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为什么吃粽子

时间:2023-10-08 16:11:09编辑:优化君

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 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

端午节吃粽子

根据民间传说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屈原是楚国的大臣,一心想着联和齐国对抗秦国,然而屈原的想法却遭到了反对,最后屈原遭遇陷害被贬黜。在流放期间,当屈原得知楚国被秦国攻破之后,伤心欲绝,抱石投汨罗江。在屈原死后,楚国的老百姓都悲痛万分,为了不让屈原的尸体,遭到鱼虾的侵蚀,都自发的向江中投粽子。端午节吃粽子就是为了纪念屈原,这一节日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粽子古称拨、角黍、筒粽、粘黍等。粽子是因为人们把它包成棕搁叶心的样子,“棕”、“棕”谐音,形似棕搁叶心而又是以米作原料,所以叫“粽子”。角黍是因为粽子的形状有棱有角,内裹粘米而得名。称筒粽是因为最初的粽子用竹筒贮米烧煮而成。

明代著名药物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曾对粽子的由来、形状作过如下描述:“古人以孤芦叶裹黍米煮成,尖角,如粽搁叶心之形,故曰粽,日角黍。近世多用糯米矣。今俗五月五日,以为节物相馈送,或言为祭屈原,作此投江,以饲蛟龙也。”看来端午节的粽子不只是吃,而且还作为礼品相赠,作为祭品以吊屈原。

古时候,人们吃粽子的程序也很别致,吃以前先做一个小游戏,比赛看谁解下的粽子的粽叶长,长的为赢,因此,有人把端午节也叫做“解粽节”。

粽子这种香甜适口的食品,经过千百年的发展,品种越来越多,花样不一,风味各异。时至今日,过端午节时几乎家家户户都吃粽子了。

端午节粽子

粽子的历史演变

最先的演变是在东汉,棕子由用竹筒装米的作法改用孤叶(荚白外面的叶子)、芦叶或棕桐叶包裹而成三角或四角形状。东汉末年应助著的《风俗通》说:“俗以菰叶裹黍米,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烂熟,于五月五日及夏至啖之。”我们不仅从中了解到当时棕子的做法,而且还知道了东汉时的粽子不只是节日的传统食品,人夏时节人们也常吃粽子,可见东汉时粽子不过是一种普通食品。

到了西晋时代,粽子才逐渐成为端午节的传统食品。这时期,端午节吃粽子已经很盛行。在东晋的时候,粽子里面包的东西,只是黍米或糯米加枣、栗等物,一般是在端午节时在家庭中包制。

唐朝时,粽子不仅成为民间食品,而且还被皇宫所珍视。唐明皇有诗云:“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看来唐明皇吃罢粽子,感觉不错,对粽子评价颇高,同时也能让我们隐约感到恢弘的盛唐气象。因为小小的粽子,竟然引起皇帝的诗文雅兴。不仅如此,每到端午节皇宫中便“造粉团、角黍,贮于金盘中”,让人们用小角弓射,射中哪只吃哪只,射不中者不得吃,大概唐明皇的雅兴,是从这歌舞升平的吃粽子的游戏中引发出来的吧。而唐人姚合的“诸闹渔歌响,风和角粽香”的诗句,表明粽子已成为民间市井的普及食品了。这时的粽子馅加进了各种果仁,首都长安还出现了专门制卖粽子的店铺,“庚家棕子,白莹如玉”是唐朝诗人段成式吃过一家庚姓店铺的粽子后所做的评价。

宋朝时候的棕子,里边包的馅有柿干、银杏、赤豆等。外用荚叶、薯叶裹住煮成。另外,当时粽子食谱中有了“巧粽”一名,还有用艾叶浸米而成的“艾香粽子”,可见粽子的品种这时已逐渐增多了。

明代,有用芦叶包裹的粽子,粽馅的种类有豆沙、猪肉、桃仁、胡桃、蜜糖等。肉馅荤粽的出现,使粽子的品种有了新突破。

清乾隆时代,又有了“火腿粽子”的荤粽,使荤粽品种越来越丰富了。

粽子

端午节吃甜粽子还是咸粽子

粽子这种香甜适口的食品,经过千百年的发展,品种越来越多,花样不一,风味各异。时至今日,过端午节时几乎家家户户都吃粽子了。

我国的粽子有南北之别,馅则有荤素之分。一是凉吃的素粽,北方素棕以北京江米(糯米)或黍米为主,馅心以小枣、栗子、青梅、百合、莲子、白果、花生、松子、芝麻、桃仁、柿饼、果脯等制成;南方的素粽以苏州、宁波等地的最负盛名,其馅心多以糯米佐以豆沙、赤豆、椰茸、莲茸、枣泥等制成。二是热吃的荤棕,主要盛产于南方,馅心有鲜肉、咸肉、火腿、水晶、鸡蛋、鸡肉、烧鸭、干贝、烧蛋等品种。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广东潮州一带的人喜欢吃一头用甜料、一头用咸料做馅的一粽两味的“双拼粽”。

粽子的口味,有甜、咸、香、辣之别;在外形上,有角粽、锥粽、称锤棕、小脚粽、枕头粽、筒粽之分;在包皮上,有棕叶、竹叶、苇叶、莲叶、菰叶等类别;品种有桃花粽、八宝粽、火腿棕等类型;在个头上,有形若小宝塔的,长及尺许,大的一只重约一斤,小者一两可称四只,一般的粽子为一两重左右。

上一篇:10度穿什么

下一篇:西方美食