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伟星:创业于我而言是一种生活方式
引导语:陈伟星说:现在越来越觉得创业于我而言就是一种生活方式。虽然这过程中充满了孤独感,而且当你越成功这种孤独感将越加重。有一句话,外表很光鲜,内心很苦X,我自己就是如此。
这两天滴滴又成为了大家所关注的焦点,今天投投在浏览相关文章的时候,脑海中一下子闪过一个人的名字——陈伟星,这位被誉为中国新生代创业者的代表,他所创办了「快的打车」与程维先生创办的「滴滴打车」曾上演了一场烧钱大战,最后的结局以滴滴与快的合并,陈伟星先生失去对快的打车的控制权收尾。
想到这里,投投心想何不借此,做一期陈伟星先生的内容,一来想必有很多的读者跟我一样都对他充满着好奇;二来当他如今再回顾自己当初这段创业经历的时候,又会有哪些心得与感悟呢?
我的三点创业感悟
我创业至今已有十年了,这当中也有一些心得感悟想与你分享:
第一点感悟:现在越来越觉得创业于我而言就是一种生活方式。虽然这过程中充满了孤独感,而且当你越成功这种孤独感将越加重。有一句话,外表很光鲜,内心很苦X,我自己就是如此。
第二点感悟:创业是一种寻找自我价值认同的方式,你会很想去证明自己想的就是正确的。
我从小就是一个一直被别人否定的人。小时候自己不喜欢上学,每天都想睡懒觉,母亲就在床边放一根专门用来鞭策我起床的竹鞭。
所以从小我就有一种感觉,中国的教育制度太差了,当时我心想长大以后就是要办一所学校。后来6年级的时候,因为考试成绩比较好,领了学校的奖学金,这个奖学金是一个企业家给的。我又跟表哥说,我觉得自己长大后会变成一个比这个企业家更强的人。
当我想创业的时候,大家都说陈伟星你就是因为找不到工作,所以你才要去创业。现实就是当时跟我一起创业的七个人,其中有六个人都是没找着工作的。那时候创业不像今天这么流行,办一个创业的活动,下面来听的人都需要自己硬拉过来,事后还要给他们发一些奖品人家才肯来。
当时我们就是这样被很多人否认,但自己好在坚持下来了。其实最开始创业的时候,自己也根本不知道到底该干什么,用现在投资人点评创业者的惯用语来讲:“你就是在为了创业而创业。”当时自己太想创业了,于是就疯狂地在校园里找创业方向。
记得那时有一位同学跟我分享了一个观点,到如今我都觉得非常正确——成功的前提就是自己先要有欲望,只有当你的欲望足够强烈的时候,你才能有更大的动力支撑你挺下去。
后来我做快的打车的时候就验证了这一点,自己想成功的欲望非常强烈,但在刚开始做的时候,根本没有人认可我们。一开始我们的团队有十几个人,但做到最后全程留下来的就只有两个人。
创业这条路你少不了孤独与被质疑,这种心绪的变化你根本没法和朋友、团队甚至家人说清楚。如果你承受不起,等待你的只会是失败。
第三点感悟:其实创业的成功与否,最主要的因素是机遇,其次是运气。运气你相对较好理解,那什么是机遇?科学地讲当一个新的变量产生的时候,就会产生新的机遇,科学技术的变革有时会给产业带来颠覆的影响。
像李彦宏、马化腾、马云等,他们的年纪都差不多,都出生在70年左右,正好赶上了互联网刚刚兴起的阶段,他们可以在很多领域找到一些非常好的创业机会。在硅谷也是如此,如今在硅谷非常成功的投资人,基本上都是70年代末的人。虽说机遇可遇不可求,但这并不意味着在没有赶上好时机的时候就只能选择坐以待毙,要想抓住机遇的前提就是你本身要能有足够强的学习能力。
长久以来我对自己都有一个要求——跟随自己的内心,当自己觉得满意了也就成功了 。过去我是这样做的,以后也还将继续下去。
我看到有很多人在创业的时候都有这样的一个问题——选择迎合VC的`喜好跟着钱走。我自己在创业的过程中遇到融资的时候,从来就没有融得很爽过,一般VC跟我多聊几次都是不投的。所以对我而言一个小时内还没搞定投资人,那他可能就不会投我了,因此我去谈投资基本上都是一个小时内搞定的。事后我也总结,一些「冲动」的投资人选择很快就投了的,命中的概率往往高许多,反倒是那些「不冲动」的投资人,纠结来纠结去,最后命中的概率低很多。
投投感悟:徐伟星先生总结的这一点与之前章苏阳先生(IDG资本荣誉合伙人&火山石资本创始合伙人)理解相似,于是投投将章苏阳先生的观点找来供你理解参考:“创业者要找到真诚的投资人,如果性格中再带有一点「二」,也就是有一些激情和固执在里面,会更好;有的投资人在投资时以思维是否缜密来投项目,我认为这样很难投出伟大的公司。所以,他在做决策的时候,加一点「二」的话,有可能真正投到好公司。思维太理性,太缜密的投资人不一定会投到好公司。 ”
现在回看快的这段创业经历,所给我带来的改变更多的是另一个层面上的,它让我见识到了资本的力量。以前我们这些创业者,眼光是盯在一些很具体的事情上,但是快的发展的整个过程中,资本对它的助推是非常具有爆发性的,或者说资本主导了它的发展。
有时候资本也会走入另外一个极端,当资本的信心被托起来了之后,投资人就会过于自信,认不清创业的难易程度。所以别看现在很多VC投的很热闹,但他们所投资的企业当中将有90%以上都是会死掉的,最后只会留下极少部分的企业,任何行业都是如此,这是规律使然。
