,在南北朝诗赋中常与游子的飘荡相联系,此处即泛指北方边塞之地。思妇由眼前“亭皋木叶下”的深秋景象,联想起丈夫所在的陇首一带,此刻也是秋云飘飞的时节了,想象中含有无限思念与体贴。“秋云飞”的意象,不但明点秋令,而且象征着游子的飘荡不定(浮云常被用作游子的象喻)。这一片飘荡无依的“秋云”,什么时候才能回到自己的故乡呢?两句一南一北,一女方一男方广,一实景一悬想,不但对仗工整,形象鲜明,而且由于意象富于蕴涵,能引发多方面的联想。表面上看,似单纯写景,而思妇悲秋叹逝、怀念远人的感情即寓其中,意绪虽略带悲凉,而意境疏朗阔远。《粱书》本传说:“恽少工篇什,为诗云:‘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王元长(融)见而嗟赏。”可见它在当时就被视为*语佳句。

五六句由第四句的驰神远想收归眼前近景:“寒园夕鸟集,思牖草虫悲。”在呈现出深秋萧瑟凄寒景象的园圃中,晚归的鸟儿聚集栖宿;思妇的窗户下,唧唧的秋虫在断续悲鸣。“寒”点秋令,也传出思妇凄寒的心态;夕鸟之集,反衬游人不归;草虫悲,正透出思妇内心的悲伤。所见所闻,无不触绪增悲。

最后两句是思妇的内心独白:眼下已是木叶纷飞的深秋,等到裁就寒衣,寄到远在千里之外的陇首塞北,那里已是春回大地,应当穿上春装了,哪里能及时见到我寄去的御寒的冬衣呢?这一设想,不仅显示了南北两地的遥隔,而且透露出思妇对远人的体贴与关切,将捣衣的行动所包含的深情蜜意进一步表现出来了。

诗题为“捣衣”,但跟前面所引的谢惠连的《捣衣诗》具体描绘捣衣劳动的写法不同,除结尾处略点寄衣之事外,其它六句几乎不涉捣衣本题,表面上看似有些离题。实则首联揭出游人之淹滞远方,为捣衣之由,中间两联写景,为捣衣时所见所想,仍处处关合题目。只是此篇旨在抒写捣衣的女子对远人的思念、体贴,对捣衣劳动本身则不作正面描写。这种构思,使诗的意境更为空灵,也更富抒**。

第3篇:《捣衣篇》赏析

捣衣篇作品介绍

《捣衣篇》的作者是李白,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65卷第33首。此诗写闺中少妇思念远征的丈夫,真挚热烈的感情中,流露出厌战的情绪。“捣戎衣”为点题之词。

捣衣篇原文

捣衣篇

作者:唐·李白

闺里佳人年十馀,颦蛾对影恨离居⑴。

忽逢*上春归燕,衔得云中尺素书⑵。

玉手开缄长叹息,狂夫犹戍交河北⑶。

万里交河水北流,愿为双燕泛中洲。

君边云拥青丝骑⑷,妾处苔生红粉楼。

楼上春风日将歇⑸,谁能揽镜看愁发。

晓吹员管随落花⑹,夜捣戎衣向明月。

明月高高刻漏长,真珠帘箔掩兰堂⑺。

横垂宝幄同心结⑻,半拂琼筵苏合香⑼。

琼筵宝幄连枝锦⑽,灯烛荧荧照孤寝。

有便凭将金剪*⑾,为君留下相思枕。

摘尽庭兰不见君,红巾拭泪生氤氲⑿,

明年若更征边塞,愿作阳台一段云⒀。

捣衣篇注释

⑴颦蛾:即蹙眉。

⑵尺素书:绢写成的书信。

⑶“狂夫”句:谓丈夫还在交河戍守。狂夫,称丈夫的谦辞。交河,地名,西汉车师前国首府。河水东流绕城下,故名。公元640年(唐贞观十四年)设交河县。故址在今新疆吐鲁番市西北的雅尔和屯。

⑷青丝骑:青丝为缰的马匹。骑,读jì。

⑸“楼上”句:谓青春时光一天天地逝去。楼上为主人公所居。春风,代指春天的时光,实指主人公的青春年华。日,一天天,与“将”同作“歇”的状语。歇,停息。

⑹员管:即筼(yùn)管,筼竹作成的管,是一种吹奏乐器。

⑺“真珠”句:谓珍珠串成的帘子遮掩着充满香气的住室。真珠,即珍珠。帘箔,就是帘子。兰堂,香气充溢的住室。

⑻“横垂”句:谓在华贵的帷帐内挂着同心结。幄(wò),帷帐。同心结,用锦带编成的菱形连环文结,用以表示恩爱。

⑼“半拂”句:谓在拂拭得干净的桌案上摆列着珍美的筵席,同时还有产于西方的苏合香。苏合香,香名。《后汉书·西域传》:大秦国(古罗马)合会诸香,煎其汁以为苏合。

⑽连枝锦:是上有连枝图案的美锦。连枝,枝叶相连的花草,本喻兄弟关系,这里用以象征夫妻感情。

⑾有便:一作“有使”,假设之词,相当于“如果”,“假使”。

⑿氤氲:本指云*弥漫,这里指女主人公因流泪而视力模糊。

⒀“愿作”句:意谓女主人公极度思念丈夫,若再见不到丈夫,愿跟巫山神女一样,化作*云,与丈夫欢会于阳台。阳台,台名。宋玉《高唐赋》: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后以男女欢会之所为阳台。

