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性格有双重性,既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他的名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这种性格的集中体现。但他也有干谒求官?的一面,“生不愿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这种马屁拍得也是很有水平的。但即使干谒求人,李白也不是摧眉折腰低眉顺眼的,字里行间充满自信,让人看了不舒服,所以他的干谒之路并不顺利。他骨子里还是傲慢的。那么他的傲慢无礼的性格究竟从何而来呢?
我们说一个人的性格或者说本性是有两个方面构成的:先天环境和后天教育。
1.他出生在碎叶,属于西域地区,据考证在今天吉尔吉斯斯坦,那里的人很少读书,不受儒家思想束缚,自由豪放,李白的生母就是碎叶人,按今天的话说就是少数民族。李白骨子里就有放荡不羁的基因。
2.李白父亲是四川人,四川是一个神秘的地方,在李白以前一千多年的时候即在蚕丛鱼凫的时代。李白父亲时三星堆金沙滩文化应该还有遗存,还会影响到那时的人们。李白父亲也能受到那种文化的影响。虽然我们今天还不知道那种文化的内容,但绝对不是儒家文化。李白父母给他的基因就不是儒家文化,流传给他的就是放荡不羁。
3.唐朝就不是一个拘于礼教的时代,李世民杀兄逼父,李治娶父亲的才人为妃,李隆基霸占儿媳妇不但没有遭到非议,还被后人歌颂。可以相见当时的社会风尚如何。
李白五岁就开始受教育,他学习一开始不努力,后来看到“铁棒磨成针”的故事就开始努力学习了,看他的聪明劲儿,应该学习不错。但他学的是什么呢?
他自己说“五岁诵六甲”,六甲是什么书呢?有人说是唐朝的识字课本。李白五岁读识字课本有什么值得炫耀的呢?显然不是。六甲是天干地支知识,现在讲的花甲纪年,女人怀孕叫身怀六甲,都是这个意思,诵六甲就是可以凭生辰推断八字的知识。李白读的不是儒家著作而是道家甚至是道教的知识,他一生都走在一心向道的道路上。
李白《凤吹笙曲》诗中说:“仙人十五爱吹笙,学得昆丘彩凤鸣。”其《感兴八首》 (之五)亦说:“十五游神仙,仙游未曾歇。吹笙吟松风,泛瑟窥海月。西山玉童子,使我炼金骨。欲逐黄鹤飞,相呼向蓬阙。”“炼金骨”,就是炼丹。由此看来,李白十五岁就有了较深的道教信仰。
李白20岁时接受了道教的灌顶仪式,正式成为了一名小道士。他写道:“天上白玉京,十二楼五城,仙人扶我顶,结发受长生。”这里的“结发”,指当时男子20岁的代称;“扶我顶”和“受长生”是李白初入道的仪式。他受的“长生”,是指道教的“长生箓”,只有虔诚的入道者方可获得。
李白25岁出蜀,他在江陵与茅山宗传人、年近八十的高道司马承祯不期而遇。司马承祯不仅道行深厚,而且文采飞扬,出口成章。他称赞李白“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这是道家最高的褒奖语,李白一听十分兴奋,当即写就《大鹏遇稀有鸟赋》一诗,以“大鹏”自比,以“稀有鸟”比司马承祯,“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数日后,司马承祯与李白辞别,此后二人再没有相见过。
李白30岁那年,李白结识了玄宗之胞妹、著名女道士玉真公主。
李白45岁接受道篆,正式加人道士行列。李白终于在齐州的道教寺院紫极宫被反剪双手,走上法坛,向神灵忏悔自己的罪过,从高天师手中接过朱笔写在白绢上的“道篆”,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道士。
55岁时安史之乱爆发,李白携其妻宗夫人也南奔江西庐山。宗夫人乃前宰相宗楚客的孙女,非常崇尚道教,她在庐山与奸相李林甫入道的女儿也是道士的李腾空颇有交往,常去探看。李白曾有《送内寻庐山女道士李腾空二首》相送,其一云:“君寻腾空子,应到碧山家。水舂云母碓,风扫石楠花。若恋幽居好,相邀弄紫霞。”诗中的云母,即为炼丹药物之一,庐山盛产,以水碓捣炼,舂成细末可服用。55岁的李白,还在想着炼丹,可见他沉溺道教已是很深了。
由于李白父亲可能是逃到西域的犯罪嫌疑人,或者就是发配到西域的罪犯,所以李白没有科举考试的资格。他也就不用去学习儒家经典了。儒家那一套礼仪制度,做人原则,忠恕仁义,温良恭俭让他都不懂。他学习的就是道家无为自然的学问。
道家是不承认权威的。儒家和佛教都会要求人们去相信他的权威观念。就是形成某种信仰;而道家则恰好相反,首先要求你的就是必须要能破除对于一切权威观点的迷信,对于所有权威不迷信、不盲从。所以李白向往一切平等的人际关系。即使是皇帝也是一样,“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道家的思想,可以说是一种非常开放,非常包容的思想。主张天人合一,人要与身边的自然,要与这个世间的一切融为一体。他的这种开放,对于一个人来说,那会没有束缚,就是没有思想上的束缚,一个人要有开阔的眼界,要把自己完全融入到这天地之间。人与自然的统一或者说天人合一,就是李白信奉的哲学,也成就了李白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