因此我建议创业者最终还是要回归到为用户创造价值这一点上,做自己爱做、想做且坚信的东西,不要只坚信钱。当你决心去创业的时候,这就意味着你必须要将自己绝大多数的宝贵时间投入其中,相信没有比时间更宝贵的东西了,为钱而创业不值得。
做产品的心得
我发现很多互联网创业者之所以能成功,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们一开始选择了只瞄准一个点,不仅扎进去了而且越扎越深。
其实快的打车这样一个创业项目不难发现,当时杭州打车非常困难。我们粗略计算了一下整个市场,那时整个杭州共有12000台出租车,平均每辆出租车每天接25单,每单均价为20块钱,仅杭州这样一个城市每天出租车的交易额在600万左右,而全国大概有30个像杭州这样规模的城市,于是这样算下来全国每天就会产生1.8亿的交易额,如果平台按1%的抽成比例来算,每天就有180万的收入。
最初我们的创业逻辑就这么简单,随后我就决定让团队开发产品。
快的打车是在2023年4、5月份的时候着手开发的,7月份正式推出以后,它的发展比我们想象的顺利很多。加上我们有创业经验,知道如何快速地启动这样一个项目。
从用户习惯分析产品,我们第一版的设计思路是这样的:
让用户发起订单,也可以查看司机直接联系;让司机发起请求接单,也可以直接抢用户的订单;用户可以看到多个司机的抢单,选择一个进行联系。这个思路有些绕,一直没办法让我满意。
碰巧那个时候我们遇到了杭州微信车队的一些热心会员,在交谈中,我了解到,对于司机而言,任何有选择的事情都是非常困难的,产品的设计必须是一条清晰的主线。
最初版本的主线就是:对于用户,一键到底,接通司机;对于司机,模仿GPS的抢单机器,响铃,抢单,接通用户。
我们在设计上有做很多人性化的研究,实际上司机非常喜欢GPS,所以把我们抢单做得跟GPS一样,只需要按一下就可以把单子抢下来。开始推出的时候,我们给司机20块钱的补贴,消息传开后很多司机开始凑钱,以为要给我们20块钱才能装这个软件。其实是我们给他们20块钱再帮他们装这个软件。我们的运营手段就一招,我一直认为一个公司要做好,手段一定不能太多。
接下来我们考虑第二个问题,如何确保乘客能打到车,真正解决打车难的问题。如果光靠资讯来调度,导致郊区的用户及时能对接上司机,司机因为亏钱也不愿意接,为此我们允许用户加减小费来补贴司机的空跑时间。
这当中又涉及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如何保证用户和司机不违约。我们采用了两个方法,第一,引入类似淘宝的信用体系,这就是当时软件里的积分体系;第二,采取司机乘客通过语音沟通的方法,在成交前进行充分的联系。以上的设计思路完成以后,交互设计就变得那么自然,只有思路通了,效率才高,千万不能让用户在纠结中浪费时间。
之后每天的安装量非常高,都是几百万的安装量,接下来的三个月内就完成1亿的用户安装量,比较活跃的有2000万人,这样的数据居然在半年内就完全实现了,比当时微信的增长速度还要惊人。
产品的交互设计,要符合人体条件反射的规律。比如:如果只有一个按钮,人的条件反射就是要按它。如果产品的功能不得不让用户有很多选择的操作,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要引入教学机制,或者在刚需及无竞争情况下的让用户自学。
总结下来,要做一个好的产品,可分为下面三点:
解决什么需求,最好能一句话说清楚;
解决需求的路径设计,最好能单线完成,过程中有反馈设计;
选择指导:通过特效、亮点提醒和选择操作中的反馈,来完成用户对选择的理解。
补贴与公司估值
补贴虽然是有一定道理的,在打车领域证明了它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但补贴未必适合复制到其他领域。
打车APP的特殊性在于:作为人手一个的产品,要改变最普通的人群出行和司机接客的习惯,教育时间成本非常之高。为了加快这个习惯的养成,同时还要面对市场的竞争,这使得我们在市场培育阶段的费用急剧上升。
当初快的打车每个月的支出接近300万,员工薪资福利、司机补贴和各种市场费用各占三分之一。其中线下推广的员工额外支出、司机补贴和市场费用都是在培育期的特殊费用。
但当时真没有想到会烧钱烧成那样。打的最激烈的时候,滴滴找腾讯要800万人民币预算推广,腾讯觉得太少,给了1500万人民币,作为3周的预算,结果上线半天就没了。
为什么快的当初能估值那么多钱,因为大家看到了未来的发展空间,还有就是一帮VC在竞价,金融市场的本质就是很多信心的汇聚。当大家对你有信心的时候,你自然就会很值钱。你这家公司值50亿美金还是100亿美金,这当中的推算方法不是从当前位置来看的,而是你的公司未来大概可以值多少钱。最后建议,创业者可以去熟悉一下二级市场的股民到底是怎么看估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