捣衣篇译文

闺*里的佳人今年还不到二十岁,皱眉颦蛾,对着镜中倩影,独恨离居。

忽然与*上的春归燕相逢,燕儿衔着心上人从云中郡寄来的一尺素书。

姑娘玉手开折信缄,不禁又长叹一声,狂野的丈夫仍然在交河的北面卫戍。

交河万里,河水汹涌向北流,妾愿和你化为双燕泛游在河中的沙洲。

夫君你身边有的是粉红青丝知己,娇骑云拥,妾的红粉楼无人到来,青苔横生。

楼上的春风眼看就将停歇,谁能忍心把镜看愁发渐渐失去油光靓丽?

清晨妾便吹响筼管,花儿应声而落,受不了凄楚的乐声,夜里,在明月下为你捣洗戎衣。

明月高高,计时的刻漏滴滴答答没有穷尽,真珠帘箔,掩隐兰堂。

珠宝帏幄横垂着往日的同心结,苏合香弥漫着琼筵玉席。

琼筵玉席与帏幄用锦布围起,荧荧灯烛光照孤独的寝席。

如果有驿使去边塞的话,我会用金剪*来裁缝,为你缝制一个相思枕头。

庭兰摘尽,也不见你回来,素手把红巾拭泪,氤氲绵绵难尽。

明年你如果要去更远的边塞征战,我宁愿化作阳台的一段云与你相随。

捣衣篇赏析

全诗可分成三段。第一段,首二句。点明女主人公的年龄和全诗之眼——“恨离居”。“年十余”,正当青春年华。“颦蛾”,写其愁状。“对影”状其孤单。第二段,“忽逢”四句。写她开缄后,“长叹息”。长叹息的原因是从书信中得知“狂夫犹在交河北”。其余部分为第三段,写她读书信以后“恨离居”的感情、行为。这一段又可五个层次。“万里”二句写女主人公无奈之际,梦想与夫同化为双鸟,戏于洲渚。“君边”四句写她想到夫妻相隔万里,一在边关征战,一在楼上栖居,于是悲愁青春易逝,无意揽镜照容。“晓吹”等十句写她“孤寝”难耐的思绪。早上吹筼,夜晚捣衣,用以解愁。因孤寝而愁,故感觉夜晚特别漫长,加之象征团圆的明月刺激,更觉愁苦,于是珠帘兰堂便成虚设。同心结、苏合香、连枝锦这些象征爱情的物品深深地刺激着她,只有荧荧孤灯陪伴她苦度不眠之夜。无奈之际,又想用金剪*作相思枕以寄托相思之情。“摘尽”二句写她天亮以后,为排除孤单,去庭院摘兰花,孤单仍然难以排解,便泪流满面,致使视线模糊。末二句写她作出最坏的打算。如果明年征战还不结束,那她只能化作阳台云*,与丈夫梦里相见了。爱极之语,痛极之语,可感天地,可泣鬼神。

捣衣篇作者介绍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汉族,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5岁随父迁至剑南道之绵州(巴西郡)昌隆县(712年更名为昌明县,今四川绵阳*油市青莲乡),祖籍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平凉市静宁县南)。其父李客,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平阳)。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于安徽当涂,享年61岁。更多古诗欣赏文章敬请关注“可可诗词频道”的李白的诗全集栏目。()

李白的诗歌创作带有强烈的主观**,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事物和具体时间做细致的描述。洒脱不羁的气质、傲视*的人格、易于触动而又易爆发的强烈情感,形成了李白诗抒情方式的鲜明特点。他往往喷发式的,一旦感情兴发,就毫无节制的奔涌而出,宛若天际的狂飙和喷溢的火山。他的想象奇特,常有异乎寻常的衔接,随情思流动而变化万端。

捣衣篇繁体对照

卷165_33搗衣篇李白

閨裏佳人年十馀,颦蛾對影恨離居。忽逢*上春歸燕,

銜得雲中尺素書。玉手開緘長歎息,狂夫猶戍交河北。

萬裏交河水北流,願爲雙燕泛中洲。君邊雲擁青絲騎,

妾處苔生紅粉樓。樓上春風日將歇,誰能攬鏡看愁發。

曉吹員管隨落花,夜搗戎衣向明月。明月高高刻漏長,

真珠簾箔掩蘭堂。橫垂寶幄同心結,半拂瓊筵蘇合香。

瓊筵寶幄連枝澹瑹魻t熒熒照孤寢。有便憑將金剪*,

爲君留下相思枕。摘盡庭蘭不見君,紅巾拭淚生氤氲,

明年若更征邊塞,願作陽台壹段雲。

上一篇:吃辣有什么好处

下一篇:罗森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